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时间:2024-06-19

邵春美(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2.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邵春美1,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2.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思维;主体能动性;文学翻译

一、译者主体性思维概述

(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思维

翻译就本体而言体现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转化内容和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翻译中译者在语言和思维间的把握可称之为译者主体性思维,在翻译中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思维对翻译质量的把握有着重要作用。据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本质上看更是一种受译者主体性思维制约的活动。译者主体性思维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与再认识活动,具体地说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在思维过程中,人们总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又形成新的概念和判断,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一次形成的概念、判断或推理,都是思维的成果[1]。思维必须用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互相交流的工具,是外化的思维载体。思维是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必经阶段,思维是语言的本质内容。因而,思维离不开语言,而翻译又是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因而译者主体性思维是翻译过程和翻译活动及研究翻译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双语转换的翻译中翻译客体与翻译主体间的关系有赖于共同的思维规律,取得在思维内容或形式上的一致性。

(二)译者主体性思维的分类

“除抽象思维 (逻辑)之外,还有形象 (直感)思维和灵感 (顿悟)思维,所以思维学又可以细分为抽象思维 (逻辑)学、形象 (直感)思维学、灵感 (顿悟)思维学三个组成部分。”[2]在这三种思维形式下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具体的翻译思维形式,如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中就包含了预设思维,因为预设思维同样是用逻辑方式来推断事物产生或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样,情景思维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因为情景思维是对原文内容发生的环境中采用身临其境的方式进行思考,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性格或行为即是一种形象的体验和感触进而进行翻译。本文将沿用这种思维的分类方式,对文学翻译中典型的几种译者主体性思维结合实例予以阐释,这些思维形式均可相对应于上述三种思维形式。

(三)译者主体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可以说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传统的理论把语言看成是思维的外壳。只研究外壳,不研究人的思维过程,难以触及译学的实质。因此,开宗明义,译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翻译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以及翻译中的思维方法。”[3]既然是对内在规律及思维方法的研究,就要发挥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去探究深层次的关于翻译的相关规律及思维方式。可见,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译者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关键取决于译者主体性思维。具体言之,译者主体凭借自身的思维发挥其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译者主体对翻译的创造性是通过译者主体能动地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的。

二、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

译者主体性思维是译者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4]。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一句话,主观能动性[5]。本文将侧重讨论主体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对原语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因此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统一于翻译这一实践过程当中。

译者主体能动性在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翻译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主体通过现有已积累的知识及审美能力充分挖掘原语文本的意义,进而建构与作者相通的审美感受,并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原语文本所特有固有的结构、意义、情境等都有待于译者积极主动地认识并发挥其能动性进行转换。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以翻译存在为基础的,即现有的原文及译者自身对翻译的积累等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不能凭空任意创造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需要借助于译者主体性思维优势来实现的。译者主体性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能动性有选择性地运用翻译思维才能使译文质量得到提高。

三、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译者能动性的发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思维的发挥,而译者主体性思维又需要能动性。以下将分别阐述文学翻译中典型的主体性翻译思维类型并结合实例说明译者主体性思维特征与主体能动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

(一)抽象思维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例1:说着,团长拧开腰间的水壶盖递到排长嘴边:我敬你一口壮行酒。

So saying the field officer unbuckled his canteen,unscrewed it,and handed it to his young friend.“To you and to victory!”

预设思维属于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的一种。预设是语用学当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指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翻译也是一种译者与原作者或者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因此预设思维在翻译中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翻译中若译者主体能充分利用预设这种思维形式,挖掘出原文背后的一些共知信息,会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是译者主体创造性发挥的一种体现。

在例1中原语读者均知道军人在外野营或作战时带的水壶是挎在腰间,因此 “拧开腰间的水壶”预设着团长要先将水壶从腰间拿下再拧开,但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预设思维直接将其译为“the field officer unscrewed his canteen…”会造成译语读者对文化或逻辑的困惑。居祖纯(2000)将其译为“the field officer unbuckled his canteen,unscrewed it”[6],即“先拿下来再拧开”,就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使译文自然而合乎逻辑,这种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发挥恰是译者运用预设思维的结果。预设思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对原文逻辑情景及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译者主体如能正确利用预设思维这种形式将会有助于正确地发挥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二)形象思维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例2:也许,成熟、甜蜜乃至完美,并非生命的终极意义,更重要的倒是向这一目标趋近过程中万般况味的体验;唇齿之间的那一分青涩在不断转变着,反倒显得生动、真实。

It seems to me becoming mature and living a happy and even blissful life is not life's ultimate goal.What is more meaningful is the undergoing of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in 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The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on the tongue constantly renews and therefore remains forever vivid and realistic.

