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 茹,刘 阳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组合体,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的信息主要是存储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借助于人们的口传心授传播与传承,这使得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教育与传承和创新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对社会文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的解释,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使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存储、信息整合上的明显优势和在信息展示、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汇集与存储、数据加工处理、信息发布服务、数据统计分析与管理在各个区域的同步,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使用水平。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应该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数据库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应用形态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系统的核心,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管理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统一运行等管理平台的建设,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虚拟文物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等等。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建立,也就是建立以数字化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提供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四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创意产业,通过不断创新以及产业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3.信息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既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载体又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在全国批准设立了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1年4月,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潍水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增强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在潍坊市设立的特定区域。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潍坊市所属4区6市2县为地缘范围,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和优势,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35项、市级164项。已认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17人、市级89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对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保存、基本数据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整合、阅览检索、共享服务、创意开发等多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构建集保存保护、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传承、利用开发、电子商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
2.重视实体博物馆建设中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实验区辖区内各县市区已普遍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已建有潍坊风筝博物馆、高密民俗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较具规模的展示场馆和传承基地。然而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还停留实物照片,采访、实况录像层面,距离数字化博物馆的要求差距极大。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要依托现有实体博物馆,深度融合现实与虚拟,利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虚拟场景形成逼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特别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使得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交相辉映,真正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尽魅力。
3.重视信息化主题传播平台构建和品牌形成。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风筝、年画、剪纸、核雕、泥塑等都是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区的建设中,对于这类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继续坚持“以生产促保护、以利用带动传承”的工作方针。要特别注重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单一的传统经营生产模式,从散落在民间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练文化主题,围绕主题全方位整合资源,形成非物质文化转化产品的品牌。在此基础上构建主题传播平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传播渠道网络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拥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传播受众,以及更加丰富多样的、符合现代接受习惯的传播手段,从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的优秀品牌。同时信息化建设也要围绕市场需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的流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产业化形成,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
4.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并进行的一种理念和经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以科技进步为发展的原动力,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强调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的积累和科技发展的创意,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影像、特别是智能移动终端的普遍使用,以动漫、网游、网络电视、手机视频、音乐、报刊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新业态,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力、提高了文化的感染力、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创意产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强烈的文化示差作用,这既为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又可以使创意产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成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创意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创意资源非常丰富,潍坊市的软件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因此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架构下,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丰富多彩的具有显明潍水文化特征、饱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衍生文化产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区。
[1]杨海波.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