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陈蔚《九华纪胜》编纂特点研究

时间:2024-06-19

方明霞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0 引言

陈蔚,字豹章,号梅缘,青阳九华山人,其编纂的道光版《九华纪胜》(二十一卷),包括序、凡例、山图一卷、原山一卷、录记一卷、诗词赋三卷、诸胜十二卷,物产一卷、艺文一卷、杂记一卷。其中恭纪盛典列于前,正文首山图,次原山,次录记、诗、词、赋,次诸胜,分记山西、山东、山南、山北,次物产,次杂记。丰富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唐至清历代以来,与九华山相关的文献记载,包括九华山名字由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历史变迁、九华山特有物产和历来歌颂九华山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书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陈蔚之前,编修九华山相关的地方志种类繁多,虽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但是很多是重复的,也有缺乏考证和散漏的。陈蔚本人在《九华纪胜》中说到编修此书的目的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8,因此,在编撰上有自己的特点。对此进行研究,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文献史料,具有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陈蔚的思想,同时为后续山志修撰提供借鉴。笔者将其与光绪版《九华山志》、民国版《九华山志》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陈蔚《九华纪胜》编纂的特点。

1 《九华纪胜》编撰特点研究

1.1 重形胜

首先,从内容架构和篇幅比例上比较,《九华纪胜》记载诸胜所占篇幅最多,多达十二卷,占本书的一半多,记载全面而详细;相比较而言,光绪版《九华山志》一共十卷,其中卷三山水、卷四方产、卷五营建三卷主要是记载九华山山水形胜的;民国版《九华山志》一共八卷,其中只有卷二、卷三和卷六三卷记载山水形胜。

其次,《九华纪胜》记载名胜首先是以景为纲,其余附之。陈蔚在凡例中说道“九华以峰胜,故分纪以峰为纲,凡岩、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随地著焉,其与溪、岭,仿此。”[1]13如卷七化城峰:

“峰以寺名,居九华之中,稍偏西南。自峰麓伏龙桥盘折而上,历甘露庵、定心石、涌泉亭、龙池庵、半霄亭,亭畔有半山,土地祠自桥庵至化城寺,路之半也,更上大小仙桥为碧霄亭址,陟望江亭,抵江山一览,亭路南下,左折过迎仙桥为接引殿,即旧怀仙亭址,稍前,阴鸷堂即下禅堂。”[1]197

详细地介绍了化城峰的位置,四周相应的营建、山水等,接下来引用《泛舟山浙录》中关于化城峰的记载,即“随溪而入,至乱山环合处,登化城岭,岭峻窄时,时回望诸峰,层出殊快心目又曰过苦竹邟,行至蜃蟠岭而化城峰尽矣。”[1]197再是相关诗文介绍,如周必大《题九华化城峰》、洪亮吉《自一宿庵至化城峰》和荒景仁《夜宿化城峰和洪稚存》,随后相继是化城峰四周名胜山水如伏龙桥、甘露庵、定心石、涌泉亭、龙池庵、半霄亭、碧霄亭等的相关内容记载,包括地方志文献和诗文。

又如卷九介绍少微峰时:

“少微峰在翠微峰南,以唐费拾遗隐居名,其故宅在焉,或曰卧云庵,是溪中有枕流石,峰北天香岭,使者焚香宣诏处也,旁有风轮石,石崖上有碧玉泉,泉上方石相传为窦子明醮坛,俗呼仙人石。”[1]343

先介绍少微峰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和周边景观,后引用《九华诗集》《刘冲山人稿》关于描写少微峰的诗歌,随后引用《神仙感遇传》《唐诗纪事》中对费冠卿介绍的内容,再是关于颂扬、议论、感怀费冠卿的诗歌文章,随之是对于枕流石、天香岭、风轮石、碧玉泉和窦子明醮坛的相关介绍,先是引用山志介绍景观地理位置,然后引用相关诗文,如枕流石先是引用顾志介绍“枕流石在少微峰下溪中”[1]358,再引用费冠卿诗作《枕流石》:

“不为幽岸隐,古色涵空出。源以清泚流,鉴此坚贞质。旁临玉光润,时泻苔花密。往往惊游麟,尚疑垂钓日。”[1]358

相较而言,《九华山志》将山水、方产、营建、人物、艺文、考证等单独成卷,这些都是并列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陈蔚在编撰纪胜时,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峰或岭或溪为纲目,与之相关的山水景观、人文历史、诗词营建等都一一记载,虽然比较繁琐,但是更加具体,尤其是在保存文献方面起到体系完整的意义和作用。从内容架构、篇幅比例和编排特色上,与两版《九华山志》相比较,各有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体现了陈蔚《九华纪胜》编纂上对形胜的侧重。

