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弘扬浙西南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4-06-19

金俊铭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地处浙西南地区腹地的丽水市古称处州,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其自身有着丰富密集的红色资源、底蕴深厚的红色传统、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丽水考察调研时就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强调,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长期在此战斗,留有多处革命遗址,值得重视和挖掘。[2]面对着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中国需要用革命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来加深同当下社会的现代性契合。浙西南革命精神发生在浙西南革命老区的大地上,具体区域包括丽水市全域和温州市的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等5个革命老区县[3]。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精神力量并将其转换为前行动力,为革命老区的新腾飞注魂、赋能、立根,从而实现浙西南革命精神和新时代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的深度融合,不负***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殷殷嘱托。浙西南革命精神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的提出在丰富中国革命精神的光荣谱系的同时也为其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因此,厘清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更加有利于在新时代对其的弘扬和践行,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战略支点来撬动整个浙西南地区的发展。

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内容诠释

1.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

1927年1月,浙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建立,在这片大地上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的火种,但它的生存与壮大是在浙江日益严峻的革命环境中进行的,夹缝中的顽强存活极为不易。浙江作为蒋介石的家乡,是国民党重点发展的势力范围区域,同时反动势力也是盘根错节。据统计至1931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下辖的县一级的基层党部有近300个。与其他省份相比较,浙江的各县基层党部建设相对来说更为完整,于是浙江成了当时国民党眼中的“模范省”[4]。国民党除了在浙江建立自上而下的各级严密党部,还利用庞大的特务组织维持统治,并在基层建立较为完备的保甲制度,基于上述种种措施,浙江成为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之一。由于国民党的血腥镇压,浙江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屡遭破坏。1935年1月底,方志敏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被敌人合围于浙赣边界的怀玉山地区,革命队伍遭受到巨大失利,大部分指挥员壮烈牺牲,方志敏被捕后被押送到南昌,最终英勇就义。时任军团参谋长的粟裕和政治部主任的刘英带领仅剩的500余人冲出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35年2月在红十军团先头突围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最初在闽浙赣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深入到浙江这一国民党统治腹地,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首先进入浙江省内的江山县,5月上旬进入到龙泉、遂昌、松阳三县的边界地区[5]118,浙西南地区的游击战争由此伊始。从1935年3月到1937年9月,三年多的游击战争的坚守,燃起了浙西南地区革命的熊熊烈火。浙西南地区日益势大的革命斗争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深深刺痛了国民党的中枢神经。国民党浙江省当局在其喉舌报刊《东南日报》里面曾描述到:“浙江素称平安之区,自粟、刘窜浙后,匪化已波及全浙,以目下形势而论,浙江共匪不亚于四川、江西之匪。”[6]因此,国民党当局为了应对后院起火的危机,调集以罗卓英任军长的第十八军为主力约7万兵力“清剿”浙西南地区。在长达8个月的反“清剿”斗争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秉持“敌进我进”的对敌方针,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反“清剿”的胜利。浙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一方面在1935年处于革命低潮的南方革命区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作为中央红军在浙江省内开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成为战略性重要支点;另一方面,持久的斗争有效地牵制国民党相当一部分兵力,直接减轻了当时正在进行长征的红军主力的军事压力。刘英、粟裕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军事将领,他们对党绝对忠诚,识大体、顾大局,以革命利益为重,紧密团结互相配合,在失去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敏锐认识并成功处置一系列政治和战略问题。[7]浙西南地区的革命运动为策应长征这一战略转移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1.2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容诠释

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凝练成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具体内涵,这组精炼的十二字表述语深刻反映出浙西南精神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忠诚使命指的就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党的忠诚和使命的忠贞。中国工农挺进师多次面临着同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失去联系、陷入孤军奋斗的险境,但仍不改忠诚本色,以多次反“清剿”的胜利来完成对忠诚使命的担当。在那个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谋求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为了坚守心中的使命和信仰,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烈达1 500多人[8]。例如,第四任浙西南特委书记张麒麟原本有两次机会可以离开浙西南地区,但为了保存浙西南革命斗争的成果,以大局为重,主动要求留在极为艰苦的浙西南坚持革命。不幸的是最后由于叛徒出卖,张麒麟在遂昌突围时英勇牺牲,在他身上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求是挺进指的就是在浙西南革命斗争中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地完成自我与对敌的挺进。浙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开始于浙赣闽交界处,但又面临着自身的特性,那就是处于浙江西南部山区紧紧靠近着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革命先辈们在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靠的就是富有创造性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军事上利用特有的地形特点,创造出许多新的战术,如“打回马枪”“6字形”“长蛇形”等,获得了战斗的不断胜利。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政权建设方面有一个创举,那就是建立“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9]在基层通过大量工作来争取原来国民党的乡镇长、保甲长保持中立的态度或转向为我党工作;指派秘密党员或积极群众去充当乡镇长、保甲长;对少数作恶多端的保甲长进行严厉惩办等多种方式来巩固地区政权。“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有力地保护了挺进师的一系列隐蔽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植根人民指的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建立的,是要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翻身解放。人民至上的观念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革命先辈们在挺进浙西南之初,面对着言语上不相通、风俗习惯的不同、工作条件极为困难等诸多挑战,靠的就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挺进师将口头宣传和书写标语作为对当地识字率低的群众的主要宣传方式,真正让群众能够听懂明白,并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等运动,使其获得最为重要的土地。当然除了团结普通的百姓之外,挺进师还利用智慧吸引了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为首的浙西南当地青帮的加入,形成合力来对抗国民党的暴虐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以后,青帮最终被革命的洪流所吸收,成为了革命的力量,为浙江乃至中国的革命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0]以上种种措施体现了浙西南地区的挺进师真正同广泛的群众融到一块,实现军民团结的强大合力。

