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

时间:2024-04-24

梅艺华,周园源,王 乐,喻正义,梅俊莹

(南昌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
——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

梅艺华,周园源,王 乐,喻正义,梅俊莹

(南昌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各产业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新构建新的商务模式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全域旅游突破了以景区为核心的“景点旅游”制约,把旅游目的地城市变成一个不收门票的大景区,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打通了旅游产业发展瓶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全域旅游”则是利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产业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产业经济融合模式,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是我国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对“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的研究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大数据;旅游供给侧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强劲引擎,成为提升全球各国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产业。作为旅游大国,我国正在步入全民旅游、大众休闲时代,借助“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来对接“大众旅游时代”,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下,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一个开放空间,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空间,不能用传统的观念看待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旅游产业市场有效供给,实现旅游产业市场供求的积极平衡。江西省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帮助江西省旅游产业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代表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江西省旅游产业从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产值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1 “互联网+”带来的旅游大数据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正在积极改变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习惯,互联网使信息贮存和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它突破了传统旅游消费的实地差异性和时空限制性,更加强调参加旅游行为的人本身。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政企服务多元化、移动化发展。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国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升级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互联网+”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变革性的影响。

1.1 “互联网+”让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共享

在传统的年代,各种资源、信息的传播速度、时间和区域都具有典型的排他性,很多资源和信息都无法共享,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致使各种资源与信息的闲置与浪费。互联网时代是万物联网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出现,任何地方和个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获取到其他任何地方的旅游资源与信息,海量的信息为各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与资料,有助于及时解决“互联网+全域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互联网+全域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

1.2 “互联网+”是旅游产品营销体验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可以让旅游消费者,及时进行体验分享、旅游评论,将彼此不认识的群体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之间对感兴趣的旅游项目共享旅游消费体验,再形成旅游消费体验的后续市场体验效应,产生一定循环体验效果,进而影响旅游消费。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数据显示,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

2 全域旅游的核心与本质

2015年旅游产业进入了“互联网+全域旅游”的发展新阶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多元体共同挖掘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全域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无论是从旅游形态的产品上,还是旅游业态的服务,同程不断尝试突破于转型,从观光游到休闲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从关注游客怎么玩、如何玩,到“大数据+人”的模式新探索及在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模式的整体布局,都在不断地去颠覆和改变玩法。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核心是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打破都市(或单一景区)旅游一枝独秀的接待格局,在不同的区域内打造各自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业态。

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泛旅游产业的差异开发和集聚落地。在全域旅游的开发中,要达到能和都市旅游并举、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必然要求是以特色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催化,促进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地方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规模和特色化建设。

全域旅游的关键是对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对旅游功能和产业分布进行重新“洗牌”。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旅游资源观已经不适合现代旅游业规划的需要,旅游资源不仅仅包括旅游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而且市场区位资源、交通资源、城市载体资源以及地方特色产业资源都是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基础。基于这个角度,“互联网+全域旅游”开发就是对所有利于旅游业开发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评价,将能够挖掘到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利用到的优势整合在一起,能够培育的产业要素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全域旅游的大开发格局。

3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内容

3.1 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

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3月在全国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就是以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典范,是整合区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有262个市县,江西省占11个市县,其中有南昌市湾里区、上饶市、鹰潭市、九江市武宁县、赣州市石城县、吉安市井冈山市、吉安市青原区、宜春市靖安县、宜春市铜鼓县、抚州市南丰县、抚州市资溪县。

“十三五”时期是江西旅游业奋力进位赶超的机遇期,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和建设旅游强省的决战期。在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市场新需求的背景下,江西省“十三五”旅游将以“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力争通过五年全面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常态下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五位一体”建设的样板产业、代表江西省域竞争实力的优势产业、绿色崛起的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性现代幸福产业。