1.2 重考证

虽然没有和《九华山志》一样,将考证单独作为一卷,但《九华纪胜》在编纂上也是非常重视考证的。陈蔚说到编修此书的目的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8,故而在编撰上,对于九华山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物产、诗文创作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加以引证。如对于九华山改名一说,在《原山》一卷中进行了具体的梳理和考证,先后引证了《桂海虞衡志》《古今合璧》《明一统志》、明《青阳县志》《九华散录》等。正如他所说:

“引证诸书,证明所出证信也。九华志肇于唐,续修者不一家,惜诸编散轶不见原文,历代沿修,莫辨其说出自谁手。其存而可考者,不过数种。今见于宋陈清隐《九华诗集》注者曰陈诗注,见明苏淮楚侍御《九华志》者曰苏志,顾韻弢方伯《九华志》者曰顾志,见国朝吴少友文学《九华全志》者曰吴志,李介菴观察《九华志》者曰李志,《九华散录》曰散录,《九华目游集》曰目游集,《九华考异》曰考异,如旧志滕录、程图之例皆省文也。”[1]10

自唐至清,记载九华山山水、诗文、形胜等的书籍,大都不存。后来沿修的无从考证原文出自谁手,因此陈蔚在编撰《九华纪胜》时,无论是记载山水名胜、人文历史,还是物产营建,都一一对于引用出处在文末加以标注。多次引用陈清隐《九华诗集》注和诗歌,如卷九诸胜介绍处士岩“处士岩在卧云庵东北,处士失其名,岩内石床犹存。”[1]364再引用陈诗注“卧云庵东北。相传昔有处士居此数十年,人不知其姓氏。今石床遗迹及手植松柏在焉。”[1]364和陈诗“枯松痩柏几千年,老屋相依住翠烟。雷破前山风振海,先生兀兀正逃禅。”[1]364最后标注出自《九华诗集》。

不仅证引诸说,而且对于有异议的,陈蔚在《九华考异》中多次予以考证。如考异曰:“清隐《九华诗集》注广福寺云覆缻峰下,注覆缻峰云广福寺西。今观峰巅有石,欹如覆盂者,覆缻峰也。东协济祠在其东南麓,则广福寺应距此不远。俗以山西之平坦寺为广福寺,以平坦寺东之峰为覆缻峰,不思注云覆缻在广福西,非广福在覆缻西也。《江南通志》谓广福在峰下,后移山上。今平坦寺在峰下,与后移山上之说不符,则平坦非广福明矣。况周益公《九华山录》曰:山之东闻有广福等院甚佳,王文忠公《九华山房记》曰:宋子嵩营宅九华之东不确可据乎。总之,寺经迁徙久而遗基芜没殆尽,后人莫指其处,传曾多矣,然考沉机石清隐诗注在广福寺侧,此指原寺而言,则是石必在山之东且在山之下矣,即谓石在净信寺上则又山之上矣,其说岂足凭乎,故新旧山志及《九华散录》,覆缻峰仍列于东,不尽改于西,亦阙疑也,若何蒲溪《九华山记》云宝陀岩下五里,有幽谷为广福寺,此指徒建之所言耳。”[1]459对于覆缻峰的位置,陈蔚亲自实地考察,加以考证,否定了平坦寺是广福寺,认为覆缻峰在广福寺西边,并指出出现失误的原因在于广福寺几经迁徙且遗址已失。再如对九华高僧杯渡隶属朝代的考证:“《高僧传》杯渡元嘉三年行至赤山湖而死,还葬建康覆舟山。元嘉为宋文帝年号,阅七十五年方至萧梁,《九华诗集》注称梁杯渡误。”[1]421-422《九华考异》是陈蔚的一部专门考证九华山的作品,今已散佚,但纪胜中保留了不少记载,具有重要的文献考证价值。

1.3 删繁词

陈蔚《九华纪胜》不仅善于和重视考证,在内容选择上,也非常严谨,对于之前山志内容不符的,进行删减,重新加以编排。

首先,大胆删去与九华山无关的诗歌作品。他在纪胜中说道:“一旧志有非九华诗而扩入者,李青莲《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郑七松《赠曾畴》诗并序、赵青岩《过狄江红杨树追述覆舟》诸篇与九华无涉,薛陶臣《九华观废月池》七律乃蔡国公主上池院非山也,凡如此类,今悉汰去。”[1]12“一九华楼有二,一在池州城东门,一在无为州城移风门,上皆以望见九华得名,而诗中言楼而不及山如杜樊川《登九华楼寄张祜》,高九万、杨次公《九华楼》诸篇不得与《郡楼望九华》诗并录也。”[1]13“一前人青阳道中暨江行诸诗,每赋及九华,如王荆公次青阳文,文山解文毅过池州之类究与九华之什不同,概置不录。”[1]13

