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

时间:2024-06-19

夏积仁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300)

0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学院、行业学院、职教集团、产学研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种产教融合平台应运而生。 2020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在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1]这是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 2021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现代产业学院就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所需,同时也是高校适应新产业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1 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亟需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而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需要培养一大批既能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又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1.2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的需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融入区域、融入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构建一大批对接产业、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平台,如产学研联盟、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等等[3]。 这些平台都具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特征,因此,现代产业学院是当前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1.3 高校基层组织变革的需要

二级学院是高校下设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一般是以专业群或学科群为纽带的基层教学和学术组织,而现代产业学院一般是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依托实体二级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展紧密协同育人的虚拟二级学院,这类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的组织形式,对推进高校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4]。 现代产业学院将打破高校内部的组织壁垒、学科专业壁垒,重组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于一体的教学和科研基层组织,因此现代产业学院也是高校基层组织变革的需要。

1.4 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质量人才,由于现代产业学院是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综合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产业学院将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将深度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研发、实习、就业、基地、师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将能较好适应现代产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5]。

2 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的模式

2021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名单[6],对首批公布的50 个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模式进行了信息收集和比较分析,得出现代产业学院合作模式主要有“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政企合作”“校行企合作”“校政研企合作”“校政研行企合作”和“校企行校合作”等多种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一般都是由各高校牵头,以实体二级学院为依托,联合政研行企等多部门共建共享。

2.1 校政合作模式

即学校与各级各类政府进行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模式,此类产业学院所依托的产业都是当地急需发展的产业。 如沈阳化工大学菱镁产业学院就是该校于2020 年10 月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人民政府、腾鳌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学院还在海城建立资源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当地培养适应千亿级菱镁产业的专用人才,推动海城当地菱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校企合作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这种模式是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该类模式中,学校可跟1 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也可跟多家企业合作共建。 如2018 年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就是由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同建设,深圳大学依托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进行建设,腾讯公司提供教育云资源和空间、企业师资、实习机会、产学研合作专项、共建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联合研究基地等,该产业学院组建内容有:特色班、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专业型硕士培养、博士联合培养等,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学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 再如中北大学紧跟国家大力发展信创产业大势,于2020 年与校友企业山西百信携手助力信创产业发展,签约共建信创产业学院和信创产业研究院。 同年9 月,中北大学依托与信创产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3 个国家一流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正式成立信创产业学院,旨在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信创产业人才。 以上是一校一企业合作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还有一校多企合作共建的模式,如吉林建筑大学亚泰数字建造产业学院就是基于该校BIM 学院转型升级而成,该校聚焦国家、地方发展,服务行业和产业需求,与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润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 如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就是该校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万都(宁波)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延锋安道拓(宁波)座椅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 这类校企合作模式在国家颁布的首批50 个现代产业学院中已成为主导的合作共建模式。

2.3 校政企合作模式

即学校与政府包括产业管理部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模式。 如吉林农业大学参茸道地药材现代产业学院是于2019 年1 月联合当地2 个参茸产业管理部门和9 个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该产业学院将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如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是该校与盐城市政府、大丰区政府、国家电投、华能集团、金风科技等联合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对接盐城新能源主导产业,聚力新能源特别是风电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同时面向风电产业开展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技术人员培训。

2.4 校行企合作模式

即学校根据专业群对接行业发展趋势,由学校跟行业协会或职教集团,以及企业联合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 如华东理工大学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学院就是依托药学、制药工程及生物工程的学科优势,与上海医药集团等合作,利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分布中的区位优势,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该产业学院以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学院为目标,聚集各合作方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高水平师资力量,面向创新药物研发、精准药物治疗、合成生物学、绿色制药工艺、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交叉领域,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 再如福建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就是该校与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及福建省内一批智能制造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的多元开放、内部资源共享的多主体产业学院,并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企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多方协同联动的新机制新模式。

2.5 校政研企合作模式

即学校与产业研究院、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 如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就是上海大学依托其成立于2019 年11 月的微电子学院,与嘉定区政府、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创新企业等共建的产业学院,学院积极探索新机制,集聚社会优质资源,打造上海大学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高地。 再如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就是由常州大学与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四方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建设的模式。

