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视角下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19

韩建华,张水潮,温小栋,张雯洁

(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应以“振兴本科教育”为教育初心,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强化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坚守核心价值观,建立起“三全育人”的工作制度。围绕本科生素质教育内容,需强化教师育人的主体意识,深度挖掘和融入优秀思政元素内容,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建设,应注重提升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1]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学科应不断吸收和借鉴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知识成果,扩大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发展思路。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和5G等技术集群构成元宇宙的核心基础,为虚、实空间和数据处理等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建筑活动内容也从塑造空间向着沟通实体与虚拟空间的媒介功能转变,建筑作为媒介逐渐成为社会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未来科技与人文、艺术的高度融合将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面对未知的城市与建筑场景的建设任务,建筑教育必将迎来重大的变革。

建筑师职业自诞生以来,一直肩负着城市建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任。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认为,建筑师的工作职责与义务是促使他的工作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建筑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面向未来,重新梳理和明确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发展方向,而培养目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素质的质量。[2]所以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化我们主观世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中积极将主观认知与建筑设计专业知识紧密交织在一起,明确建筑学科“为谁培养设计人才,培养什么样设计人才和怎样培养设计人才”。目前,在思政育人教学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不足,表现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主观认知不足,缺乏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在涉及建筑师执业、法律法规等少量课程中介绍了职业道德和规范内容。从学科建设的整体角度来看,思政教育未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全面实施,思政教育内容无法形成合力,基层教学组织内更加缺乏完整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同时,教师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真实现状及需求的了解,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点的选取缺乏针对性,致使出现授课内容不生动、不能吸引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引申的含义,这也是导致课程思政推行难、实施更难的原因。当前,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人在提升建筑学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质量的工作中,不应单纯围绕如何寻找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点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是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及需求出发,遵循专业教学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引导和激发教育参与者的能动性,自下而上地建设课程思政课程及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授课体系。以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优秀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建筑学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目标。本文将通过建筑学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机理的分析入手,以一线教学工作者视角和经验探寻课程思政教育促进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1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机理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机理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机理

1.1 建筑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本质上具有高度融通性

建筑学素质教育包括以实践技能为主的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技能的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终身制教育,从大学教育阶段延续到职业生涯的始终。而“非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则更强调起点教育的重要性,它包含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和身心素质等帮助构建正确人生价值体系的内容。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综合型素质教育方式,建筑学素质教育的提高体现出社会对专业技能教育发展层次跃迁的诉求,而素质的养成与提高不是一时一日即可做到的,它必须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教育过程[3]。

课程思政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构建起一个综合性平台,使专业课程在各自领域都能找到适合的“接口”。[1]为了培养“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建筑设计新型人才,课程思政创新性地兼顾到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教育、自学能力培养和健康品格等多维度的教育目标,而建筑设计类课程也成为思政育人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客观载体。由此,在党和国家的人才培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均是持续推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举措,两者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表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2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近代国内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逐渐因袭了西方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融入到国际化建筑教育体系之中。20世纪30年代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本土建筑师不断对引入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带动了国民对这一建筑思潮的追捧。如今,元宇宙和去中心化各类思潮不断涌起,部分人则会表现出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恐惧,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在资本力量的驱使下学习者中间出现过度专注专业知识和技能习得的现象,建筑学学科展示出较强的功利性、目的性的属性,而忽视了建筑学教育在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目标,以及肩负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责。因此,与知识、技能相比,“自我学习和再学习潜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等”[4]综合素质培养更为重要。

正确利用人工智能的问题远比创造它更具挑战性,教师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懂得为谁而努力学习,这一系列问题关系着我们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福祉。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育人理念,专业知识教育与立德树人同向而行,引民族文化之水、入华夏儿女心田、育未来民族之栋梁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教育融合的关键点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教育融合的关键点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与建筑学教育融合的关键点

2.1 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观,推动思政与专业的良性互动

“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5]。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应“以德立身”,教师的育德意识、能力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和品行,是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坚定执行者,是传播知识和塑造灵魂道路上的引路人。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是高校实现全面育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南。课程思政引导教师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也是指导课程中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目标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法。其次,在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教师要具备课程思政意识、思政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生态群意识,将课程思政观贯彻到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精准掌控思政元素范围,凝练课程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加强自身对课程思政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牢记育人初心,坚守正确立场,完成“守好渠、种好田”的工作目标和历史使命。最后,善于思考、发现和运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是教师应具有的一种育人能力。时代变革中,在已有授课内容中深入思考与国家、民族发展有利的内容和方法,拓展、挖掘德育价值,不断提高教学精准性和有效性,探索适合素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良性互动式发展,促进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掌握“学情”变化规律,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6]的前提,首先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全面、系统的学情分析有助于课程优化与持续改进教学活动的内容;建筑学专业教育应坚持为党和人民培养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除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学情”规律外,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动态、情感困惑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乡野调研,让大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了解国家、社会现状和发展需求。通过课题研究和暑期实践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度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需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一张全面、立体的真实反映学生素质动态变化图景。应掌握学生的“学情”变化规律,课程思政教学应建立完整、有特色的课程评价系统,通过多元化和过程化考核方式,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状况,还应反映学生思想、情感波动变化,课程思政成效考核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成为提高建筑学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保证。