其次,将诗歌和序文放在一起,根据诗和序的重要性,相应编排,便于翻阅,确保文献的整体性,“一凡诗有序或序有诗者,旧志分列两处,不无割裂之弊,今观其所重而轻者附焉,序重则诗附,诗重则序附,如李太白九华联句序,刘梦得九华诗之类是也。”[1]13

第三,对于物产记载方面选择记载与其他山志不同之处,“物产方面异于他山者记之。”[1]15“一探诗文于九华如入宝藏,美不胜收,兹编仅登十之二三,其余不能割爱,别辑为《九华诗文集》。”[1]13对于不符合他选择条件的其他诗文,收集整理,加以编辑。

1.4 列书目

陈蔚在《九华纪胜》凡例中说道:“一志家以诗文为艺文,非古也。今仿汉书例,以历代所辑九华志,乘编目,附以序跋为艺文志,至诗文分载各条下,亦汉书载著作于列传例也。”[1]15《九华纪胜》集中记载诗词文赋篇幅四卷,和很多山志一样,纪胜中以诗文为艺文,按照朝代先后,文体不同,加以分载,如卷三为散文,卷四为唐宋元诗歌,卷五明清诗歌,卷六为赋。此外,卷二十艺文仿汉书例,将自唐至清九华山相关的文献编成书目,一共记载了唐《九华山录》一卷(未著撰人),僧韦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宋滕宗谅《九华山新录》一卷(又《九华山图》),沈立《九华总录》四卷,刘放《九华拾遗》一卷,曹机石刻九华山六图,程九万《九华诗》百篇(又九华山东西二图),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陈岩《九华诗集》四卷(图六幅),释希坦《九华诗集》一卷,元方时发合刻《九华诗集》四卷,杨少愚《九华外史》四卷,吴天赐九华四图,明包广《九华山诗集》二卷(正德十三年辑),王一槐《九华山志》六卷(嘉靖七年重辑),柯乔、施宗道、江可立同辑《九华山诗集》二卷,苏万民《九华山志》六卷(万历七年重修),蔡立身《九华山志》八卷(万历二十一年重修),陈天球《九华山帖》二卷,吴光裕《天台游草》一卷,顾元镜《九华山志》八卷(崇正二年重修),李之世《九华逸史》三卷,施达《天柱志》六卷,张埁《九华山游记》一卷(青阳宁应祖序),吴钟《双峰诗》一卷,国朝吴光锡《九华全志》十二卷(顺治九年重修),刘廷銮《九华散录》三十卷,李璨《九华山志》十二卷(康熙重辑),钱之选、姜成宁同辑《九华目游集》一卷,僧祖格、清时同辑《九华东岩志》一卷,毛师彬《九华游草》一卷,吴襄《壶中九华集》一卷,陈捷《九华新志》十卷,陈蔚《九华考异》二卷,陈蔚《五溪诗略》二卷,陈萼《湛清园志》二卷等。陈蔚按照朝代先后,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与九华山相关的书籍,有私人著书,也有官方修志,周赟光绪版《九华山志》在列举相关书目时,从数量上与之相比,是不够全面的。陈蔚不仅梳理与九华相关的书目,而且对于这些文献作品加以考证,或引证他著,再加以考证,如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引用《文献通考》云:“《九华总录》十八卷陈氏曰邑人程太古撰。”[1]739引用陈岩《九华诗集》注云:“程介翁名太古,宋绍定中以僧应物、滕子京九华新旧二录,増以近时人诗文,编为《九华总录》。”[1]739接着在《九华考异》加以考证:“沈太守、成介翁二人所编皆名《九华总录》,而沈先于程百七十余年,介翁殆仍其名而增辑之耳。”[1]739再如对于唐《九华山录》一卷,考异曰:“《九华山录》,宋初撰《太平御览》已引之,其为唐人所辑无疑也。且《宋史艺文志》云:唐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又《九华山旧录》一卷,盖是录与应物山记并载于史而特以旧称,则其书尚在应物山记之前,虽无作者姓名,而为唐贤所著述断断然矣。郡志作宋《九华山录》误。”[1]736

此外,有些书目,陈蔚直接引用自序,比如历代官方所修的山志,基本上都附有序文,对于目前已经不存的书籍,引用的序文具备了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世乃至今天研究九华山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史料。如方时发《九华诗集》、包广《九华山诗集》、施达《天柱志》、吴光锡《九华全志》等的序文。

