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6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4-06-19

张瑞龙

(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1 引言

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1]。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方面不够完善;又因为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生理作用广泛、使用过程中用药配伍、流程不当、用药方式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无法完全避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2]。但是我们需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控制严重的ADR病例,尤其是需要避免过敏性休克等易导致死亡病例的发生。为此,对德州市齐河县辖区内医疗机构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齐河县辖区内医疗机构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系统中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共648例。其中,男384例,女26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9岁。所抽取病历需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有明确的中药注射剂用药史:②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③经采取停药、抗过敏、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后症状缓解;④部分病例再次用药后症状重现。

2.2 调查内容

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科别、用药目的、中药注射剂使用频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发生例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一器官、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类别、药物联合应用、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天数、中药注射剂应用的合理性评价、治疗效果。

统计项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发生例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器官);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年龄分布的关系;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药物因素的关系;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处方因素的关系。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6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中,男性384例,女性26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9岁。其中19~60岁246例,60以上365例。

用药原因分别为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357例,抗感染、抗病毒245例,抗肿瘤及增强免疫23例,其他23例。有食物、药物过敏史49例,无药物、食物过敏史469例,过敏史不详130例。

3.2 关联性评价、伤害程度及处理后结果

依据药品安全监测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肯定42例,很可能548例,可能53例,可能无关0例,待评价3例,无法评价2例。依据发生病例中不良反应伤害程度评价,严重的为93例,一般的为556例。发生不良反应处理后,患者治愈318例,好转329例,有后遗症的1例。

3.2.1 药品不良反应与诱发药品

在本次统计的中药注射剂ADR共涉及30个品种,其中红花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共诱发266例,占41.05%,见表1。

表1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

3.2.2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发生ADR伤害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因为上述表现在临床上易于被医护人员观察和鉴别,因而报告较多,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后可恢复;其次是寒战、发热等全身性伤害不良反应较常见。见表2。

表2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3.2.3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因素

统计ADR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因素、处方因素三方面关系,见表3~5。

表3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表4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药物因素的关系【n(%)】

表5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处方因素的关系【n(%)】

4 分析讨论

齐河县医疗机构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872份,其中中药注射剂ADR病例648份,占总上报数量的22.56%。

4.1 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男患者384例,女患者264例,男女比例为1.45:1。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年龄段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多,治疗心血管方面的中药注射剂使用量相应较多,加上生理功能下降,对药物剂量更加敏感,所以容易发生ADR。在648例ADR中,有过敏史者49例,占7.56%;无过敏史者469例,占72.38%;过敏史不详者130例,占20.06%。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中药注射剂有既往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减少ADR的发生。过敏史不详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注意加强观察和监测。

4.2 中药注射剂品种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本次统计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共有30品种。按其药理作用,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剂共发生ADR357例,抗感染、抗病毒的发生ADR者245例,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发生ADR23例。这三类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往往缺乏具体的药理作用说明或依据,所以使用时会很容易扩大适应证,增加ADR的发生风险[3]。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剂,如红花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均为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患这类疾病的多为老年患者,体质耐受性下降,若再加上用药剂量偏大、药物联合应用等其他因素,ADR发生几率就会增加,统计显示仅上述三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共发生194例ADR,占总比为22.94%。

4.4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及执行情况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648例ADR中,因为说明书中关于用法用量项不详细而引发ADR的数量为443例,占总数的68.2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在用法项下,特别提到应该标明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需要加入的稀释剂名称、浓度、数量、滴注的速度等。但查阅这30种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发现,大多数未在这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说明[4]。给药剂量过大、超量的47例,主要是说明书中用法用量项标示不明。由表5可知,适应证不合理的32例,如清开灵注射液,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若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就欠妥当。

4.5 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

在648例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不包括溶媒)联合使用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为564例(占总数87.04%),未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为84例(占总数12.96%)。由此比较可知,联合用药时会导致ADR增多。临床上医生往往忽视了中西药合用时的配伍变化,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的配伍变化[5]。有资料显示[6.7],氨基糖苷类、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等与中药注射剂合用容易发生配伍变化。氨基糖苷类药物结构中的氨基与中药注射剂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引起配伍变化;维生素C由于具有酸性和较强的还原性,易与中药注射剂发生配伍变化;喹诺酮类注射剂是盐类,其PH值范围较窄,而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两者伍用易发生配伍变化。所以,医疗机构有必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特别是在中西药联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加强监测和观察。

5 结论

综上所述,齐河县辖区内医疗机构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药品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加强对临床医师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规范使用的培训教育。药师应深入病区协助医师合理选择药物,提醒医师在给患者用药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风险性;详细了解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各项说明后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逐步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从而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率,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1]赡新先.中药注射剂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2]区建冲.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93—98.

[3]张惠霞,陈建玉,宋成.3414例 CMI ADR 分析[J].药物警戒,2006,3(4):232—235.

[4]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药物警戒,2005,2(2):65—68.

[5]高清芳,刘高峰,汪复.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162.

[6]罗春阳.中药注射剂配伍变化研究[J].中国药房,2001,12(2):120—121.

[7]Ding L,Jiang JK.Study on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moxicillin/tazobactam against clinically isolated 128 strains of bacteria[J].China Pharm,2002,13(1):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