2.3 构建“育人本位”的学科特色体系,促进教书育人协同发展

专业课程是运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称《纲要》)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推进以“三全育人”作为课程整体布局的立足点,开展全过程的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到课程毕业达成度指标点中,进行全面渗透与综合考核。首先,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坚持“育人本位”,构建符合学科建设标准、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本位”特色体系。按照《纲要》文件精神,从专业素养、社会需求和理想信念等角度综合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从实施基础、教学过程和授课成效三个方面展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建设质量。其次,要以提高专业学生的精神诉求、业务素质和价值实现为目标,建立行之有效的和符合本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在国家、教指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中落实课程思政内容,做到“讲实求真”。即将思想的着力点紧贴课程的知识点,在专业教学中见真知、见生活。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引导、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实现主动挖掘专业知识隐含的思政源点,促使课程思政课堂出现真正教学相长的协同效应。

3 提升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径

课程思政提升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思政提升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径图

3.1 准确把握课程价值取向,加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建筑学系开设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核心必修课程,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大纲和课程资源平台等系列建设工作,开展人生观教育、行业法规及素质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等系列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在原有专业知识中,由浅入深地对授课内容按照理论型、技术型和实践型进行分类,找到对应的思政元素,兼顾内容的思想性和专业性。将居住建筑设计和传统乡土建筑思想进行有效融合,秉持弘扬优秀民居建筑文化的精神,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田野,采用访谈、实地踏勘和测绘的方式,亲身体验优秀民居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深刻体会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从而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建筑师肩负社会责任感是素质教育成果最直观的体现,课程思政超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工程伦理教育相结合,强调建筑师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作为建筑师应从学生时代开始,具有全球视野、共生理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

3.2 教学模式融入“思政教育”,构建混合式素质教育发展方式

基于建成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教师可以高效地整合思政案例素材资源、扁平化地处理不同时段的任务和充分施展教学才能。这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拓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通过网络课程资源访问量的数据整理功能,教师可以掌握和分析出影响学生“学情”动态变化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授课体系中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教师不再是构建课程资源的唯一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生活感悟、理解,主动拓展对思政主题的理解和思考,经过不断完善后可发布到课程平台上,引发学生之间对思想内容的讨论。教师主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完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给课堂中知识讲授带来活力、给思政主题带来趣味,突破时空界限拉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通过编辑微课堂随时发布思政主题内容,下方讨论区的交流互动,从感官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主题的学习内容,使思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自然化,打造全面交互式的“思政味”建筑学专业课程。在设计训练中提高设计能力,在思辨中将专业知识不断实现迁移,最终内化为未来建筑师对社会的责任。启发学生用多元设计思维解决城市问题,提升设计能力,实现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3.3 践行“知行合一”,围绕学生“需求侧”做好课程思政的“供给侧”

坚持核心价值观,践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7]新时代的教育应改变单向传播知识的思维模式,而应“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促使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变为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创造社会永恒价值的发源地,将大学教育变为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起点。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找到参与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机,满足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例如,创建公益性质的“朱雀社区·老年人居住空间改良咨询服务”系列活动,定期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工作一线,运用正确的设计观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空间提供适老化改造咨询。走出课堂的思政课真正实现“观念内化”,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铸就工匠品质。

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侧”需求逐年增多,课程思政不断调整和改进主题内容、经验办法和政策解读的“供给侧”内容输送。[7]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课程思政素质教育中未来职业素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创业项目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课程思政应该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本着“双创教育”精神主旨,注重爱国主义信仰教育,运用辩证的观点在虚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上选择发挥自身能力的舞台。在探索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祖国、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3.4 “协作评价”与“思政评价”相结合,实现情感与思想的“双重”提升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起涵盖全部教学要素,多维协作评价和思政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考量,校内、校外评估相结合,以评价分析数据为主,兼顾专业与课程两方面评估的内容。根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课程分类,按照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学习过程投入程度和学习后综合素质提高幅度进行细化考核指标内容。重点考察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后对核心专业知识的提升程度,以及入学与毕业时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专业能力认知提升幅度。

同时,应坚持价值理性为主的思政评价,根据专业和课程的自身特点,鼓励教师研制适合学校总体发展方向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特点,在“做”与“思”中体会情感深化和价值观提升,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授课有良好体验感和获得感。课程每个授课周期中,校内、校外评价机构定期将动态评价结果反馈给专业教师,结合教师掌握的思政评价内容,做好课程总结与反思,不断优化育人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持续改进与评价过程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评价机构、学校和教师之间就评价方案、动态评价结果进行深度研究和修正,促使教师有序开展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中实现情感与思维的“双重”提升。

4 结语

以建筑学专业教师的视角,探索运用课程思政理念促进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路径,从专业特征的分析入手探寻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关键点。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育人本位”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围绕教育观念、工作方法及评价与改进的过程,贯彻“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闭环式提升专业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而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和实施路径,仍然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同向同行、价值引领”积极工作和不断推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织运行和激励机制等,搭建有利于发挥教师创造能力的教育平台。探索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包括所有校内工作人员)交流、互信机制,将有利于创造课程思政课堂良好的教学外部环境。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开展,仍然需要不断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我们将从基层组织层面积极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深入学习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精神及提升教学团队成员思想素质等方面完善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