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创新探究

时间:2024-06-19

金波昌,李艳霞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情商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和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也称情绪商数、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最早由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琼·梅耶提出,两人在1991年合著的《情绪智力》一书,标志着情商理论的诞生。1995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照着智商的表述方法第一次把情绪智力简称为情商,至此情商得到了完善和推广。塞拉维认为情商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二部分,自我激励;第三部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情商表现为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个人智商和成就不存在线性关系,智商是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情商可以促进才能的发挥,也可以限制智商的发展。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要比智商更为重要”。在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视角下,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会对我们自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接受情商教育,更要早些接受情商教育,儿童更要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受情绪智力的教育。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正在日益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智商,忽视情商”仍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情商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情商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关键期。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自杀、犯罪等现象较多,推动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必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国内情商教育开展情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情商教育的现实教学地位不高,不是专门的教育目标,尚未成为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没有系统化的专门教材、课程及配套实践环节;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不足,学校缺少较好的利用平台和学校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情商培养的时间和空间。

为促进情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及社会适应力,对大学生情商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提供几点思考,希望对高校情商教育发展有所启发。

一、高屋建瓴,树立情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重视记忆力、学习成绩、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对学生潜在的价值、情绪控制、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等情商因素的培养,影响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及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为此,应在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等宏观领域中明确情商教育的战略地位,普及情商教育与德、智、体等平等、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情商教育贯穿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情商教育的专门教学培养目标,将大学生情商教育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及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教育主管部门相应启动高校情商教育评估、考核机制。

二、整合教学资源,普及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

目前,课堂教育仍是我国多数高校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师生对其中的必修课程相对更加重视。为普及大学生情商教育,高校情商教育务必要完成从隐性课程到显性课程的转变,将情商教育从只能是选修课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将情商教育和情商管理课纳入学生必修课,情商教育模块学分作为学分制下本科生核心课程学分,在学校发展和教学规划等环节促使情商教育课程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高校基本教育的重要部分。

要加强情商教育教材建设,系统化的教材是情商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支撑,针对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群体,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商教育教材。首先在国家一级建立基本的情商教育教材体系,并使各个高校能结合实际,创新教材,行进教材校本化和个性化改造,坚持教材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上进行教学改革,使团队意识、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礼仪修养、人际关系、挫折耐受教育等相关课程融入情商课堂模块,更广泛地开设大学生情商教育系列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加以补充,整合情商教育教学资源,完善情商教育内容体系。

三、突出高校辅导员作用,组建专业化、高素质、高水平的情商教育组织

大学生情商教育,要注重开发高校教师资源,同时,社会各界尤其是知名的校友、社会典型榜样、优秀朋辈分子等等都是丰富的情商教育、渗透的资源,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及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大学生生活、学习、精神状况,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管理及服务意识,对大学生人际、适应、发展等问题中的情商元素体验深刻,能一贯地、在恰当的情境与时间节点上对大学生开展情商教育。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校可将大学生情商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列为辅导员岗位职责,将情商教育能力列为辅导员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高校辅导员情商教育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把辅导员的情商教育教学效果纳入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加快研究、制定相应考核体系,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觉学习情商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同时,高校应把情商教育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学科研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环节采取政策倾斜与绩效激励,以此推动辅导员积极主动加强情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动力。同时,高校也应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召开辅导员情商课程培训、课程研讨会、工作交流会等形式提升辅导员情商课程的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使辅导员转变情商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并喜欢辅导员们的情商教育与管理课程,使大学生们真正在情商课堂上培养情商学习兴趣,提升情商素养水平,建设智商与情商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文化社区对情商教育的涵养功能

在情商教育常规化、专业化、持久化基础上,高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情商教育理念,突出大学生在情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大学生的情商基础较为薄弱,但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青春气息是大学情商教育的后发优势所在。

