时间:2024-06-19
徐慧芳 陈原艳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中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完成时间节点为2020年,届时,要求教育信息化体系必须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要达到能满足人人可享有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环境,创建实现信息化能支撑学习型社会的服务体系;宽带网络要基本遍布任何层次和类别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全覆盖;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地位,要让信息化教育资源推动和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就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国内有学者利用大数据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张慧琴、韩庆山等从大数据背景下基于PBL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1][2]。王海啸、丁晶华、李丽君、张炎等从大数据背景下对写作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3][4][5][6]。陈坚林、王巍等对大数据背景下MOOCs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7][8]。综观近几年有关大数据的相关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对学生学习的分析、学习策略的探讨,对数据的挖掘和教育方式的改进[9],但是对应用于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不够深入。
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形成开放、共享、交流和协作的基本特征。大数据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通过高速捕捉和发现分析,从海量数据中获取价值,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数据量大、数据类别杂和数据更新快,而且呈现数据密度低、价值高等特点。
地方高校借助大数据的便利,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具备了多方面的选择。但高等教育管理者不能因此忘记了评价的初衷,在海量的数据中迷失了方向。如何通过信息化教育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思考利用好大数据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充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教学质量,就是要关注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学生,就是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最终让高等教育回归它的终极价值,即有质量的人才培养。脱离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教学评价只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只能突显教师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往往被忽略。信息技术使教师可以摆脱重复单调的教学活动,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研究高效课堂,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育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摆脱单向教师讲、学生听,打破教室是唯一课堂的教学模式,跳出原有呆板和固定的时空教育范式,使教学场所由教室延伸到课堂之下,甚至是学校以外更加宽阔的空间。在这种条件下,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成教学活动的开发者和组织者,教师从曾经是教育资源的机械使用变成主动对多样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组织,从而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全方位带动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转变。
在教育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及课程测试等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将反馈的信息进行汇集,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进行有效的干预性指导,改进教学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可以进一步通过技术手段来制定学习方案、优化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学习评价的准确、科学和有效。教育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功能,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改变,他们从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主动探求者转变,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参与教育活动、丰富学习内容、升华教学价值和提升教学效果。
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学习本身进行评价,只关注结果肯定不行。学习结果只是评价的一部分,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仅通过结果进行评价是片面的,并不能对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改进。有效运用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就能为全方位构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过程监控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长创造了支持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及个人实际的教学需要,带动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去确定或选择团队协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建立学习小组来组织学习。学习小组在组内成员之间可互相交流、探讨,不同小组间也可以适当参与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利用交流、协作、辩论、比赛和协商等多种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在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把对学生学习单一、零散的评价汇集成系统、连续的数据,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记录,为下一步分析提供材料支撑,为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数据保障。
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的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支持作用,使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层级评价。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等相关方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对教学质量情况做出相对客观、科学和合理的判断。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背景及学习动机等个人因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必须要对学生群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教师教学的行为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同时,要有赖于信息技术去收集课堂教学各方面的数据,而源自学校层面的数据则要更多地关注管理制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多层级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教育管理者的决策、管理及学校整体管理思路的形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求教育管理者能客观、科学地发挥好大数据技术优势,做到对数据的收集实现规范化、对数据的应用实现多样化以及对数据的管理实现制度化。
以往地方高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能形成真正有价值意义的反馈,学生对已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了解,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寻求不到教材选择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参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要求教育管理者把数据收集看成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此外,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研究、学生学习结果变化的影响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分析技术来帮助评判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数据收集的规范化。
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实现应用数据的多样化。利用数据收集,可以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达到为学生学习状况提供预警作用的目的。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预测到学生的留存和毕业情况。当今,高等教育管理实施弹性学制和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多种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学生转学、休学或弃学等管理方式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地方高校应用大数据技术要牢记把对数据的质量管理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确保对数据进行制度化的管理,才能达成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高校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反馈,界定清楚各个部门在数据管理中的职责。
大数据应用于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予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地方高校更加迫切需要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模式的创新研究,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便利促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