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曹 瑞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破解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曹 瑞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提高,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的,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严重。贫困问题是今后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农村贫困;扶贫;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贫困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之首。扶贫是整个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扶贫已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深入思考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更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文是笔者对于解决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些对策。
为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我们要努力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推进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投资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彻底改变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确保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第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根本上增加贫困农村地区的人均年收入;第三,坚决扩大对贫困农村地区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力度。
古往今来,就业一直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的安国良策,也是一个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之本。因此,健全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力就业体制、充分扩大全体农民就业是解决当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各类问题时一定要优先考虑的。
首先,要全面扩大就业范围和深度,充分实现贫困农村地区全体农民的就业;同时加快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适当扩大农民工劳动力输出,为广大农民工扩宽各种就业方向和渠道;同时积极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思路,大力支持乡村企业,使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促进贫困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其次,要推进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向非农转化。从根本上取消长期以来限制农民在城市自由选择就业的各项歧视性政策,例如户口制度、工作种类歧视、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农民工子弟的就近上学限制、农民的就医政策和社保限制等,使已经进城的来自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增加收入,实现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顺利就业转移。
最后,要建设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贫困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乡镇基层政府内部设计基层劳动力人才市场,努力实现在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使得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发展规划、技能培训、求职登记、工作获取等接受全方面的统一的就业服务。
我国当前的扶贫策略是国家统一将扶贫资金划拨到各个贫困县,再由贫困县自主进行具体调拨和落实。很明显,这是一种简单且粗放的扶贫方法。原因有三:①在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是贫困人口,县里面不同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种自上而下统一的反贫困标准很有可能引发贫困信息和扶贫信息不对称和扶贫工作参与人员的道德问题等,使原本超过了贫困标准线的县为了获得扶贫资金而伪造贫困状况,戴上“贫困县”的帽子,进而获得不道德的利益,甚至进行违法活动。②当前国家扶贫资金的获取,并未在公众平台上公布透明信息、严重缺乏全体人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人群的民主参与,不断地滋生各级官员私占、挪用、甚至侵吞扶贫资金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的真正用途,不但达不到国家的扶贫效果,反而会更加影响贫困人群对国家扶贫的信心,甚至还会使得贫困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明显。③当前大部分贫困县的扶贫工作都采用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就是在上级部门来检查扶贫工作和成果时,将全县能用的资金都临时集中起来,向临时的扶贫对象倾斜,一旦检查验收后,立刻就将这些扶贫资金和其他资源 “倾斜”回去,导致所谓的扶贫工作变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演戏。
综上原因,为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实施“精准扶贫”,改革国家扶贫资金定向机制,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户的具体扶贫细节措施,使得扶贫资金不通过各级周转而是直接到贫困户人群手中;在落实扶贫资金调拨和投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投放活动的监督和投放用途的审计,确保各类扶贫资金安全又准确投放到对应的贫困农民手中,坚决杜绝私占、挪用、侵吞扶贫资金现象。我们在此倡导“精准扶贫”,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提高贫困标准。第二,农村扶贫工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发展。第三,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第四,继续加强扶持贫困集中区域。
我国农村的金融理念是“存当下的钱,花自己的钱”,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惠及大部分农村以及两千多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文化沉积的。相比城市,农村的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支撑作用未得到体现。
我国的农村是全球数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村地区,三农消费的潜力不可估量,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那些制约农村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的不断减弱,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慢慢展现出来了。以“普惠金融”为使命和愿景的广大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抓住此次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消费金融,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具体做到如下:一方面,在逐步满足了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支持贫困农民群众的消费升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逐渐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金融消费习惯,改善金融消费环境。
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最复杂社会问题之一,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可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其破解需要未来社会学界、经济学界、自然学界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此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人也将不遗余力地在今后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J].党的建设,2012(12):22-34.
[2]向凤梅.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思考[J].法制博览,2008,10(30):279.
10.13939/j.cnki.zgsc.2016.47.221
曹瑞(1988—),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政治专业2014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专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