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秀兰 肖志国 韩叶 陈伟强 刘慧吉 韩晴 陈婵娟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33)
鸭绿江茴鱼(ThymallusarcticusyaluensisMori)又名青鳞子、斑鳟子鱼,隶属于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茴鱼亚科(Thymallinae)、茴鱼属(Thymallus)(见图1)。该鱼数量稀少,分布区狭小,在中国仅分布于鸭绿江上游,集中分布地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 000~1 200 m的江段和溪流,在朝鲜的鸭绿江上游及其支流亦有分布。该鱼为小型名贵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为食,肉味鲜美细嫩,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其野生种群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3批《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并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2017年,本项目组以冰鲜卤虫和全价配合饲料为亲鱼饲料,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授精等方法,以活体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仔鱼开口饵料,以动物性饲料结合全价配合饲料为稚鱼饲料,突破了野生鸭绿江茴鱼的驯化和繁育技术难关[2]。为进一步实现鸭绿江茴鱼的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本研究采用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作亲本进行了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殖及稚幼鱼培育技术试验。现将繁育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保护和恢复鸭绿江茴鱼种质资源、开发吉林省名特优鱼类新品种提供参考。
图1 鸭绿江茴鱼
试验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临江市金鲨冷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白山森源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养殖用水为天然山泉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解氧为9~11 mg/L,pH为7.5~8.3。
亲鱼来自2017年野生亲本经人工繁育的子代,已饲养至3龄,其平均体质量为43 g/尾,共4.3万尾。
采用长方形水泥池作为亲鱼培育池,水泥池面积在60~80 m2,养殖水深为0.6~0.7 m,培育水温为2~13 ℃,溶解氧不低于6 mg/L。亲鱼放养密度为50~100尾/m2(见图2)。每日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2次,投饲率为鱼体质量的1%~2%。
图2 亲鱼培育
1.3.1 亲鱼性成熟度检查和催产
2020年3月23日,对培育的亲鱼进行成熟度检查,发现已有1%雌鱼达到性成熟,成熟雌鱼的腹部松弛而柔软,轻压会有橙色或橘红色卵粒流出;少部分雄鱼有精液,轻压其泄殖腔会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催产药物选用合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和地欧酮(DOM),每千克鱼体质量的用药剂量分别为HCG 1 500 IU+LHRH-A25 μg+DOM 5 mg。催产前,先用0.1%的苯氧乙醇将亲鱼麻醉2~3 min,然后将其侧卧,胸腔一次性注射。具体方法为:将3种催产药物按设计剂量溶于生理盐水中,雌鱼每千克鱼体质量注射0.1 mL,雄鱼减半。试验共催产雌鱼2.13万尾,雄鱼0.8万尾。为方便采卵和授精,将催产后的雌亲鱼和雄亲鱼分别暂养在不同的鱼池中,暂养条件和日常管理与亲鱼培育阶段一致。
1.3.2 人工授精
2020年3月30日,对已注射催产药物的亲鱼进行熟度检查,将成熟的雌亲鱼移入孵化车间,再按雌雄数量比3∶1挑选成熟的雄鱼。在采卵和采精前,先配制等渗液,即将2.4 g氯化钾(分析纯)、2.6 g氯化钙(分析纯)和90.4 g氯化钠(分析纯)充分溶解于10 L蒸馏水中。
采卵、采精时,将亲鱼先行麻醉,在避光、防水条件下,用挤腹采卵法将3尾雌鱼的卵挤入干燥的采卵盆中,用等渗液清洗后,加入与卵体积等量的等渗液,搅拌5~10 s,随后将1尾雄鱼的精液挤入,再充分搅拌10~15 s,静置5~10 min,即完成授精。对于尚未成熟的雌亲鱼,根据其腹部柔软程度分成2类进行暂养:成熟度较好的亲鱼每2 d检查1次,成熟度较差的亲鱼每4 d检查1次。本次试验共使用雌亲鱼2.06万尾,采卵率为96.7%,共采得鱼卵3 711万粒。
1.3.3 受精卵孵化
将受精卵放在规格2.80 m×0.52 m×0.22 m(长×宽×深)的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其间注意避光、防震。每口玻璃钢平列槽内设有0.4 m×0.5 m×0.2 m(长×宽×深)的5口串联小槽。为使孵化用水顺次流经每口小槽,小槽的阻水板及侧面用长80 cm、宽5 cm、厚2 cm的海绵带密封,设置出水管的高度为11~12 cm;将静置的受精卵用清水反复漂洗4~5次后进行布卵,布卵密度为40 000~50 000粒/m2,孵化水的流量为1.5~2.0 L/min,孵化水温为6~11 ℃,溶解氧不低于6 mg/L。
