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蒋 红 梅
(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正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1]。“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实施给英语专业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大批了解党和国家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2]。也就是说,顺应当前的时代背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兼具的高素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英语报刊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体裁、时新的语言、热门的话题、新颖的内容、广泛的观点成为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极佳素材。英语报刊为学生了解世界、关注国际时事提供了一个窗口,也为学生习得现代化语言、增长国际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前的重要考试如高考、英语专业四八级、研究生英语考试、托福、雅思等的阅读理解部分的文章题源均来自知名的英美报刊。因此,英语报刊阅读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经。更为重要的是,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出见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这些能力正是与《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所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英语报刊作为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资源的重要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然而,众所周知,大多数英美报刊的话语权掌握在垄断集团手中,其新闻报道和评论充斥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4],学生在阅读英美报刊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选择、理解、分析、质疑、评估、创造以及思辨媒体信息,即学生是否具备媒介素养,关系到对外交流中信息引入和外输的质量。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在频繁接触西方媒介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极易受影响。因此,在报刊阅读教学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一词首先由英国学者里维斯及其学生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当时的媒介素养是针对电子媒介的不良影响,以保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为关注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已由保护主义倾向逐渐转变为对媒介的识别和利用能力[5]。美国媒介中心1992年给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5]。
媒介素养的内涵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媒介素养培养的过程,除讲授知识外,更着眼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关媒介的问题,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6]。2018年出台的《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看出,其中多项能力要求是与媒介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应以媒介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把媒介素养教育融汇到知识、技巧和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之中,以培养符合当前国家战略需求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导向,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媒介素养导向下,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巧和能力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是指学生能够积累包括报刊词汇、新闻英语句子和语篇特点在内的语言知识;能够增长阅读外刊外报的文化知识和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扫除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阅读障碍。技巧目标是指学生能够习得一般的阅读策略如寻读、扫读、概括大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以及掌握特定的阅读英语报刊的技巧和方法。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与英语报刊媒介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客观地认知、理解、分析、思辨、欣赏、参与并分享媒介信息,即学生能够发展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7],即发展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明确落实在教学目标中,教学设计就有了方向,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有了依据。
课程思政是当下高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焦点,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外语类课程思政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辨性特点。可以看出,发展媒介素养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目标蕴涵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内涵,即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以及批判性识读西方媒体报道,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党和国家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基于媒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端木义万教授主编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第四版)(以下简称《中级本》)是一本适合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报刊阅读课程的教材。该教材选材全面、精当,增设了“知识介绍”“语言简说”“内容分析”以及“话题讨论”,这四个项目自始至终贯彻了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知识介绍”为理解课文提供文化背景知识,构建媒介素养能力的跨文化知识基础;“语言简说”从词汇、句子、语篇各个层面介绍了报刊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发掘其中所渗透的西方意识形态,训练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内容分析”聚焦理解、分析、推断能力的培养;“话题讨论”则是在更高层面上对质疑、评估以及思辨能力的锻炼和检验[4]。然而,英文报刊阅读课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新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效性,而教材虽然不断在更新内容,却仍然赶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以《中级本》为载体,每节课增加国内外媒体热点新闻报道内容,这是优化英文报刊阅读课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教材中收录的经典文章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报刊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以教材为主线,辅以视觉化的时事热点新闻报道,纸质教材和电子资源相结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多模态化。教学素材应以贴近时代,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新闻媒体刊发的英文报道为主,借鉴群文阅读的方式,就同一话题,提供不同媒体刊发的报道和评论文章,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报刊阅读课程还应从《中国日报)(China Daily)选取新闻报道及专栏文章作为教学素材。China Daily作为官方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体,具有信息权威、立场正确、语言地道等特点,是优质的英语学习材料。以学“习”时代(Xi’s Moments)英文专栏为例,该专栏围绕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国内外活动,致力于全面、权威、深入、生动地向海内外网民用户宣传和解读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总书记大国领袖的思想、风范和情怀,来折射大国崛起的新气象。此专栏的文章是英文报刊阅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极佳素材,是学生习得中国文化的地道英文表达并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通过精心选材和教学设计,能够有效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以媒介素养为导向的英文报刊阅读课堂教学应以输出为驱动,以问题意识为引领,以语篇分析为主线,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分清各方的观点和立场,把握核心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进行批判性解读,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立场。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教学,设计批判性语篇分析和对比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布置转化实践活动使课堂所学应用于实景实践,培养学生媒介创造与生产能力。
