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孔 明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天津 300387)
党的十九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随之被提到了前所有未有的高度。大学生承担着教育的未来,随着教师行业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教师职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根据调查,越来越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将教师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优先选项,就“如果同时有做教师和企业职员的机会,你会如何选择”这一问题,5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学校做教师,而实际上,在汉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专业中这一比例更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除去继续升学的学生,其他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其中,带有编制的公办学校教师是最理想最优先的追求,如果暂时没有机会,也会退而求其次到民办学校或一些教育机构任职,以此为跳板等待时机再考取正式的教师编制。还有部分毕业时没有进入公办学校的毕业生,甚至选择在家待业,直到考上为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理性甄别学生差异化的就业需求,又要探索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方式,在此就业形势下,以实际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促进就业的必由之路。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领域出现频率高的一个词语,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描述,核心素养是指自身具备的能够适应某种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在本文中提到的大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成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够满足自身专业成长和教书育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品格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根据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中小学教师相关行业标准、新时代对教师行业的最新要求以及***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大学生应该着重培育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谈到:“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可见,知识素养应当是大学生想就业成为一名教师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重要职责的角色,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丰富的学识,才能更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培养出同样具备扎实知识储备的学生。具体来说,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相关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指的是所教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与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等;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与所教授学科相关的学情、学法、教法及教材相关知识;教育相关知识是指教学中需要了解和使用到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特点等的知识;通识性知识则指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在内的百科知识、适应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知识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期间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抓住机会修读或自学教师教育相关内容,平时还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实践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力所能及地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能力素养则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具备扎实学识是未来成为教师的第一步,把掌握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这才是一名合格教师的职业价值所在,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包含:第一,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开展教学设计,推进教学实施的能力。特别是推进教学实施的能力,需要大学生主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真实课堂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调控能力和引导学生的能力。第二,进行班级管理和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以此确保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维护班级良好秩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第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包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包括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第四,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起的持续学习、明确规划、主动发展的意识是未来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上能力素养的培育,要求大学生在明确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参与校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利用学生或和社团等学生组织提供的平台锻炼管理、沟通等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之外,还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这些体现的是师德师风,体现的是教育情怀,我们将其归结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养,而这也是大学生应该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教育情怀和师德。教育情怀既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向往、理解、认同和追求,也包括对学生以及教育教学事业本身的认知和付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体现,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最终也会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表现上。作为志在走向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应该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坚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追求,更多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从学习过程和身边小事中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育仁爱之心。
新时代呼唤更加具有专业和全面素养的大学生加入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目标为导向,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心,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
以教师岗位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落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带领学生找准未来方向并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了未来教师职业的选择之后,要及时向大学生展示未来教师就业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体系,还可通过开展名师生涯讲座、朋辈经验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更清晰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明确教师素质养成的目标任务并为之努力。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线。知识素养也是基础素养,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相关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做到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方案、丰富课程设置、加强课堂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资源和条件等,以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完备合理的知识素养培育沃土。
作为一名未来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提供锻炼的机会。一方面,广泛联系中小学校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选择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提供稳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体验真实课堂,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的时机,指导并打造高标准支教援教团队,在不同条件下提升教学技能;此外,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微课试讲大会”等特色活动,在评比中检验技能水平,查漏补缺,学优争先;最后,运行并管理好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重视班委会的建设,提供“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学生助理助管岗位,作为大学生能力展示与锻炼的平台,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管理沟通等的全方位能力。
大学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性格养成、人格完善的关键阶段。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因此,就必须抓住大学这个关键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展示教师职业良好形象,弘扬正能量,如可以开展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故事征集、线上优秀教师事迹宣传分享等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帮助他们更加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尚之处,从而坚定教师职业认同和理性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以具体的就业方向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既顺应新时代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要求,又满足学生就业实际需求,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在理论意义方面,传统经验型的就业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就业工作的要求,根据“教师热”的现象,我们需要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以教师岗位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正是结合了当今就业现状、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不仅能够充分验证党和国家系列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也能够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刻把握学生素质养成和就业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使顶层设计的理论更加细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有效丰富和延伸大学生教育改革创新以及就业工作发展的理论,成为连接宏观工作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其次,在实践意义方面,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以大学生的教师岗位就业需求为导向明确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指导学校实际工作的开展: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学校就业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教师更加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及重点,改变当前存在的“大水漫灌”和“一把抓”现象,又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切实推动就业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助力学生们实现“教师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