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齿围沙蚕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时间:2024-06-19

刘顺 陈军 沈海钰 陈飞 丁理法 陈逸

(1 玉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玉环 317600; 2 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温岭 317500; 3 浙江旅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温岭 317507)

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nuntia)俗称沙蚕、岩虫、红虫、海蜈蚣,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沙蚕科、围沙蚕属,是重要的海产经济动物之一,在我国从海南到辽宁的沿海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受风浪影响较小,远离大型河流、河口的岩石基质、砾石基质和稳定的沙质潮间带[1]。多齿围沙蚕血管丰富、腥味大、个体适中且存活期长,是非常优良的游钓饵料,近年来深受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客商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2]。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沙蚕生产国,过去靠采捕天然野生的沙蚕出口,而今由于其自然资源严重衰退,唯有通过发展人工养殖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3-5]。为探索多齿围沙蚕的全人工养殖技术,课题组自2016年起针对其生物学习性、亲体培育、苗种繁育和人工养殖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多齿围沙蚕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全人工养殖技术方面获得突破。2021—2022年,课题组在浙江省温岭市进行了多齿围沙蚕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全人工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供水产同行们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养殖设施条件和材料

多齿围沙蚕规模化繁养试验基地位于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北段。

亲体蓄养池、苗种繁育池(长10 m,宽5 m,高0.4 m)共15口,四壁砖砌并用水泥抹面,在池底铺设孔径0.18 mm的尼龙筛网布,并铺设5 cm厚的泥,合计面积750 m2;养殖池(长12 m,宽5 m,高0.4 m)共162口,四壁砖砌并用水泥抹面,池底铺设孔径0.25 mm的尼龙筛网布,上铺20 cm厚的泥,合计面积9 720 m2;暗室沉淀池(长6 m,宽5 m,高3 m)2口,为砖砼结构,有效蓄水容积约为75 m3。

试验用水取自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北段纳潮河,系大港湾自然纳潮并经暗室沉淀48 h以上的海水,盐度23~28,pH 8.0~8.4。

多齿围沙蚕亲体来自浙江旅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养殖池内选取色泽红润有弹性的成虫,规格为280~320尾/kg,共75 kg。

1.2 试验方法

1.2.1 亲体培育

在3口亲体蓄养池(兼作苗种繁育池)中铺设新鲜塘泥0.2 m作为基质(泥浆泵灌泥),用漂白粉(0.037 kg/m2)清塘待用。为提高保温效果,于2021年1月上旬搭建双层塑膜大棚,两层塑膜之间相距30 cm。用钉耙将池底基质耙细后,放养亲体。

亲体蓄养密度为0.5 kg/m2,总计投放75 kg。每日下午蓄水1 h后排干。每日投喂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0%的沙蚕定制配合饲料1次,日投喂量约为亲体体质量的3%,根据气温和摄食情况等进行调整。亲体培育期间,棚内温度保持在16~22 ℃,遇阴雨天用电加热器增温,在天气晴热时打开保温膜通风降温。

1.2.2 苗种繁育

催产孵化:自2021年3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大潮汛期间陆续催产,7—8月份高温期间暂停。自3月中旬起,多齿围沙蚕性腺逐渐发育成熟,在亲体蓄养池蓄水时见到异沙蚕体(即具有生殖态的虫体)游到水面时,用捞网采捕。挑选体长(75±11)mm的雌性亲体80尾、体长(68±9)mm的雄性亲体20尾,放养于塑胶桶(容量600 L)内。桶内加水500 L,放置散气石3个,连续充气,维持水体呈微翻腾状。亲体在桶内蓄养2~4 h后开始产卵,产卵过程通常持续6~8 h,待水体中受精卵密度达6~8个/mL时移除亲体,继续充气并撇除泡沫;之后停气约15 min,待受精卵下沉后排去适量上层水,并加注新水,重复操作2~3次后再次充气进行孵化培育。孵化水温以18~25 ℃为宜,本试验利用空调将孵化水温控制在23~25 ℃。催产孵化用水为经48 h暗沉淀后再经砂滤的海水。

幼虫培育:15口苗种繁育池均搭建单层塑膜保温大棚。选用附近海区滩涂表层无污染的泥作为附苗基质,经太阳晒干、捣碎后均匀铺设在池底,厚约4 cm,进水浸透。繁育池蓄水0.3 m,沉淀12 h后,充气至水清可见基质后,每口池放养孵化培育的3刚节疣足幼虫约250万尾。2 d后,培育池中自然藻类逐步增多,可为幼虫提供饵料。3~4 d后,池中藻类数量减少,大部分幼虫附着于泥中,此时排去上层水0.1 m,加注新水0.1 m。幼虫附着后,投喂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5%的沙蚕定制配合饲料——0号饲料,日投4次(6:00、11:00、16:00、21:00)。初期每池投饲量为50 g/次,将饲料用孔径0.125 mm的筛绢袋过滤后均匀泼撒,之后视幼虫摄食情况逐日增加投饲量。幼虫培育期间保持连续充气,每隔1 d换水1次,每次换水15 cm。当水温在18~22 ℃时,经30 d左右,沙蚕幼虫体长可达2~3 cm。此后停止充气,改为每日下午蓄水1 h,其余时间干露。在培育池内继续培育15 d,即可将沙蚕苗分养至养成池。7月—9月水温偏高,苗种培育池用遮阳网覆盖降温,并将四周的塑料薄膜揭开通风。