1.多模态教学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人们传统习惯中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图片、颜色、声音、音乐、动画等不再是一种交流的附加形式,而是与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广泛的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共同参与意义的建构[8]。多模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各类语篇的一大特色。报刊杂志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其语篇的多模态性更是典范。传统的以关注语言文字为主的单模态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的需求。因此,在英文报刊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模态话语的解读能力,即多元读写能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PPT的多媒体性,将视觉化的图片与语言文字进行空间上的规划安排,通过字体、加粗、颜色高亮突显等排版来突出内容的层级性,适当加入视频和音频资源使传统的静态文本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的立体文本,课堂从单一的语言形态转变为多模态。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实景化的图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在讲授文本中的抽象概念和较难理解的英语表达时,可配以不同的视觉符号帮助学生认知。在新闻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图片、图表等非文字信息,思考其对语篇整体理解的意义;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示范引导学生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结构图,以获得对文本信息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最后利用可视化结构图训练学生的口语语言表达,实现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
2. 批评性语篇分析和对比
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和对比是媒介素养培养导向下的英文报刊阅读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通常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素材,如当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各国媒体都有持续不断的报道。纵观疫情从爆发到目前全球蔓延,西方媒体报道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是1月23日武汉封城到2月中旬,中国深陷疫情漩涡,中国以外地区得以幸免,西方舆论心态多是隔岸观火,幸灾乐祸,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批评中国应对迟缓或不透明,相反还高度赞扬中国的抗疫举措;二是2月下旬到3月上旬,欧美成了疫情中心,自顾不暇,仓促应战,舆论聚焦本国抗疫防疫;三是3月中旬以后欧美国家疫情失控爆发,西方国家舆论把矛头重新转向中国,掀起一波攻讦、指责、谩骂中国的浪潮①。教师可分别选取三个阶段西方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文章设计对比分析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作者的立场、语气、偏好、态度等方面设计问题,并适度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新闻标题、导语到正文,从词语的选择、语言的及物性等着手,分析语篇中体现的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西方舆论导向,推理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洞见文本中蕴含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教师还可以选取西方主流媒体和国内媒体针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分别选取一则CNN和China-daily报道的关于疫情下的武汉的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多模态新闻。前者选取的采访地点为殡仪馆、医院、路边小餐馆、农贸市场等;特写的镜头为殡仪馆边上的警车和盘问的警察、农贸市场的龙虾和牛蛙;采访对象为在武汉生活了十年的一个美国人,他说“A second wave is ‘absolutely’ coming”( 第二轮疫情肯定马上到来)。而中国官方媒体则围绕医护工作人员、志愿者、环卫工人、社区干部、军人、警察、快递小哥等线索进行采访,拍摄方式除了直接拍摄外,多为全景、航拍等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采访地点、任务、方式的选取方面分析两家媒体的不同之处,思考如何看待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思考媒体是如何影响甚至左右普通大众的情绪的。可以看出,两家媒体报道的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是由于选取角度的不同,普通大众接收到的情绪感染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消极悲观的,而后者传达的是抗疫、战疫的坚强士气。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抗疫战役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坚强、团结、不畏艰难的优良美德以及党和国家将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坚强决心,从而使课程思政自然地融于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 转化实践
转化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真实语境中。就本课程而言,转化实践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对浩瀚的媒介信息能够恰当地选择、甄别、批判性解读信息;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多种模态的新闻报道和英文小报。教师将全班分小组建立QQ群、微信群等实践学习社群共同体,每组5-6人,小组成员轮流负责每日英语新闻播报。播报员要从各大英文报刊媒体网站、公众号等筛选时新的、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推送到群里,组织小组成员阅读并开展讨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解读。要求报道的来源渠道要广泛,不能仅从某一家媒体选择,要涉及各国主流官方媒体,商业媒体,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以此达到训练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的目标。接着,一周新闻播报完成后,组内要分工合作汇总本组本周的新闻播报,制作PPT,下一周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小组间开展互评。
第二层面的转化实践是通过自制新闻报道和英文小报训练媒介创造和生产能力。首先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包含文本、图片、视频的多模态新闻采访报道。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协商确定话题、明确分工、制定并执行小组合作任务分配和时间安排表。教师引导学生将项目分解成小的子任务,并对关键性事件如如何拍摄、如何提问、如何采访、如何写报道等进行适度的指导,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督促学生按照时间安排表完成阶段性任务;批阅并反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小组采访报道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合作创建一个班级网页,将各小组完成的新闻报道语篇、拍摄的图片和视频采访等上传,设计完成班级英文小报。学生可在网络平台对各组新闻报道的话题、选材、内容完成情况等展开讨论和评价。
在转化实践环节,教师作为项目设计者、促进者和督导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明确指导,学生被赋权进行主动学习,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 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英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以考察新闻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为主,评价方式为学期末的试卷为主导,对平时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项目任务。以媒介素养为导向的英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采用促进学习的评价,即依据课程目标,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9]。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提问和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营造有意义的互动情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转化实践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对项目的评价中,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制定任务评价表;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所形成的作品;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师评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评价。学期课程结束后的评估以平时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为辅,以通过评价促进平时课堂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英文报刊媒介素养的教学目标。
在英文报刊阅读课程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总目标和《国标》的培养要求,符合时代和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需求。英文报刊阅读课程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极佳载体。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课程目标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优质的教学素材,教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批判性语篇对比分析以及转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因素,促进学习的发生。通过落实媒介素养教育,学生在接触报刊媒介时能够正确选择、质疑评估、思辨分析、创造产出媒介信息,进而增强家国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发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本文对英语专业的英文报刊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媒介素养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将另撰文论述。
[注 释]
①引自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郭至君在剑桥中国中心2020年5月11日举办的“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 名家讲坛第三期「对话新闻人」疫情下的新闻报道,事实传播还是舆论推手?讲座中的内容。
②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网新闻中心总监高望在剑桥中国中心2020年5月11日举办的“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 名家讲坛第三期「对话新闻人」疫情下的新闻报道,事实传播还是舆论推手?讲座中的内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