3.2 构建互联开放型省域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紧紧围绕打造万亿元产业目标,重点构建“一核心,四门户,九节点”空间格局。即:将南昌打造成江西旅游核心城市,九江、上饶、萍乡、赣州打造成江西旅游门户城市,景德镇打造成国际性旅游城市,将鹰潭、吉安、宜春、新余、抚州打造成江西旅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将井冈山、瑞金、共青城打造成特色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依托交通主干线,形成两横两纵“井”字形四条旅游带(长江沿岸旅游开放合作带、沪昆高铁旅游经济腾飞带、赣粤高速自驾旅游经济带、济广高速生态休闲旅游带),构建互联开放型省域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3.2.1 长江沿岸旅游开放合作带

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挥江西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打造长江沿岸旅游开放合作新高地,提升旅游国际知名度。

3.2.2 沪昆高铁旅游经济腾飞带

以沪昆高铁为依托,串联上饶、鹰潭、抚州、南昌、新余、宜春、萍乡七市,打造横贯全省东西、最具竞争力的高铁旅游经济带。

3.2.3 赣粤高速自驾旅游经济带

以赣粤高速为主干线,形成外部对接华北、华中、华南、港澳客源市场,内部串联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四市,打造纵贯全省南北的京九沿线自驾旅游经济带。

3.2.4 济广高速生态休闲旅游带

以济广高速为主干线,形成外部对接华东、华中、华南、港澳客源市场,内部串联浙闽皖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鄱阳湖东岸、武夷山脉西侧的人文生态景观,打造江西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带。

中国旅游重心正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由传统工业密集区向生态环境优良区转移。江西省为中部地区,拥有承东启西的、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游客南北对进、东西互联的承接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江西省由沿海开放的腹地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江西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发达,里程已突破5000公里;高铁时代的到来,支线机场建设和航线航班的增加,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

3.3 启动“江西智慧旅游”工程 全方位拓展江西旅游营销模式

基于战略机遇和现实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打造两横两纵“井”字形四条旅游带,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江西旅游的宣传力度空前,效果显著。在一系列立体式、全方位的营销推广后,“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正是由于高强度的宣传,使得江西旅游在2011年实现了快速发展。江西省旅游产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部署,紧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重点抓好推进“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形象国际化,推动江西省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功能,加快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着力打造旅游品牌,着力扩大旅游消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着力完善产业体系,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实现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继续拓展新媒体营销,启动“江西智慧旅游”工程,打造江西智慧旅游网,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推广销售江西旅游产品。推进江西省“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的信息化建设,强化旅游景区、城市和旅游企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基于3G应用的“江西风景独好”手机客户端,使其兼具娱乐性、宣传性、服务性功能。组建旅游网络媒体联盟,建立全覆盖、立体式、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网,继续举办第五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活动。扩大微博的应用,面向微博博主的“博动江西·风景独好”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吸引广大微博粉丝的关注。

4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的示范效应

旅游业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制造业以及通信、金融、保险、医疗、安全、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个,因此其促进就业的作用十分明显。世界旅游组织发表的报告指出,旅游直接就业与带动间接就业的比例为1∶5,创造就业岗位的潜力巨大。

4.1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的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额就相应增加5~9美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 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不仅表现为直接给航空交通、 饭店餐饮、商业网点、景点景区带来客源,而且间接带动和影响了农林牧渔、城市建设、金融保险、加工制造等方面的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是旅游支出的乘数效应,居民旅游支出和社会总支出之比为1∶6。旅游消费每增加1%,将平均带动GDP增加0.1965%。

从表1中,就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产业在实施“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所产生的产业经济效应及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见表1。

表1 江西省2009—2015年旅游收入数据

4.2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对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力

江西省旅游产业实施“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能够根据江西省旅游资源布局情况及旅游客源市场等因素,制定出一系列推广措施,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拉动能力、产业融合能力和产业群集聚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平台,通过“旅游+”功能,旅游发展成果能为全民共享,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江西旅游客源市场形成了规模影响力。以2016年元旦假期江西旅游的基本情况、基本特征为例。(具体数据见表2)。2016元旦小长假三天,江西共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34.74 万人,其中,省内游客782.74万人,省外游客252万人。