2 新时代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总书记对革命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特别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1]世上只有精神的力量能够跨过时空的距离,亘古绵延不停息,革命精神在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富有生命力和迸发力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有着极为深厚的价值意蕴。

2.1 有助于为浙西南乃至整个浙江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柱

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是诞生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但它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仍然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给浙西南地区乃至整个浙江省的发展注入新的红色血液。事实上,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中有着浓厚的绿色元素,也彰显出“两山”理论中的变革精神。以丽水市为例,250万处州儿女用“丽水之干”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并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2018年4月,***总书记为丽水的发展点赞,他指出:“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12],这是对丽水负责任、有担当形象的最好褒奖,也是对丽水人民有情怀有胸襟的肯定。浙江是***总书记“两山论”思想的发源地,而丽水有着众多的“绿水青山”,其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能够形成发展的共振,在破除唯经济论的旧观念的基础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新观念。要想奋力开辟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新路、书写“两山论”的时代新答卷,需要全体处州儿女从浙西南革命精神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大步向前迈进的精神力量。丽水的跨越式发展对浙江全省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探索绿色新发展的新路,标志着浙江在共同富裕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影响并不局限在革命老区,在整个浙江都能看到精神力量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当然,这种精神的功效也十分契合浙江全域“大花园”的建设发展思路,浙江省早在2018年就制定了《浙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要率先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改革创新引领区和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样板区,这三个区的形成能够促使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诗画浙江”。浙江尝试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乡村旅游等的有机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业态,增强红色旅游的综合功能[13],实现多元的旅游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的强劲作用在浙西南地区乃至浙江全域的发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2 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精神谱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地域性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有着生成与发展的清晰脉络。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演变过程是基于浙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活动而不断丰富的,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追溯精神的源头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具体的革命根据地中体现。但实际情况是在中共党史相关著作中,对于南方革命区域序列的表述中没有“浙西南游击区”,而只有“浙南游击区”,这其实并不全面,不利于完整准确地反映历史原本的面貌。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目标任务、斗争方法等方面来看,它都是中央苏区斗争的延续,属于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央红军到浙江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又是1935年革命低潮时期全国为数很少的一块新建立的根据地。[14]因而在南方革命区域中增添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是为了替浙西南革命精神做好“正名”工作。纵观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它是以建党精神作为源头的中国革命精神在浙西南这片土地上进行革命斗争的一个生动实践与真实映照。同样,它也是作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时代条件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在进一步加大开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更为激烈的交锋。中国现今亟待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亟需挺起腰杆用自信的态度带着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进行有力回应。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这都是经受住历史与实践的重大考验,浙西南革命精神也是如此。它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阐释,产生的区域效用能够不断辐射周边,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生能动性充分发挥,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高度认同,最终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认知,能够使国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来平视世界。

2.3 有助于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添红色因素印记

纵观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充当着必要的角色,从小学的《思想品德与生活》一直到大学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四门公共政治课,都需要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彰显。尤其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因素上,是以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展现。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功效,***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政教育,并围绕着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着到位的认知。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浙西南地区这片红色热土形成的,其革命事迹非常丰富,而且被当地的人民群众广为流传,特别是当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松阳革命烈士陵园等具有代表性的爱国红色教育基地。这种具象化的红色物质载体对于凝练浙西南精神有着重要的聚合作用,使浙西南革命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更加根深蒂固,具有高度的认同感。[15]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在书本上来展现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更需要用实地参观、学习、调研等方式来实现体验式的教学,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更为直观的感受、直接的接触中完成对富有红色基因的革命精神的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极致效果。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党和国家需要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来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当中,加载实效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打造品牌特色,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好青年。

