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宋明江 邹巧林 李飞扬 陈叶雨 吴晓云 刘亚 龚全 李鹏程 欧军 赖见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731)
摄食是鱼类从外界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投喂频率作为养殖中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影响因子,在鱼类生长发育中至关重要[1]。投饲过量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损耗,也易造成养殖水体污染;而长时间投饲不足则会因鱼群抢食而导致个体规格两极分化,进而影响鱼类生长率、死亡率及相关生长指标[2-3]。因此,在水产养殖中,确定科学的投喂频率是实现养殖对象规格整齐、降低成本的关键。近年来,有关鱼类投饲频率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以幼鱼或者稚鱼为研究对象,以较大规格的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的较少。饲料投喂频率与养殖对象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种类的鱼,其最佳投喂频率也不同。杨育凯等[4]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oramin)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3次/d时生长最佳;仇登高等[5]开展了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生长影响的研究,发现该鱼生长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0.5次/d。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siluroide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6-7],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干流、支流及附属湖泊水域中。该鱼个体较大、肌肉丰腴、肉味鲜美且营养丰富全面,被誉为“水中人参”,广受消费者的喜爱[8]。近年来,由于人为干扰(如水工建设、耕地开垦等),河流等天然水域水土流失严重,土著鱼类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似鲇高原鳅的野外资源量严重衰减,目前已被列为《四川省新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易危物种,其野外种群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需开展多维度保护研究[9]。
目前,对似鲇高原鳅的研究从野外种群分布到分子领域都有开展,但关于似鲇高原鳅养殖饲料投喂频率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投饲频率对似鲇高原鳅成鱼生长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2龄似鲇高原鳅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开展不同投喂频率对似鲇高原鳅生长影响的研究,以探究似鲇高原鳅最佳的养殖投喂频率,为规模化生产似鲇高原鳅提供参考依据。
试验鱼为人工繁育的2龄似鲇高原鳅,平均体长(24.68±0.58)cm,平均体质量为(88.26±5.38)g。
试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上海海圣生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中进行。试验用饲料为四川纵联合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0颗粒鲟鱼饲料。
1.2.1 试验前准备
试验开展前,需对试验鱼进行驯养,驯养时长为7 d,驯养期长投饲与基地日常生产投饲同步(每天8:00和20:00各投饲1次)。驯养期间,每天早、晚各记录1次温度、溶解氧等水体环境指标,并观察试验鱼生长情况,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控制水质。试验用水为地下井水,水温为(18.0±0.5)°C,24 h不间断增氧,水体溶解氧在6.50 mg/L以上,pH维持在7.5±0.5。
1.2.2 试验设计
待试验鱼驯养完成、状态稳定后,挑选体表无伤、体格健壮活泼的似鲇高原鳅360尾,随机分配到18个养殖缸内,每缸试验鱼数量为20尾,开展养殖试验。试验设置6个投喂频率,分别为0.5次/d(每2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时间为20:00)、1次/d(8:00)、1次/d(20:00)、2次/d、3次/d、4次/d,分别编号为F1、F2、F3、F4、F5、F6,每组设3个平行。根据预试验,确定每个试验缸饲料投喂量为14.5 g/d,试验周期为61 d。具体试验鱼分组、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见表1。
表1 似鲇高原鳅试验鱼分组、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表
试验结束后立即测定各组试验鱼的体长、体质量等相关参数,计算体质量增长率(RWG,%)、特定生长率(RSG,%/d)、饲料系数(CF)、存活率(RS,%)、肥满度(K,g/cm3)、肝体比(IL,%)、脏体比(IV,%)、变异系数(CV,%)。计算公式如下:
RWG=(Wt-W0)/W0×100
(1)
RSG=(lnWt-lnW0)/t×100
(2)
CF=Wd/(Wt-W0)
(3)
RS=Nt/N0×100
(4)
K=100×Wt/Lt3
(5)
IL=WL/Wt×100
(6)
IV=WV/Wt×100
(7)
CVL=S/Lt×100
(8)
CVW=S/Wt×100
(9)
式(1)~(9)中,Wt和W0分别为试验鱼的终末和初始平均体质量(g),t为试验周期(d),Wd为饲料投喂总量(g),Nt和N0分别为试验结束和开始时鱼的数量(尾),Lt为试验鱼终末体长(cm),WL为肝脏质量(g),WV为内脏质量(g),CVL、CVW分别表示体长变异系数和体质量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统计汇总,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设P<0.05为显著差异,用Duncan’方法进行多重比较。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试验结束时各组似鲇高原鳅成活率均为100%,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因此,本次设置的6种投饲频率所提供的营养均满足了似鲇高原鳅的最低生存需求。
经过61 d的养殖,不同投喂频率下试验鱼体质量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F4组(见表2)。F4组的体质量增长率为(18.19±3.21)%,显著高于其余5个试验组(P<0.05);而F2组和F3组间的体质量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F1、F5和F6组的体质量增长率显著大于F2、F3组(P<0.05)。
表2 不同投喂频率下似鲇高原鳅体质量的变化情况