例3:必要的青涩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Greenness

以上两例均出自居祖纯《必要的青涩》(2000)一文中,文章意在批判现实社会中 “早熟的果实”,因为 “早熟的果实”会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也会过早失去 “原始的诗意”,“失去许多生命的体验”。文中以苹果为例来说明,文章的题目是必要的青涩未熟的苹果那种青青的颜色和涩涩的味道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现代年青人必要的幼稚和年轻译成greenness,因为这个词不但可以表达颜色,还可以表达 “年轻、天真”等义。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题思维的自觉表现形式,主题思维应属于形象思维或情景思维的一种,因为形象或情景总是通过主题来体现。文中出现了近十次 “青涩”,还有表达与 “青涩”同义的词如青青等,如果全部译成greenness或green,会显得单调也会让整篇文章失去表达的意义。如例2中 “唇齿之间的那一分青涩”,在此处可指食物的味道,但是在文章主题的映射下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因 “青”(年幼无知)而 “涩”(痛苦、粗拙)成为因果关系,作者的译文更是充分发挥主题思维的结果,是译者创造性的发挥,“The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on the tongue”一语双关,因为harshness既可指味道的苦涩也可指现实或生活的严酷,bitterness既可指味道的苦,也可指生活的痛苦。在这两例中,译者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充分地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主体创造性,由此可见主题思维在翻译过程中是译者主体的一种极其必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只有综观全文把握主题,才能使翻译中主体创造性的发挥把握好 “度”。

(三)灵感思维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例4:悬挂的青苹果,让原始的诗意永远在枝头悬挂着吧。

Green Apples overhead,may your original poeticalness abide w ith you forever!

本例是 《必要的青涩》一文的结尾句,作者用顿呼(apostrophe)的辞格来结束,非常具有审美效果,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满怀激情和希望的感觉,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蕴。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系统主要包含语言、形象和审美意蕴三个层面。文学作品的目的在于读者的感受而非读者了解到了何种信息,因此审美意蕴的传递是要由作家调动自身的情感并且运用语言机制为读者传达的。本例中译文your的增加就是译者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运用灵感思维来调整译文,否则译文的诗意即审美意蕴便不能如实传达于读者。另外abide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多用于古言的说法,在此符合意境和语境,也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调动主体能动性将译文推到了新的境界。通常情况下,审美性信息特别是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只能靠译者的灵感思维在译文中形成相似的审美图式,灵感与文学密不可分但是灵感思维并不是译者主体凭空创造的,而是经由合理的逻辑推理和自身翻译能力的综合形成。

(四)译者主体性思维的综合应用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复杂和动态的,译者通常不能仅凭借一种思维方式为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译文,更多情况下是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发挥了多种主体性思维方式的过程。

例5:清早 (我那村的女孩子)一块骑自行车去上班,到晚上又一块骑自行车回村,说说笑笑,像一群喜鹊,叫人好羡慕她们啊。

Everyday they'll cycle together to and back from work,talking and laughing like a flock of birds chittering and chattering.What a lovely sight!

文化的差异也决定了思维的差异,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一种碰撞,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要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运用文化思维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中国文化中喜鹊被视为吉祥鸟,因此在中文中也有类似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喜鹊叫,贵客到;喜鹊噪,有喜兆”。在例5作者把村中的姑娘比作“喜鹊”,意在描写她们的高兴的情绪。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对喜鹊抱有一种憎恶的感情,比如在苏格兰若喜鹊飞入窗内则预示着凶兆,在瑞典人们把喜鹊和巫术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否则译者会让译语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译者的文化思维也是译者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表现之一,正如例5中作者将其译为“talking and laughing like a flock of birds chittering and chattering”就准确而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并且chitter和chatter两个词的运用将 “鸟儿喳喳”叫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来,达到了一种审美高度,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发挥成功地使译文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创造性发挥要借助于译者主体性思维,而翻译思维有多种形式,通常是融合多种翻译思维形式之下译者的译文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既符合逻辑又富审美效果。但如果两种或多种思维形式发生冲突时,译者则须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对其进行取舍,这也是主体性与主体思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形式。