1.3.4 孵化管理
孵化期间,每天用18%的溴硝丙二醇溶液(质量浓度0.35~0.40 g/L)消毒受精卵40~60 min,直至出苗。出苗后,水流量调整为3~4 L/min,每天旋水搅动发眼卵5次,保证孵化槽内水流畅通,没有死角。经常巡查孵化池,及时挑出死卵及卵皮,直至出苗结束。2020年4月23日—30日,试验共出苗2 704万尾,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见图3)。
图3 鸭绿江茴鱼上浮仔鱼
1.3.5 稚鱼培育
2020年5月1日,利用1.5 m2(规格2.80 m×0.52 m×0.22 m)的玻璃钢水槽作为培育槽进行稚鱼培育,仔鱼平均体质量为0.01 g,放养密度约为30 000尾/m2,培育池水深10~15 cm,培育水温7~12 ℃,溶解氧不低于6 mg/L。仔鱼投喂的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投饵率在20%左右,每天投喂4次。每天早晨清理培育槽,每月消毒1次,方法是将培育槽的水位降至4~5 cm,用2%的食盐水浸泡消毒30~40 min;如果需进行治疗则连续使用3 d。至7月10日,共培育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见图4)。
图4 鸭绿江茴鱼稚鱼培育
1.3.6 幼鱼前期培育
2020年7月11日,在室外水泥池(面积20~40 m2)开展幼鱼前期培育,培育水温为7~9 ℃,水体溶解氧不低于6 mg/L。幼鱼平均体质量为0.5 g,放养密度约3 000尾/m2,养殖水深为0.3~0.5 m。培育期间投喂海溞和“升索”牌冷水鱼配合饲料,将冰冻海溞挂袋投喂,每天上、下午各1次,投饲率为10%;配合饲料每天投喂8次,上、下午各4次,投饲率为5%。随着幼鱼的生长,海溞个体大小和饲料粒径也随之调整,逐渐增大,以保证饵料的适口性。当幼鱼体质量达1 g左右,调整放养密度为1 000尾/m2,养殖水深加至0.6~0.7 m,并开始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每天投喂6次,投饲率为10%。及时清理刷洗进出水口的拦鱼栅和鱼池,每月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按5 mL/m3的用量流水消毒1次。至12月15日,共培育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见图5)。
图5 鸭绿江茴鱼幼鱼培育
本试验中,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试验共使用雌亲鱼2.06万尾,共采卵3 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 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 ℃·d,共获得发眼卵2 985万粒,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 ℃·d,共出苗2 704万尾,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235~242 ℃·d,共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经101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稚鱼养殖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鸭绿江茴鱼鳞片较大,在进行性成熟度检查和采卵操作时其鳞片易脱落,从而造成鱼体损伤。受伤的亲鱼易感染水霉菌而死亡,而在麻醉后进行检查和采卵等操作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鱼体受伤。每次在进行亲鱼检查时,将尚未达到性成熟要求的雌鱼按其成熟度分开暂养,可减少之后的检查次数,减轻对雌亲鱼的伤害,提高亲鱼培育成活率。本试验人工繁殖亲鱼的成活率为95.0%,与采取麻醉后进行检查、采卵,以及按不同的性成熟度将亲鱼分级暂养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在进行人工繁殖采卵时,难免会出现破卵,破卵所释放出的卵黄蛋白遇水即凝固,会造成精子凝聚从而失去活力。但卵黄蛋白能溶解于等渗液中,且在等渗液中的精子可以减少渗透调节耗能,从而延长寿命和活力。此外,体液对受精率也有影响[3],采用等渗液洗卵,能洗去体液,同时,采取浸卵授精可以溶解破卵的卵黄蛋白,提高受精率。本试验人工繁殖的受精率为86.5%,与以前的受精率66%[2]相比,效果显著。
鸭绿江茴鱼稚鱼在体长3 cm前不摄食配合饲料,因此,选择何种动物饵料将直接影响其养殖成活率。本试验以营养价值较高的卤虫无节幼体活体作为饵料[4-5],使仔鱼“开口”顺利,并能满足仔稚鱼的营养需求,因而稚鱼培育成活率达到了97.0%。在幼鱼培育早期,选择冰冻海溞和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方法,将冰冻海溞悬挂在进水口上方,使其在逐渐融化的过程中动态滴落,有利于鸭绿江茴鱼幼鱼的驯化和摄食,再结合投喂配合饲料,不仅促进了其转食,同时能保证营养的均衡性,因此本试验鸭绿江茴鱼幼鱼生长良好,获得了高达93.5%的幼鱼培育成活率。
本试验首次实现了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结束了吉林省鸭绿江茴鱼养殖依靠采捕野生亲本进行人工繁育的历史,解决了养殖苗种自给问题,建立了池塘养殖鸭绿江茴鱼的高效模式,有助于鸭绿江茴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吉林省冷水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