2 陈蔚思想

《九华纪胜》是陈蔚在编纂《齐山岩洞志》《九华考异》之后所作,折射了其个人的思想,主要包括经世致用和忠君爱国两个方面。

2.1 经世致用思想

《九华纪胜》编纂的独特性折射了陈蔚经世致用的思想,具体可以从其序文中分析:

“乾隆乙已,予尝作《齐山磨崖辨》。嘉庆甲子,复辑《齐山岩洞志》。时吾友俞子澹川题词有九华望君归作志之,语予因作《九华考异》二卷。今山僧即以是志请。夫我家世居九华南麓,岚翠环扉,烟霞入梦,此身日在云泉内,故无事白绫半臂图也。然九华自唐宋来,有山记、有旧录、有新录、有总录、有拾遗、有诗集、有外史,诸书至明嘉靖初始编为山志,万历、崇正间后先增订,相距数十年耳。逮国朝康熙己已纂辑后,历今百三十余年,不事续修,则贤哲之芳踪,高僧之梵行,名流之著作,故老之传闻,积久渐湮,良堪扼腕。况今景运维新,香烟日盛,御书叠锡,天使频临,佛祖叨承,宠渥山灵,与有荣光,洵旷古所稀,逢前志未曾有,尤不可不书也。爰载笔携筇,披岩讨壑,穷探幽奥,遍陟高寒,或仰摘星辰,或俯瞰云雨。凡夫春花夏放,冬霰秋飞,峰月恒明,岩冰不冶以及铁气金光,雪潭云海,医鱼药鸟,蠹简鸡碑,莫不亲见确稽,旁参曲证,于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历周两载,勒成一书,名曰《九华纪胜》,为二十一卷。”[1]6

可见,陈蔚本人在修志上有着一定的经验,《九华考异》对于九华山作了详细的调查考证,辑存了丰富的资料,这有助于《九华纪胜》能够在短短两年成书。另外,陈蔚编撰纪胜的原因在于其认为山志自康熙李灿编纂后,没有续编,为了秉承修志传统,弘扬传播九华山文化,其在前人山志资料的基础上,“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1]6,编成《九华纪胜》。编撰《九华纪胜》是陈蔚秉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自觉行为,是修志传统的体现,是实用性的需求体现。此外,陈蔚编撰的方式是亲见确凿,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因此,从《九华纪胜》编撰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陈蔚经世致用的思想。

2.2 忠君爱国思想

历代山志编修对于皇权的夸耀和赞美几乎是传统,这是地方志“教化”功能的体现。陈蔚《九华纪胜》虽然没有明确写作山志,实际上也发挥山志的史料作用。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这种思想也是必然的。如“宠锡为列圣所加礼,墨宝天香,尤山之藉以为重者,故恭纪,盛典特冠于首。”[1]19将康熙、乾隆两朝时,皇帝南巡、赐额进香等一一列于卷首,在字里行间中体现着对皇权的维护和赞美。

3 《九华纪胜》的价值与不足

3.1 《九华纪胜》的价值

第一,文献价值。作为详细记载九华山山水物产、人文景观和诗文作品等的史志著作,《九华纪胜》有其方志价值的共性,其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拥有地方文献同样的史料价值。

首先,对九华山历代书籍的书目梳理和考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让我们今天了解到自唐以来关于九华山如此之多的诗文作品。其次,从《九华纪胜》中找到了许多早已遗失的诗文作品,如明万历年间青阳处士施达以九华之天柱峰为中心,修《天柱志》六卷,分南山志、中山志和北山志三部分,记录天柱峰一带之名胜,此书早佚。纪胜卷十一施达《广福寺》、卷十三《五老峰歌》《嘉鱼池》《施达将家入天柱峰作》等作品都出自《天柱志》,在陈蔚《九华纪胜》中保留了下来。除了诸胜、物产外,在诗文赋等作品的编撰上,陈蔚在其后附出处,具有文献参考价值。

第二,文化艺术价值。《九华纪胜》不仅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史料,具备文献价值,同时也是九华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载录的大量的艺文作品,描绘了九华山特有的秀丽风光、独有的人文历史,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如文人笔下的九华山或气势壮阔:

“飞流三百丈,澒洞秘灵湫。峡坼开雷斧,天虚下月钩。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2]323-324

或秀美绝伦:

“伯仲怡然意甚真,齐肩握手笑相亲。云阴解駮排空立,秀出人间棣萼春。”[2]378

九华山宗教故事、历史传说更为九华山文化增添了浪漫神奇的色彩:

