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战争学的影响

时间:2024-06-19

宋淳桐

(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6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门各派都在对自身的探索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例如唯心论、形而上学理论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和理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是完全科学的哲学理论,也不是彻底革命的哲学理论。[1]这在根本上是由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以及时代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的。因此,这些哲学理论和思想一直以来都无法正确地反映世界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未能指出人类到底应当如何实现自身的解放。

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这种局限性终于被打破。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又积极地到社会底层去观察和体验广大劳苦群众的生活,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革命的、先进的哲学理论,具有与以往哲学理论本质上的区别。

(一)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自哲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关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唯物论与唯心论的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历程的最基本问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唯物论新的、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以往一切形式的唯物主义丰富的不可估量和彻底的无可比拟的现代唯物主义”。[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采取辩证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一味批判,而是一分为二、辩证地否定。对于精华部分,并不是原封不动、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时代特征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对这些精华部分加以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对于糟粕,坚决地摒弃。在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这样写道:“问题绝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些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揭示了世界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思维的规律,揭示了概念、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概念、范畴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等,建立了严密的辩证逻辑体系。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也是一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学著作。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往的哲学思想中辩证地汲取了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唯物论、辩证法以及逻辑学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和发展,就形成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识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战争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战争学这一领域也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对于战争学的影响尤其突出。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阅读了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孙武的《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要想真正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进行人民战争。要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必须确保战争的正义性,要确保战争的正义性,就要获得民心,民心是赢得战争的前提和基础。我军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人民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军才能克服重重险阻,不断打败强敌。民心就是军队的力量源泉,有了民心,有了人民的支持,军队就有了不竭动力,成为一支意志顽强、战斗力强悍的部队。

(二)发展观、联系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特别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以及《自然辩证法》指出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这个统一的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过程。战争形式也是如此,传统的作战方式是短兵相接、近距离火力打击,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武器装备性能的不断提升,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短兵相接的作战方式逐渐演变为远程攻击。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原理主要体现为军事上的联合作战。联合作战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军兵种在联合指挥机关的统一指挥下,为实现作战目的而共同实施的作战行动。联合作战的几大特征都显露着联系的思想。一是参战力量多元,各军兵种力量联合作战;二是战场空间立体多维,陆、海、空、天、网、电等战场相互融合;三是作战行动相互连接。一方面各个作战阶段相互联系,一阶段的开始以另一阶段的结束为前提,另一方面每一个战术行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四是作战、政治工作、后勤与装备保障紧密结合。[5]随着作战形式的改变,作战、政治工作、后勤与装备保障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配合运用可以发挥最大效能。

(三)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战争中有关矛盾问题的理论主要有攻与防、战争与和平等。

1.攻与防

在战争中有攻就有防,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方进攻,己方就要防守,己方在进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敌方可能采取的防御措施,提高己方的进攻效率。从战略意义上讲,攻与防都是为了战争的整体胜利,都服从于整体的战略需要。从哲学辩证法上讲,攻与防是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的,而且攻与防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6]

攻是一种主动的运动状态,目的是战胜敌方,完成己方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意图,获得期望的利益。完成进攻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在进攻之前要充分搜集与作战相关的情报信息,通过周密考虑制定完备的作战计划;在进攻过程中要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灵活采取进攻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进攻战术;在完成进攻任务之后,要迅速巩固战斗成果,建立防御体系,防止敌方进行反攻,同时要及时总结进攻战斗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的进攻提供借鉴。

与攻相对应的是防,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自古以来无数军事家都十分重视防守的战略价值。与进攻一样,防守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详细的计划,为最后的获胜奠定基础。与进攻不同的是,防守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常常使己方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以防守一方很难预测对方的进攻方式和进攻方向,难以辨别敌方是否真正对己方采取攻势,无法在战斗中对敌方的进攻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7]更重要的是如果己方一味地采取消极防守的态度,那么己方的破绽会被敌方在短时间内找到,从而导致己方全军覆没。

攻防的最高境界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结合,寻求最大的胜利。拿破仑说:“从守势转入攻势战,是最应讲究的一种最微妙的作战动作。”克劳赛维茨说:“防御配备宜以攻势计划作依据,如攻势配备之必需以防御计划为基础,此实为千古不易之定理。”在战争中,一位将领的最大才智,就是懂得攻防之道和两者相互转化的道理。

2.直接路线与间接路线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直接就是正,间接就是奇,所谓间接路线不仅为迂直之计,而且也是奇正之变。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是一条真正的“捷径”。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该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8]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接路线与间接路线深深体现了哲学辩证法的思想。直接与间接是相互对立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间接路线就是“直接路线”。

3.不战而屈人之兵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根本形式是使用武力打击敌人,即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战争。其实,兵法思想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作战就可以战胜敌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战争是和武力、暴力划等号的,这种不作战的思想是否与之相矛盾呢?

这并不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的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影响极其深远。此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姜子牙与孙武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善于指导战争的,取胜于军队出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未雨绸缪;善于战胜敌人的,取胜于无形之中。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行动的胜利,并不完全是武力、暴力的结果,真正正确的是向武力、暴力的对立面转化,即采取无形无势,用非战的方式获得胜利。[9]

4.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许多人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要侵略他国,完全击败对手,使其丧失战斗力。[10]实质上并不是这样。战争的目的是它的对立面,即和平。有和平就会有战争,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必然规律,犹如生存与毁灭的自然规律,犹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有和平就会有战争,也只有战争才能创造一定时间的和平。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一两场战争而停下,人类的发展也不会因为战争而停止。战争的目的是和平,同样道理,战争过后是和平,和平是战争结束后的必然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指导所有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其中的闪光思想和重要内容。从横向上说,要把握客观事物多样的、普遍的联系,把握它的全部及各个方面。从纵向上说,要把握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把统一事物分解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1]战争也是如此。战争的目的、战略战术、战争的谋略艺术等等这些方面都透露出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1]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平.联合作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6]姜国柱.中国军事思想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7](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8](英)李德·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王卫星.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10]崇东.制胜谋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朱德生.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思考[J].哲学研究,199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