3 新时代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实现路径

对于革命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总书记曾告诫全党上下,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6]7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新征程中,曾经鲜红的浙西南地区需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最亮眼的底色寻找适宜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演进,形成多向的合力输出

尽管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但在新时代,它通过新的时代演进,在滋养和激励浙西南地区现代化发展上发挥无与伦比的显著功效。以丽水市为例,从历史发展进程的横纵进行比较,纵向上来看,现在丽水的整体发展与当时的革命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横向上来看,丽水与浙江省内周边兄弟地市的发展差距还较为显著,仍属于省内相对落后地区。虽然陆域面积占浙江全省的1/6,但城乡人均收入仅有浙江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17]同时,丽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在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都是极具特色。在绿色生态发展和“两山论”的认知上,***总书记深情的“丽水之赞”给了丽水新的思考,新时代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既要深度挖掘其理论内核,又要彰显其时代价值,以在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中,形成广泛而坚定的理论认同[18],进一步完成对这一精神的认同转化的艰难过程。因而浙西南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演进中天然性地添增绿色发展和两山新理念,浙西南革命精神能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与经济相互转化的发展新理念又进一步赋予其以新时代内涵,进而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在观念转变之后,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当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还需要对接“八八战略”的发展蓝图,形成接续发展的合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也是无穷的,它能多个领域形成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能。浙西南地区要在思路和政策上下足苦功夫,让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一最具本地区本土化气息的精神,能够在浙西南这片沃土本地化的实践中彰显显著的优势。

3.2 创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宣传,激发人民群众的共唱

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在的红色基因是不可磨灭的。在新时代需要将其璀璨的红色光芒发扬光大,而这单靠当地党和政府投入精力来推动是远远不够,必须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宣传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活动之中,达到更大范围、更广规模、更高层次的共唱。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11同物质力量而相对而言的是精神力量,这种“批判的武器”在加诸于人民群众之后便会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虽然它不是物质力量本身,但却能发挥出数倍于本身的强大力量。这实际反映的就是唯物史观领域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宣传形式和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除了利用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现有的红色资源举办纪念性活动和常规性的参观之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开创VR、虚拟空间等参观学习的新式体验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感和新鲜感。同时,在文艺上对浙西南革命精神进行认识新突破,例如在影视剧方面,就浙西南革命精神本身以及其周边素材进行资源整合,借助浙江得天独厚的影视拍摄场地、资金等优势资源重温与再现当时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在戏剧方面,围绕着当年革命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在菇民戏、花鼓戏等当地剧种表现形式基础之上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再创作。还有,在文学、诗歌等方面也能采取类似的方式徐徐图之,这就大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对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一种无形加有形的双重推动,形成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社会高度认同。此外,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化作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行动,真正融入到革命老区的发展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绿色发展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现实受益者。[20]这就对党与政府提出时代要求,必须同人民群众一道齐心,植根于服务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其利益诉求,奋力共唱推进浙西南地区建设的时代强音。

3.3 强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引领,突显青年党建的功效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抓好青年的教育就能把握明天的希望,要让青年在吸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力量之后成为情操高尚和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人才。以青年学子的汇集地——高校为例,对青年群体的党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与践行需要发挥高校对青年党建工作的带动作用。高校作为吸纳青年群体的载体,也是与青年沟通的重要桥梁,对青年的党建工作负有重要的职责。首先,高校需要通过深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色,将其融入到高校青年的党建工作之中。高校需要打造坚强有力的学生党组织,促使学生党员严格遵循党章党规、坚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同时,积极开展关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主题党日、专题讲座、践行活动等别开生面的活动,只有高校将青年党建真正做到提质增效,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成长和成材。此外,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是极为活跃的群体,年龄的显著特性、新媒体的别致玩法等使其青春气息活力四射,但由于他们自身阅历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存在亚文化小众等因素,面临着易受西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对浙西南革命精神这类极富正能量的精神难以进行深入的全面思考。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养和政治意识,是实现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底,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高校领导的学生党组织手中。因而,在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手段、新形式上,需要借用浙西南革命精神来充分引领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相关社团的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对革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一步发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辐射性价值。[21]最后,高校要在创新青年党建工作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在深化大学生对浙西南精神的思想认同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这一精神引导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极为重要的“催化剂”,对于改善高校学生容易滋生的理想信念漠化、精神品质退化、思想道德弱化等情形有着出奇的“治疗”效果。简言之,利用好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引领,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他们的党性修养,使其成为思想上的强者并以更加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心态走向社会。

4 结语

革命精神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借助革命年代的血与火的征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作为强有力的支柱。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浙西南地区产生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和践行。从多元视角的切入,深入分析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并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找寻实现路径。对浙西南精神的探索,能够焕发革命精神的时代新气息,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当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和光荣使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