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19

郭宁宁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安徽 阜阳 236115)

0 引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由于消费者是工业生产的终端用户,消费者生活中的取暖、照明、餐饮、出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是工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因此,“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低碳发展,除了需要关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碳,更应该落脚于消费者端的低碳消费。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占总碳排放比重为47.5%;而在发达国家,此项占比约为60%~80%。[1]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的占比将很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在现阶段倡导低碳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低碳消费概念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学术界中,低碳消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消费的内涵辨析。基于广义视角,刘长松[2]、崔风暴[3]、庄贵阳等[4]学者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且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基于狭义视角,刘文龙等[5]、林伯强[6]认为低碳消费仅仅是指低碳生活消费,包括居民选择低碳食物、选择低碳出行等。二是低碳消费的现实困境。李向前等[7]以北京市为例,认为低碳消费主要面临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实施程度不够便利等现实困境;祝睿、秦鹏[8]认为我国低碳消费主要存在居民低碳消费价值观有待健全、低碳消费行为引导不够全面、法律倡导性有待提高等困境;张敬京等[9]认为江苏省消费者低碳消费主要在激励政策、信息传播方式、碳标签三个方面存在现实困境。三是低碳消费的实施路径。按照约束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化价值观念等措施去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例如蔡伟等[10]以浙江省综合实力四强县市之一的慈溪县为例,提出从提高低碳消费意识、降低消费成本、加强宣传教育实效等五条路径去引导低碳消费行为;另一类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去激励消费者低碳消费,例如宋妍等[11]基于异质性视角,指出补贴和征税都可以促进低碳消费,但对高收入群体而言更倾向于绿色产品补贴,对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高耗能产品征税。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低碳消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仍有可拓展的空间。低碳消费的践行需要兼顾多方主体、目标和利益,但是目前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多为现实困境、实施路径等单方面的研究,对低碳消费的全貌解读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系统地探究低碳消费的内涵、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以期为低碳消费提供理论参考。

1 “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的内涵与作用机制

1.1 低碳消费的内涵

低碳消费于《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首次被提到,书中强调低碳消费是指在保障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减少高碳消费和过度消费,最终实现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碳排放量不断下降的双赢局面。[12]由于消费者生活涵盖方方面面,故需要从消费内容、过程、目的等方面,对低碳消费的内涵进行全面把握。

消费内容方面,低碳消费涉及到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方面的数据指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居住、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个指标。[13]相应地,低碳消费也体现在以上八个方面的低碳化,具体表现为:低碳饮食、低碳着装、低碳出行、低碳居住、低碳服务等。

消费过程方面,主要包括两种低碳消费行为。一是在消费时,对于同一种类或者具有同种功能的不同产品,优先选择带有低碳标识的低碳产品,比如太阳能产品、变频空调等;二是对已购买的产品进行节能更新、重复利用、回收再利用等等。

消费目标方面,低碳消费实现的程度高低不仅与公众的消费观念有关,还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水平、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消费文化、生产技术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低碳消费标准也会相对有所不同。同时,低碳消费的目标不仅是要满足公众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尽可能地让低碳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低碳消费伴随着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最终实现碳排放量降低和生活品质提高的双赢局面。

1.2 “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的作用机制

碳达峰目标是指在2030年前,我国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碳中和”目标是指在2060年前,我国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通过植树造林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年度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虽然在发展基础、发展重点方面均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一方面,碳达峰是碳中和目标的“基线峰”和“信心峰”,实现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作为长远目标,也会反过来制约和约束着碳达峰目标的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低碳消费方式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双重效应,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消费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低碳消费方式直接减碳,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在购买环节,公众优先考虑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外出购物时,主动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主动购买一些具有中国低碳产品标识的物品;在改造环节,消费者在变更家用电气设备时,可以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物品替换成一些低碳产品;在使用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随手关灯等良好节约生活习惯减少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对旧物品进行捐赠、出售、放在小区回收箱中、送给亲戚朋友、以旧换新等方式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商品的使用周期,节约能源资源。

另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低碳消费方式间接减碳,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将绿色低碳“穿”在身上,绿色、低碳、可持续正成为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消费升级的推动力。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会促使消费需求发生改变,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动进行转型升级、低碳生产,以提供有效供给,这将会减少碳排放。同时,在企业的低碳生产下,会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索取,增加对光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从而保护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生态碳汇能力。目前,碳汇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生态碳汇,二是技术碳汇,企业的升级改造,可提高碳捕集、碳利用等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固碳水平的提升。