根据2016年元旦小长假的江西到访游客总量,以及2015年度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规律,2016年江西到访游客的有效市场规模在5亿~7亿人次之间。江西旅游客源市场与2015年相比江西到访游客的市场潜力巨大。从2016年元旦小长假的江西旅游大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江西旅游发展显现出4大新趋势:①自驾自助出游渐成主力;②全域全季产品引领风向;③休闲旅居时代正在到来;④旅游门户城市地位初显。

元旦小长假江西旅游的市场大数据反映了江西“十三五”旅游的新起点、新基础,对于“十三五”期间江西旅游的发展,从而证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对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力。见表2。

表2 2016年元旦江西省各地市旅游数据比率

续 表

4.3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对江西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的2015年旅游产业统计数据,2015年,江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是8.8%、9.8%和81.5%。旅游产业横跨一、二、三产,对一、二、三产均有拉动,主要拉动第三产业。

2015年江西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为517.68万人,比2014年的378.58万人增长了36.74%,显示强大的带动就业能力。其中,直接就业约64万人,比2014年约增加1万人,其大头是大中专学生就业;间接就业约453万人,比2014年约增加140万人,其大头为乡村旅游农民兼业和涉旅企业的增加。江西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省总就业人口2560万人的20.22%,比全国平均水平11%高出1.94倍。其中,住宿餐饮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最多,为439.06万人,占84.81%。这些旅游数据表明,旅游产业对江西GDP的总贡献率达46.92%,已成为拉动江西地方经济增量的主要产业。“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已经成为江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着力点。

5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需要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

从传统景点旅游到数字旅游,从智慧旅游到“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发展理念在不断突破和变化升级,不管怎么变化,旅游质量和品位,旅游的需求满足度需要提升,只有旅游客户通过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才能感受旅游品质,旅游产业才能进一步发展。所以,如何为游客提供更碎片化、更个性化的,非标准化的目的地信息与服务,满足游客的全域深度旅游需求就是重中之重。

5.2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是区域内诸多产业行业资源的组合拳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不是简单按照的行政区域打包,利用行政命令实施的,而是要利用区域内诸多产业行业的资源优势,进行的区域内资源整合重组,建设管理理念需要不断创新,产业行业资源之间需要互补和充分利用,让这种产业组合拳产生“1+1>2”的增值效应,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感,发展壮大区域内整体旅游产业。

5.3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信息系统是关键

信息经济时代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而“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建设更是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系统支持。如何搭建“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的云平台更是关键点。

“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资源和区域内的诸多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而这些诸多资源都原本都是彼此单独拥有,不能与其他分享的,这就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平台,打破原本的数据孤岛和应用孤岛,建设开放式的旅游产业融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客户流和资金流的数据共享。这样才能够真正对接和支撑区域内众多的旅游资源,实现诸多旅游资源的弹性配给和灵活组合与扩充。为旅游产业融合提供数据的共享,交易数据的同步分享。真正体现“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的信息技术优势。

推进“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适应和引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旅游发展新阶段扬弃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主动选择,是更好、更主动、更全面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新机遇。通过“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打破景区有形围栏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配合,相辅相成,能够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1]郑李辉.“全域旅游+”互联网实践探索[J].旅游动态,2016(3).

[2]胡晓苒.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全域旅游[J].城市旅游,2013(3).

[3]江西省旅发委,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Z].2016.

[4]舒雯,龚云飞.“数”说江西旅游“十三五”开局[EB/OL].(2016-04-05).中国江西网.

10.13939/j.cnki.zgsc.2016.47.182

江西省2015年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江西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项目编号:GL15103)。

梅艺华(1963—),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周园源(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南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王乐(198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南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法规;喻正义(1985—),男,安微合肥人,硕士,南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物流管理;梅俊莹(1990—),女,江西南昌人,本科,南昌职业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