情商课堂教育的成效要在第二课堂积极的文化氛围中渗透、巩固、完善,高校要引导学生自治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情商发展。高校校园中的学生自治组织包括班委会、学生会、社团、协会等,大多是在辅导员或高校党团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在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的,是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自治组织具有自发性、多样性、集体性和协作性的特点,是大学生践行情商课堂教育的良好平台,是师生沟通交流的经常性机制之一。为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情商发展,高校应该完善学生自治组织的注册与备案制度,引导学生自治组织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化、丰富化的趋势,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情商活动策划、体验、服务,促其将进成员的情商发展列为组织核心纲领,尝试将成员积极参与、效果显著的情商训练活动典型化、品牌化、固定化、常规化。

同时,高校与学生自治组织在发展第二课堂情商教育涵养功能层面上应积极沟通交流,达成协调行动的共识。第二课堂要紧扣新常态的时代脉搏,贴近校园文化生活,认真研究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全覆盖、立体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在传统宣传媒体宣传、普及情商基本知识,营造浓厚的情商教育氛围的基础上,发挥网络平台、新媒介的宣传、渗透作用,拓展e时代情商教育新途径,创新移动终端情商教育形式,开展虚拟现实与校园实践想融合的情商教育,促进第二课堂的情商教育实践取得显著的、长久的综合成效。

五、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发挥亲情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渲染功能

家庭教育是个体最早接受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平台,对个体兴趣发展、人格塑造及性格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通过长辈常识传授、亲子互动,循序渐进地带领儿童开展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和角色游戏等游戏,从平常的育儿、游戏开始训练儿童认识自我、接触他人、承受挫折、适应群体等情商基本元素,教会个体如何与人相处,接纳他人,学会承担失败,克服困难,打下个体情商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校教育、情商教育逐渐让位于智商教育的趋势加大,很多家庭教育的时间让位于督促学生完成学校教育所布置的作业,让位于促成学生参加音体美等所谓兴趣、特长训练。可以说,大学生较为普遍的情商不良状态也是家庭情商教育弱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

强化大学生情商教育,必须创造性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重新树立家庭教育的先导地位。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亲属,对大学生情商教育拥有基于血缘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传承意识,在时间、精力上保障到位,甚至个别家庭会达到不计工本的境界,能够发挥家庭情商教育的一贯性、整体性。大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机制顺畅,交流频繁,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对家庭成员的认可程度最高,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接受家庭情商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参与情商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周末、寒暑假期等往往是大学生在校情商教育的空白期,家庭教育在配合学大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可以利用此段时间,持续性地完成家庭情商教育的系统内容,与校园情商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强化家庭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作用,高校应积极与大学生家庭定期联动,规范高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机制,达成共同促进大学生情商发展的共识,共同建立、填写、保存大学生情商发展档案,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按时间段、按主题性有层次、有规划地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强化家庭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作用,必须对大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商水平进行了解、统计、调研。家长情商水平的高低,在学业、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态度和认识,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校应该积极发展有现实或潜在情商教育背景或情商水平整体较好的家长加入大学生情商教育的人力资源库,鼓励其通过互联网或新媒体等平台渗透对大学生及其同辈的情商教育影响,鼓励其参与学校情商教育课程化建设,为大学生在校情商教育献言献策,鼓励其积极通过主题报告、座谈等形式宣讲情商教育知识与经验,发挥榜样力量,鼓励其积极参与高校组织、策划的各项校园情商教育文化建设与社团活动。

强化家庭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作用,应克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情商教育地位的忽视与弱化,积极通过高校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机制,宣传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基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的情商教育宣传、教育、培训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商意识与情商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带动大学生在校外情商训练与发展的实践与效果。

高校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与高校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培养全人、全才,继续转变情商教育思维、改革情商教育模式、完善情商教学方法,使情商教育真正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真正践行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著,耿文秀,查波译.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君.90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文学教育(中),2013,(11):60-61.

[3]李丽萍.高校本科生情商教育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董雪.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蔡敏,李超.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J].教育科学,2014,(30):85-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