不同投喂频率下似鲇高原鳅各生长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3。从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来看,F1、F4、F5、F6组显著高于F2、F3组(P<0.05),其中F4组的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方面,F2、F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F1、F4、F5、F6组(P<0.05)。从形态指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上看,各试验组间鱼的肥满度和肝体比指标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而F1~F6组间脏体比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F4组(2次/d)的脏体比达到最大值,且与F1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变异系数方面分析,各试验组的终末体长变异系数为2.58%~3.65%,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为4.73%~8.93%,终末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大,说明试验鱼的体质量出现了分化。
表3 不同投喂频率下似鲇高原鳅各生长指标变化
鱼类的生长发育受个体差异和外界因素(如水温、溶解氧、养殖密度、投喂频率等)的影响,适宜的环境能促进鱼类生长,反之,则阻碍其生长[10]。有关鱼类投饲频率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以幼鱼为主,因为处于生长阶段初期的鱼类,投喂频率与代谢能力呈正相关;而当鱼类处于生长后期时,可获得的最佳的投喂频率会降低[11]。因此,以大规格鱼类为试验对象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在可控的养殖密度、水温等条件下进行,仅将投喂频率作为变量,来探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规格似鲇高原鳅的最佳投喂频率,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大规格似鲇高原鳅养殖策略、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提供参考。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投喂频率一方面影响养殖对象的摄食和生长(如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另一方面可影响饲料利用率[12]。适当的投喂频率可以促进养殖对象生长,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的作用;反之,则会降低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提高养殖成本;过低的投喂频率甚至会导致养殖对象摄食不足,当鱼类个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其相关的生长性能也会受到抑制[13]。研究表明,在水温、溶解氧及养殖密度等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对同一种鱼类采用不同的投喂频率会影响鱼类消化,从而导致个体差异[14]。投喂频率和投喂时间的确定主要受养殖个体的胃排空速率的影响,而胃的消化速度与鱼的种类和饲料原料成分组成及其相应的类型(粉状饲料、颗粒饲料、膨化饲料)等有关[15]。当投喂频率在一定范围内,鱼类生长速度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而当达到某个限度时,相关生长指标的变化则不再显著[13,16]。王伟等[17]开展了投喂频率对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从0.5次/d增至2次/d时,鱼的体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但当投喂频率从2次/d增至4次/d时,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未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18]、许氏平鲉(Sebastesschlegelii)[19]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但也有随着投喂频率增加,试验鱼的相关生长指标不断增加的状况,如蟾胡鲇(Clariasbatrachus)[20]。从本次试验结果看,相对其他组,投喂频率为2次/d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表现为更优,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2次/d的投喂频率能较好地促进似鲇高原鳅生长。这一结果与储志鹏等[21]、刘伟等[22]的研究结果相似。
此外,周歧存等[23]研究发现,投喂频率过高会导致鱼类对饲料的消化率降低,进而导致养殖对象生长受阻,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养殖成本。在本试验中,投喂频率由2次/d增加到4次/d时,似鲇高原鳅的特定生长率和脏体比等指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推测,对于似鲇高原鳅,提高投喂频率有一定限度,只有在适宜的投喂频率下才能获得最佳生长速度。
研究表明,对于某些鱼类,在合理范围内投喂频率越高,则养殖效果越好。如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幼鱼,当投喂频率为5次/d时,其特定生长率约为2.8%/d,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1次/d(特定生长率约2.1%/d)和2次/d(特定生长率约2.28%/d)的[24];而小丑鱼(Amphiprionpercula)在较高的投喂频率下比在较低的投喂频率下有更好的生长效果[25];处于发情时期的灰海马(Hippocampuserectus),其最佳投喂频率为4次/d,此时比低投喂频率下有更好的养殖成效,而且雌、雄鱼的个体规格也较为整齐[26]。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鱼类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生长性能呈正相关的,如大西洋鲑(Salmosalar)体内具有储蓄饲料的器官,该鱼摄食1次后需要3 h左右才能消化,在此期间过多投喂将会造成饲料浪费[27]。在一定条件下,鱼类的生理状态随着投喂频率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当投喂频率减少时,鱼体肠道内消化酶的活性不断提高,饲料中的营养得到充分吸收。如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成鱼,当投喂频率为2次/d时,其消化代谢效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4次/d,原因是当投喂频率为2次/d时,鱼体内酶的活性达到最佳[28-29]。同时,水产养殖对象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其投喂频率也应随之更新,如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当该鱼体长在4 cm左右时,最佳投喂频率为3次/d;当其体长在16.5 cm左右时,最佳投喂频率为1次/d[1]。
本试验对象为2龄似鲇高原鳅,其体质量增长率和饲料系数(即饲料转化率)对养殖生产和成本有直接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体质量增长率方面,排名靠前的投喂频率依次是2次/d、3次/d、4次/d组;而2次/d组的饲料系数是最低的。综合考虑,2次/d是循环水养殖大规格似鲇高原鳅的最佳投喂频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