综上,在消费者低碳消费方式下,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碳达峰目标高质量实现。同时,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倒逼企业改革创新,以增加和促进碳汇能力,提高碳吸收,在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2 “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的现实困境

2021年《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指出,在受访者中约有86.1%的消费者认可自己是低碳消费的践行者,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低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14]我国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必须认识到,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的影响,我国低碳消费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

2.1 交易上:低碳消费激励约束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低碳消费的激励约束政策较为缺乏,难以激活低碳消费的活力和潜力,不利于低碳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低碳消费激励政策有待健全。低碳产品相对于普通产品而言,研发难度大,生产要求多,在激励政策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形成低碳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导致市场上低碳产品种类少、价格高,制约着低碳消费。另一方面,低碳消费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有法可依是低碳消费的先决条件,虽然有一些警示、禁止等广告牌,但是约束力不够强,导致商家以低碳、环保为借口进行虚假宣传,将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去欺骗消费者以赚取利润,使消费者难以辨别低碳产品,严重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购买欲望。

2.2 载体上:低碳宣传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不足

低碳宣传教育对于低碳消费认知与低碳消费行为的关系有明显的调节作用[15],加强低碳宣传教育至关重要。低碳宣传的作用发挥离不开物质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一方面,在低碳消费的物质载体层面上,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绿色出行、保护环境、光盘行动的标识标语和宣传栏,但是部分物质载体由于缺乏有力的管理和利用,后期很容易成为摆设。低碳消费的相关概念科普力度仍然不足,如碳足迹、碳标签、碳信用等,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在低碳消费的意识形态层面,尽管我国也在倡导全民参与的低碳行动,采取了一系列的低碳消费宣传和引导措施,但是目标人群还不够广泛,宣传方式也不够有针对性,大多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所,向特定的人群进行宣传,尚未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3 主体上:公众低碳消费认知性和实践性存在差距

认知和实践只有协调统一、协同促进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消费,但是目前公众低碳消费的认知性和实践性仍然存在差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含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与家庭能源消费有关。[16]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现象屡次发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商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常见的有“超前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没有了解到降碳减碳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低碳消费行为对“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消费时更多地是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品牌、价格、款式等,很少会去关注环保问题和环境影响;在消费时也没有注意到物品二次利用的重要性,很少有消费者主动准备购物袋,将购物袋等物品进行循环使用。

3 “双碳”目标下低碳消费的路径研究

3.1 完善低碳消费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低碳消费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一是加大低碳产品生产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用户补贴、贴息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购买、生产和销售低碳产品,从需求侧促进低碳产品进入市场,增加低碳产品的市场机会。二是不断丰富低碳消费激励措施,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愿消费”的意愿不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低碳产品的销售量。三是加强消费领域执法监管。要强化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惩罚力度,加强对节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市场环境;对于绿色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四是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优化12315平台,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促进消费市场的法制化,营造一个“敢消费”的市场环境。

3.2 培育低碳消费社会风尚

绿色消费的推行仅仅依靠行为规范和先进创建是不够的,要进一步做好绿色生活宣讲,促进居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一是做好低碳消费理念宣讲。依托节能宣传周、全民低碳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开展低碳消费主题活动,搭建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引导全民正确认识资源环境形式,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二是创新宣传方式,用好新媒体、新载体,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低碳消费理念。特别是对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快递包装等需要全民配合、全民实施的重大事项,要充分考虑当代宣传媒体的多样性,用有利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三是完善碳积分体系建设,把包括绿色消费在内的各种低碳行为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出来,变成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碳市场、消费平台等,让公众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惠,使“碳积分”变成个人的“绿色账本”,以此来激励公众绿色低碳消费。

3.3 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促进低碳消费的内在要求。一是做到物尽其用。主动将生活垃圾按照要求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以减少生活垃圾最终处置量,促进部分有价值的物质能够直接进行回收利用,避免垃圾混合造成的二次污染;对汽车、手机、家电等可通过二手交易市场实现回收再利用,以促进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二是低碳出行。出行时优先选择步行、骑共享单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这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加绿色的生活环境。三是践行简约适度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反对过度包装和奢侈浪费,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在购买物品时,优先选择耐用品,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购买量,并自备购物袋、菜篮子,或者循环使用环保购物袋,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氛围。

4 结语

低碳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双碳”目标的落实,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从低碳消费的交易、载体和主体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完善低碳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低碳消费社会风尚和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等路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有效引导公众低碳消费,使公众在低碳消费方面的认知和实践实现协调统一,推进和落实“双碳”目标,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