1.2.3 养成

将繁育池内的沙蚕苗连泥带苗均匀分养到经清塘消毒后的养殖池中(消毒方法同亲体蓄养池),池中蓄水3~4 cm,待沙蚕苗钻入泥里后再排干池水。通常1口繁育池的苗种可分养至10~12口养成池。苗种放养后第2天开始投喂0号饲料,将饲料兑水后均匀泼洒,日投3次(7:00、12:00、17:00),每池每次投喂100 g,之后随着幼苗生长逐步增加投饲量。当沙蚕体长达到5 cm后,投喂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0%的沙蚕定制配合饲料,日投2次(7:00、17:00),每池每次投喂量为200 g,均匀泼撒,之后随着沙蚕个体的生长,逐步增加投饲量。每日下午进水,蓄养1 h后排水干露。养成期间,每日观察沙蚕的生长情况,注意改良底质,并做好记录。

1.2.4 采捕

多齿围沙蚕在露天养成池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养成。当沙蚕规格达到约400尾/kg时,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进行采捕。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轮捕的方法,前期每30 d采捕1次,后期每20 d采捕1次。徒手或借助特制的三齿耙具进行采捕,注意采捕过程中避免机械损伤和虫体断裂。

1.2.5 包装与运输

捕起的多齿围沙蚕应放在容量较大、透气的容器内,避免过分挤压和日晒雨淋,然后再进行集中分拣,剔除断裂、残坏的个体和异沙蚕体,再用盐度20~25的海水清洗2~3次。若不能及时运走,须置于低温(10 ℃左右)条件下贮存。

包装时,对包装器具进行清洗、消毒。用泡沫筐(长60 cm,宽30 cm,高10 cm)分装,底部放少量蛭石,以起到吸水、保温、防霉的作用。每筐装1.1 kg左右沙蚕,每12个筐叠放,中间放冰袋,外套纸箱或泡沫箱。采用低温(10~15 ℃)干法运输。

2 结果

2.1 苗种繁育结果

2021年多齿围沙蚕苗种繁育结果见表1。自3月底至10月底,共催产29批次,获受精卵9 052.76万粒,孵化成3刚节疣足幼虫7 499.3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2.84%。实际使用苗种培育池29口,合计面积为1 450 m2(两茬),培育体长2~3 cm幼沙蚕共4 261.5万尾,折算平均附苗密度为2.94万尾/m2。

表1 2021年多齿围沙蚕苗种繁育结果统计

2.2 养成结果

2021—2022年多齿围沙蚕养成试验结果见表2。第1批苗种于2021年5月6日分养,8月11日开始采捕,至2021年10月底,共收捕商品沙蚕30 326.40 kg,折算产量为3.12 kg/m2,净利润81.12万元。第2批苗种于2021年10月22日分养,2022年2月21日开始采捕,至2022年4月底,共收捕商品沙蚕27 507.60 kg,折算产量为2.83 kg/m2,净利润103.89万元。全年养成两茬,合计共收捕平均规格439尾/kg(合2.28 g/尾)的沙蚕57 834 kg,成活率为59.55%,产值348.35万元,净利润185.01万元,平均产量5.95 kg/m2,平均产值358.38元/m2,平均利润190.34元/m2。

表2 2021—2022年多齿围沙蚕养成试验结果

3 讨论

目前国内在多齿围沙蚕的亲体培育、胚胎发育与繁殖、工厂化养殖技术等方面已有一些研究[3-6],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亲体性腺发育控制、苗种繁育及集约化养殖技术等方面仍有待突破。为解决多齿围沙蚕的全人工养殖技术,课题组对其生物学习性、亲体性腺促熟、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进行了反复试验,研究并系统掌握了多齿围沙蚕规模化苗种繁育和全人工养殖技术。

对多齿围沙蚕亲体开展强化培育,获得批量性腺发育成熟的异沙蚕相,是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本试验通过在培育池搭建双层塑膜保温大棚,在越冬期结合加热器加温,加强投饲管理和干露等措施,培育的异沙蚕体性腺发育好,受精卵孵化率高,产卵时间可比自然产卵提前40 d左右[7]。2021年共挑选雌性亲体4 480尾、雄性亲体1 120尾,共催产29批次(56个孵化桶),获受精卵9 052.76万粒,孵化培育3刚节疣足幼虫7 499.3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2.84%。水温是影响受精卵孵化率的关键因子之一。将水温控制在适宜的孵化温度(18~25 ℃),有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和幼虫变态成活率。

适宜的开口饵料有助于沙蚕幼虫的生长。本试验在幼虫浮游期,培养自然藻类为幼虫提供饵料,幼虫附着后补充投喂为沙蚕定制的0号饲料(粗蛋白质质量分数45%)。若以人工培养的多种单细胞藻类混合投喂,并控制好投饵密度,幼虫的生长会更好[7-9],这有待于在今后的育苗生产中进行试验和验证。2021年,本试验共计培育体长2~3 cm幼沙蚕4 261.5万尾,平均附苗密度2.94万尾/m2。培育幼虫的总量以及附苗密度均达到了生产性育苗的规模和要求。对于适宜的幼虫培育密度以及分苗规格,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多齿围沙蚕苗种繁育池和养成池均采用四壁砖砌加水泥抹面,并在池底铺设了尼龙筛网布,与仅用水泥池或池底铺设黑膜相比,能进一步降低建池成本,提高池子的通透性。通常情况下,在分苗养成3~4个月后即可进行采捕,与只施肥不投饵的粗放养殖方式相比,沙蚕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7,10]。本试验在苗种培育和商品沙蚕养成时采用专为多齿围沙蚕定制的配合饲料,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多齿围沙蚕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营养需求、对饵料的适口性要求以及饲喂效果、饵料成本等有待进一步试验。本试验中,全年养成两茬,共收捕商品沙蚕57 834 kg,平均规格为439尾/kg(合2.28 g/尾),养成成活率为59.55%,产值为348.35万元,净利润185.01万元,平均产量5.95 kg/m2,平均产值358.38元/m2,平均利润190.34元/m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