例6:冬天每个人必须经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过,把西风看成极点的人,才够可怜。

Nobody can bypass winter,but not everybody can beat it.Only those who regard the w intry westw ind as the arrival of the winter of their lives are to be pitied.

例7:不言西风

Never Succumb to W est W ind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 “革命”“斗争”“希望”等的象征,如雪莱的名作Ode to the West Wind译作《西风颂》。但例6和例7两句所在的原文 “西风”却是指 “失去希望”,与前者恰好相反,是否能直接译作the west wind呢?综观上下文语境,通篇所讲的均是失去希望的事情并借此劝导读者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放弃希望,有了上下文语境的融合和衬托,westwind在译文中就能够为译语读者所理解。以上两例融合了文化思维与语境思维,文化思维在此屈从于语境思维,这也是译者能动性的发挥,即对不同的思维形式做出选择。例6中将“西风”译为“the wintry west wind”在“西风”前加wintry一词充分对west wind进行了说明,这说明在某种条件下,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也是对几种翻译思维的一种选择。

例8:人被捞出来了,像发了的面一样白胀胀的躺在那里,别人告诉我他是因为太穷了,40岁上下还没有娶妻而绝望了,而寻了短见。

He had been dragged up,and his bloated body was laid out on the ground.Someone whispered tome that theman was already in his forties and still single.He was driven to this step.

此句是译者逻辑思维与情景思维相结合发挥创造性的一例,例7中 “人被捞出来了,像发了的面一样白胀胀的躺在那里……”如若直译成“he had been dragged up and he lay there”就不符合逻辑,因其是死了之后被捞出来放在那里,而不是主动地躺在那里,这里译者就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联系当时的情景才能使译文符合逻辑。居祖纯(2000)将其译为“He had been dragged up,and his bloated body was laid out on the ground.”[6]就是一种将逻辑思维与情景思维融合到译者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或创造性时将会使译文更加完满。另外,对 “别人告诉我”的翻译也要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译好,当时的情景是周围的人面对死者站立肃立,默默地致哀,即使有人说话,在这种肃然的情景下也应该是轻声耳语,因此 “告诉”应译作whisper,对 “别人”的翻译,译者也应充分发挥情景思维来处理,如若译成other people会有针对性,因前文没有提及相对于other people的对象,因此译为someone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词语才合乎逻辑。

四、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译者主体性思维不可分,而译者主体思维的形式也是相互重叠互为补充的,每一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均是多种思维形式交替交叠的结果。提高翻译质量,建构翻译理论或对译文进行赏析,从译者主体性思维的角度入手是既切合实际而又具可操作性的方法。思维是人脑的功能,即是要发挥能动性的,因而译者主体思维的研究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实践和研究翻译理论中是可行的,也必将促进译学的发展。但译者主体思维应是受文本及源语文化语境这两个客体制约并交互作用共同形成译文,主客体互动的模式及译者主体思维是在何种层面受制于客体的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1] 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过程[J].语言与翻译,2001(3):34-38.

[2] 张光明.论翻译思维构想[J].上海科技翻译,2001(4):1-6.

[3] 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2-6.

[4] 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9-92.

[5] 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4-38.

[6] 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On Trans lation Thinking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O Chun-mei
(1.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zhou 510420,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435003,China)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inking can be embodie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source textand the culture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abstract thinking,imaginal thinking and inspiration thinking based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inking science.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in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research thereof should focus on how to solv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modes of translation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practice.In literar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thinking modes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ranslation qualit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inking;subjectivity;literal translation

H315.9

A

1009-0312(2015)06-0053-04

2015-06-15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矿冶文化对外翻译质量评估与规范化研究”(13g429);湖北理工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矿冶类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基于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12xjr50Q)。

邵春美 (1981—),女,吉林扶余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