“八十四级石头路,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2]275

“五百年间岸谷移,邯将枕上梦回时。兔葵燕麦玄都观,好继刘郎旧曰时。”[2]333

充满禅意禅趣的诗僧生活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厯山房昼亦扄。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薫笔自抄经。”[2]422-423

第三,现实价值。当下,随着安徽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九华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九华纪胜》在拥有史料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价值,它可以为当下乃至未来九华山纂修山志提供借鉴,也为九华山的进一步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3.2 《九华纪胜》的不足

《九华纪胜》编纂上强调实用性,内容丰富而系统,但是由于过于强调面面俱到,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内容比较杂乱,不够清晰。陈蔚《九华纪胜》编辑以纪胜为中心,因此“以峰为纲,凡岩、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随地著焉。”[1]13在记载形胜时,以景为纲,其余如营建、人物、考证等与之相关的,随后一一加以记录,内容全面,但是因为所有的杂记在一起,尤其是和《九华山志》相比较,不免显得杂乱。例如《九华纪胜》卷十一先是介绍招贤峰:“在广福院西南,唐起宋齐邱于此,故寺与山皆以贤名,或曰唐有隐士栖此,旁有高僧石,直峙岩侧,高可三丈许。”[1]463接着引用宋代陈岩《九华诗集》中的《招贤峰》《髙僧石》二诗,然后介绍周繇,引用《唐诗纪事》、明《一统志》介绍周繇,最后陈蔚加以考证:

“考异曰:《明一统志》称周繇建德人,而万历《青阳县志》作青阳人,厥后,志家以李昭象送繇令建德诗有佩印还乡之语,遂定为建德人焉。案《唐诗纪事》曰:周繇,池州人,调池之建德令。盖言繇为池人,而建德亦池属耳。凡池人官建德者,皆可谓之佩印还乡,不独建德人也。若果籍隶建德,纪事当曰:周繇,建德人,调建德令,何必统称池州人乎?繇或非青阳人,亦断非建德人矣。且各志称其归隐九华,而覆缻峰麓有繇旧隐,子孙自唐迄今世居于斯,万历《青阳县志》之言不为无据。古人讬迹无常,况近在接壤,或因官而家邻县,或因隐而徙名山,谓之建德人可,谓之青阳人亦可,总之,不外池州近是,予故钦定《全唐诗》仍曰池州人。 ”[1]464-465

介绍招贤峰,涉及到形胜、人物考证,与之相比较,光绪版《九华山志》将招贤峰放在卷三山水中,“在广福院西南,唐隐者读书处。”[3]67民国版《九华山志》将其放在卷二形胜门子目录下,显得简洁清晰。

第二,艺文载录偏多,显得有些喧宾夺主。虽然陈蔚《九华纪胜》以纪胜为主,但是在诸胜及物产篇幅中载录了大量相关的艺文,加上录记一卷、诗词赋三卷中集中载录的艺文,一共载有诗歌729首,记40篇(其中碑文12篇),词1首,赋4首,赞4首。传统山志修撰认为山志中载录艺文数量不宜过多,如若过多,显得喧宾夺主,使山志成为了诗文集。

第三,记载考证错误。人无完人,《九华纪胜》虽重视考证,但是也有错误之处,例如周赟在《九华山志》卷十杂记中指出:“邑人陈蔚,于道光初,辑九华纪胜。其体例,视旧志犹为雅,饬惜疏于考复,去取太轻,其削太白登陵阳天柱峰诗,以为此宣城之陵阳山,非九华山耳。曾亦思宣城之山,何以名陵阳乎?夫陵阳山者,陵阳县之山也。青阳本汉之陵阳县,晋代隶宣城郡,此山与九华皆在境内,故皆有陵阳山之名,而天柱峰则在九华,予昨游焉。若此诗属宣城,是太白未至九华矣。谓青阳山不当名陵阳,何以青阳至今有陵阳镇乎?”[3]373-374对于陈蔚在《九华纪胜》中删去李白《登陵阳天柱峰》一诗认为是错误的,原因在于陈蔚将陵阳山作为宣城之陵阳山,而非九华山也。实际上,陵阳是青阳在汉时的陵阳县,陵阳山在九华境内。

4 结语

陈蔚《九华纪胜》作为记载九华山形胜物产和文艺作品的史料性著作,在编撰上有其独特性,表现为重形胜、强考证、删繁词和列书目;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艺文作品,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文献,具备文献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是陈蔚《九华纪胜》课题研究的一方面,为后期陈蔚诗文作品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纂修九华山山志提供借鉴。《九华纪胜》编纂特点和陈蔚本人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对其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