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文素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及路径

时间:2024-06-19

吴 霙 斐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刻,大学生作为强国一代的主力军,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健全的人格品德、完善的认知结构、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这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也是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新时代新矛盾,“精神成人”的呼声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厚植人文素养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亲和力的有效手段。人文素养是人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获取的人文知识的不断积淀,内化成型为比较稳定的精神态度和思想倾向,是内在人文精神和外化人文行为的综合表现,是追求人生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人格修养。具体表现为: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健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锤炼坚强的意志能力。这是高职教育使学生成才成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素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需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的统一,完成“成才与成人”教育的双赢。但现实情况只注重“社会需要和成才教育”,而淡化“学生需求和成人教育”;只追求学生短期就业情况,而忽略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地发展,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文素养,将导致认知偏差、道德沦丧、信仰虚无、崇尚功利等不良结果。陶知行先生说过:“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必定会遇到挫折,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必然会从磨难中反思、成长,这既是青年学生走向成熟的必要体验,也关乎到他们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扩充知识的同时,唤醒其自我意识、自我成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升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使青年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情操同步发展,树立起承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同频共振。

(二)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途径,“教育本质的回归就是向教育的本体性回归”,高职院校过多或单一地强调其专业技能、技术的教授,不以铸魂育人为主旨,忽视主体的内在心灵需要,那就违背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功能,也丧失学校的教育本真。杨叔子认为:“教育的真正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展长期而有规划的教育,培养成为更能顺应新时代新时期的社会接班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当代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也曾提过:“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正是一种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尊严及其价值的肯定,是人类为实现其价值理想和美好未来的奋斗精神。人文素养的融入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生存与发展的主观情况,优化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从而帮助其厘清困惑、排解忧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形成积极地、自由、全面的、独立的人格。

(三)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客观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14亿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强国一代”接班人的任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大力实行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对党领导国家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塑造文化秩序,培养文明高度,在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唱响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

(四)彰显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世界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崛起并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意志品质等是振奋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军事、经济、政治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形式。青年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以道德为基点、以爱国为核心、以和谐为纽带的深厚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青年学生在国际大潮中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价值理念、文化体系、道德准则时,才能够坦然、从容地对信仰、理论、价值、利益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从而铸就一个国富民强、高度文明、生生不息的世界大国。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相互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引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的主渠道,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自信为着力点,不能因为追求一时的教育效果而忽视正确的理想信仰。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日渐下滑,审美情趣低俗化、娱乐化,人文知识碎片化、流量化,学生成长之路在逐渐异化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积淀了中国共产党奋战中探索的先进思想文化理论,同时又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又是对时代的创新,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了道德基础和价值导向,为塑造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性、增进文化自信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引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使人文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进,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提升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必然也在不断提高。作为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要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也要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新需要,不断调整、提升人文素养的价值内涵。现实证明,一部电影作品称之为经典,一方面是源于光影、画面、声音、人物等多方面审美享受,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作品中包含对社会生活面貌、社会制度本质的认识和思索。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用其独有的思想魅力,进行理想信念的传递、理性思维的构建,唤起人性觉醒、匡正“三观”意识、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和提高人文素养的价值意蕴。

(二)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人文素养教育是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能,既不能靠单方面的理论传授、知识灌输来获得,也不能靠机械式、重复性地强化而取得,关键在于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和情感认同,从而成为稳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意志,进而指导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人生道路。因此传统的单向型的说教已经变得愈发枯燥和苍白,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低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态。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人文素养给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局面、带来了新希望。人文素养不仅囊括了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认知,也包含了对未来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展望,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注入丰富的人文情感、鲜活的人文故事、创新的人文思维,使本来抽象的原理更具形象,使本无生气的原则更具人情,推动道德认知内化成美好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政治信仰,使心灵和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和升华。人文素养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陶冶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成才”终极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和载体,从真善美角度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2.人文素养教育是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

高职教育重在育人而非“制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个体。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教育有余而感性教育不足”,对于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健全人格、审美情趣、善待自然等人文方面关照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动力、探究欲望消失殆尽。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性只有一个,那就是需要。教育者的政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之间无法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就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把它视为“政治说教、政治宣传、政治灌输”,毫无育人效果。而人文素养教育既阐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科学内涵,又突出对主体“人”的尊重和肯定,从学生最实际的需求问题着手,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事而化,增强说服力,增进获得感,赢得学生对国家制度、理论、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人文素养营造的“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唤醒学生的无限潜能和想象,充分激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融合的路径探究

(一)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升华“以人为本”

***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每个学生个性、家庭、成长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升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在“维护学生尊严、尊重学生需要、肯定学生价值”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养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工具价值向人文价值进行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和学生成长的个人价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追寻美好境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意识到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培育出具有健全人格、向善品德修为和崇高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的目标。

(二)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主体需要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过于执着追求宏观的理论而忽视学生切身需求和个体特性,离开学生实际而空谈所谓的理想、信念,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孤掌难鸣”、“孤芳自赏”。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内容的安排上要从“需要”出发,在强调其意识形态政治需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经济条件、学习基础、人际交往等不佳的现状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增加生命关爱、自然生态、审美教育、正确交往等人文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针对追求个性和感性的“00”后,将丰富、鲜活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故事有机地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产生推己及人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启发人生意义。

(三)创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人文情怀

传统的教育者过分强调其权威性和主体性,依然采用理论说教、单向灌输的强硬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但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和厌恶感,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育的前进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多采用“案例讨论”“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实现课堂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构建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使之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为的内在品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魅力“润物细无声”地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抉择等,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的教育氛围中,感知核心要义、感知真理光辉,真正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才成人”的价值本真。

(四)筑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重视人文实践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起点,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在和升华,人文行为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和体现。人文行为的展现是衡量素质高低与否的重要指标,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主体,其行为必然是行为举止文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方式健康、审美情趣高雅。而人文实践是人文精神落实到人文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观的充分体现。人文实践的开展可以改变以往“填鸭式”、“应试型”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各学校独特的人文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志愿活动等等,通过直观、真切地去去体验人文知识、自然风貌和社会环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抓铁有痕”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坚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决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报效祖国的恒心,实现信其道践其行的理想境界,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