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时间:2024-06-19

张德虎,李冬冬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初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教育行业专家学者的热烈关注,纷纷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目前,对于“工匠精神”并无标准定义,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不断创新的发展意识。其主要表现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敬业奉献等价值内涵。[1]

2015年10月,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随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日趋成熟,培育一线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双创”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担负的重大使命,也是面临新的发展契机。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为有效载体,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双创”能力,掌握“双创”技能,以使学生从岗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作者。[2-3]

近年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先后创建北方黄金珠宝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华孚仪表学院等二级院系,是辽宁省内第一所提出并实施“区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学院基于“政校企”深度融合,现已形成一条“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成果显著。

一、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1.发展理念相对滞后。目前,辽宁省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内涵提升,重技能培养、轻素养提升,重生源数量、轻学生质量等问题,从而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脱节现象严重。

2.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实施创新探索和改革,培养的人才质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

(二)“双创”教学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难以保障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细化到具体教学环节中。目前,教师不太关注所教知识是否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更关心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素质能力与实践能力。对所有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有4个,其中高校毕业直接任教82%,科研机构3%,企业调入14%,从其他单位调入1%。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不占多数,教师缺少动手能力,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仅有少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科研机构其他相关单位,从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引进高技能人才,是拓宽高职“双师型”教师渠道的关键。

3.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设备难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目前,实训室建设、实训条件及所需设备虽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条件不断完善,但实训设备过时、更新速度慢、维护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低等现象依然存在。[4]

(三)“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1.人才培养质量主体单一。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校方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很少,最终会导致所评价的人才质量满足不了企业所需。

2.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学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等,这种过分注重就业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而不关心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舒适性。

3.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发展至今,个别学院的教学存在着“重评价、轻反馈”现象,不能将评价环节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反馈到人才培养教学环节中,脱节现象严重。[5]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适合学院“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合理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点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建设过程中要紧贴生产实际和工艺技术要求,对接企业新生产技术、新工艺标准。通过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双创”人才培育。

3.加大实践性教学,继续推行完善的实习形式,如认识实习、过程跟岗实习以及顶岗实习。强化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的实习考核评价,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实践性教学。

(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建设。如何实现上述两方面的建设工作,归结如下:

1.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

2.学校应从企业聘请一批精通企业发展、行业生产流程的专家骨干和能工巧匠们做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专家由于常年扎根生产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可实现学生“身处学校内,便知企业事”。兼职教师的引进不仅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队伍更加合理,从而保障学校“双创”人才培养质量。[6]

(三)准确定位,为“双创”教育打基础

1.始终坚持“一个核心”,秉承“一个理念”,大力推进高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坚持“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发展理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实现政校企三方优势资源融合,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学院坚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以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为发展核心,致力于培养“富于创意、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4.侧重于三段式发展目标。第一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第二段是东北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第三段是辽宁省高职示范性“双创”教育孵化基地。

(四)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2+N”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2+N”指的是2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和N种“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①学院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为原则,采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双创”教育“必修+选修”课程设置模式,大力建设创业基础课程,基本摸索出符合“双创”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②学院提出“学业支撑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倡导“教学做评创一体化”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及“真实情境”教学,现已建成机械工程、电子商务、汽车工程、自动化、模具设计、工业设计等技术应用中心。这些技术应用中心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2.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致力于探索“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通过“工匠精神”的项目式教学手段、“现代学徒制”“产学研联盟”“订单培养”“卓越技师”和“导师制”的教学形式、创新创业平台的整合贯通,搭建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的桥梁,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7-8]

(1)“工学交替”模式。学院与辽宁曙光集团、丹东机床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实训室与生产车间、学生与工人、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的“四个统一”。

(2)“2+1订单培养”模式。学院与辽宁福鞍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制定实施“2+1订单培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

(3)“产学研联盟”模式。学院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教科研项目、技术服务及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实现了学校建设与企业发展、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的“三个一体化”。

(4)“卓越技师”培养模式。学院与丹东鑫实数控、丹东海纳软件公司合作,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建立“卓越技师”班,探索形成了新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5)“3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不断深化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良的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优势,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

(6)“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不断尝试德国的“现代学徒制”,该模式主要的两大特色是双身份和双主体。学生的双身份是兼备学生和学徒两重身份;双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方育人。

(7)“技师班”“导师制”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技师班”“导师制”是以聘用学校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企业生产服务能力的教师为班级导师,通过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的研究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育人机制。

首先是学校需制定实施《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其次,根据管理办学,遴选符合条件的导师;然后,由导师制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优选成绩优秀、品行好的学生,组成“导师班”;再然后,导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授课计划、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等环节。最后,完成课程授课,制定考评标准,完成理论和实操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和优先安排工作,记录学生档案。

(五)三措并举,为学生“双创”教学保驾护航

1.“一把手”工程实现组织保障。为保障“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各院系双创教育实施。比如,学院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委会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事宜,该管委会是由院领导担任。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制度保障。学院坚持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为保障,出台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实现创新创业基地的全面开放,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交流空间,共享完善的多功能社交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团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办公、技术和服务资源。

3.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改善“双创”条件。学院设立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是按照不少于学费收入的1%和每人140元的原则开展的。近两年,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努力,实际运行经费不低于100万元,保障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需要。另外,学院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仅2016年一年,便和政府企业设立的专项基金费用400多万元,全面改善我院“双创”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六)“政校企”深度融合,创建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

在共建、共享、共管及共赢目标下,“政校企”深度融合,创建省内首家创新创业学院——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

1.创办模式

由丹东新区管委会、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精谷科技公司合作共建的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开创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即“深度融合、合作共建、协同发展”。

2.创办宗旨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为丹东地方经济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创新型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3.管理制度

学院的运营和管理采用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建的“三三三“模式”,分别设立院务委员会、学院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三委员会共管可有效整合政校企三方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核心组成部分

新成立的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主要是由产学研一体创研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中心、柔性制造创新实训中心及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组成,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5.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完成5项国家级课题、92项省级课题和34项省级学会课题,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是7项、7项、15项,30项学会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先后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14项,其中国家级53项,省级89项,参与多达100项的科研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时期“双创”人才的培养。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解读,分析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等),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从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政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双创”人才的培育,保障“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校“双高”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也为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