2.6 校企行校合作模式

即牵头高校与行业协会、若干龙头企业以及其他高校等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 如湖北工业大学芯片产业学院就是该校为抢占芯片人才培养高地,与“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产业联盟”共建校企合作联盟,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积极探索校企、校行、校校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现代产业学院的特征

现代产业学院与2007 年以来产生的“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特色学院”等产教融合学院有较大区别,具有集群、引领、融合、协同、共生等特征。

3.1 集群

即现代产业学院依托的专业和学科一般都是由学科相同或相链的学科群和专业群组建而成,因此具有集群性特征。 各现代产业学院均依托该校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分别以国家“一流学科”或“一流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或学科集群与合作企业等共建共享。 集群的专业或学科支撑的产业均列入当地区域发展整体规划,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等,这些产业均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或关键地位,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

3.2 引领

现代产业学院重在“现代”意义上,“现代”的意义即是要引领现代产业发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聚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和人才支撑,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集聚优势,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从教育部、工信部公布的50 个首批产业学院对接的产业看,绝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数字建造、汽车、微电子、新材料、光伏、现代农产品开发加工、现代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这些都是现代产业学院所在区域的重要支柱产业。 此外,从入选的50 所现代产业学院分布区域看,江苏以10 个学院位居第一、广东以7 个学院位居第二,苏浙皖沪4 地共有17 所学院入选,占到总数的1/3 以上,由此可见现代产业学院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 因此,现代产业学院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等教育在产业行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代产业具有引领性。

3.3 融合

即指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各方的融合性强。 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模式看,都是高校与龙头企业、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等多方合作共建共享,而且合作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培训等职能。 从50 个首批公布的现代产业学院看,首先,绝大多数产业学院建设时间长,合作基础好;其次,这些现代产业学院功能作用性强,都是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已成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平台;第三,合作模式多样,从各自区域、产业、高校特点出发,已经形成了“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政企合作”“校行企合作”“校政研企合作”“校政研行企合作”和“校企行校合作”等多种模式。 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融合性强。

3.4 协同

即合作各方育人的协同性强。 现代产业学院以协同育人为要,合作各方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宗旨、模式、期限,明晰了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教学标准、教材等,共建共享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研发科技创新项目,构建了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政策支持等,不断探索完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7],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性强。

3.5 共生

即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各方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 通过各种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使合作各方通过现代产业学院的平台都能得到互利、共赢、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合作的各方都是利益相关者,只有共生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各方得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要以共生发展为逻辑起点,从合作办学、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起到共生作用,使合作各方形成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发展体制机制,现代产业学院才能形成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4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效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已经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任务,但各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如何有效实施,使现代产业学院真正成为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对现代产业的贡献度、支撑度和牵引力,尚没有明确和成熟的路径,本文将从宏观层面提炼出几点建院思路。

4.1 集群建设,以群建院

专业群是对接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直接有效载体。 首先,现代产业学院要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产业链——专业链对接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群结构,把相同或相近的专业链接成群,并进行集群建设,使专业群更好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不断优化专业群基层教学和学术组织,增强办学活力,重组优化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变革,按照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以群建院;第三,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或“一流学科”等为龙头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的一流专业群或学科群,推进基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建设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

4.2 推进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三教改革中教师是主体,教材是内容,教法是途径。 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建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学业绩为主的评价制度。推进“引企入教”,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等人才培养环节。 根据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校企联合及时开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 加强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建设能够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技术前沿、行业标准、生产需求相对接。 加强课程思政,提高育人的效果。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发展前沿的高质量新形态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案例库、项目库、真题库等。 不断推进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情景式、项目式、任务式、企业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服务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和合作企业要发挥各自人才和科技优势,整合、共享资源,共建创新平台,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和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要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社会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科技和服务优势,同时,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并推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使合作企业成为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4.4 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基地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支撑,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平台[8]。 现代产业学院要不断根据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共建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社会培训等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同时要使实践基地成为集资源共享、学生培养、教师科研、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入的产教融合新平台。 通过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实施,使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成为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

4.5 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持续动能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发挥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的作用,要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理事会或管委会建设,建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指导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等建设,同时要整合统筹好各方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进一步明晰各自的产权以及责任、权利和义务,激发和调动各方内生驱动力。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产业学院体制机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合作各方共建共享共赢。 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改进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着力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现代产业学院真正成为促进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5 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因此,高校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创新。 通过集群建设、三教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和完善体制机制等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推进一流专业学科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引领区域现代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