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宛 岩
(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自2016 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课程思政就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2019 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指导性意义。 2021 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文件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首次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了高校工作的基本规章。 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交通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和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交通组织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关键技术,应用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城市交通组织设计方面的实际工程与应用提出方案,让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交通组织设计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交通组织方面的管理和设计工作。 该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交通组织设计领域的“实事求是、讲实求精”的科学精神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交通设计工作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要求,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深化对“交通强国”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技术报国的家国情怀和青年交通人的使命担当。
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思政课程的困境,如何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思政课程扩大到利用学校课程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一直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2014 年上海最早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中。 课程思政并非是开一门新课,它是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无缝植入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2]
目前,各大高校和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较多探索,取得突出的成绩。 纵观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融合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 王艳丽、吴兵等强调课程思政要立足学科专业理论和方法,以实际交通问题为引导,以案例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 崔素萍、张娅婷[3]以西藏大学工学院交通系为例,提出了隐性课程思政与显性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4]吕斌、郝斌斌等提出了通过对课程思政整体规划、思政元素融入和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王蒙、付鹏[5]提出了在修订大纲、挖掘思政元素、采用多元化教法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课堂。[6]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7]
相关研究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但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 主要体现在:(1)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主要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专业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通常各自独立表述,机械叠加式教学设计仍随处可见。 (2)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案例仍然较少。 本次研究基于PBL 教学法试图探索“交通设计”课程思政四段体验式教学模式。
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西进行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教学改革,重点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引导等,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法。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实真实问题为基础,以团队为单位收集资料,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将PBL 运用于“交通设计”可满足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实现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一样,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目的。[8]
体验式教学创建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形式,重视在案例场景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提升能力、激发情感,更多地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交通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各教学环节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重新设置教学项目案例,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分析,让学生摸索发现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专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深化项目案例进行总结反馈,让学生作品设计检验教学效果。 该模式的核心是“教师项目设计—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反馈—学生作品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闭环,完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知识的螺旋上升过程。[9]
2.2.1 精心设计项目课题
在“交通设计”课程中,笔者通过全面梳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点,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转化为身边现实中的具体化、生动化的“专业+思政”案例,整个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环环相扣,与专业项目课题上下连贯,形成蕴含思政元素的子项目群(库),组成课程思政项目整体。 思政元素细分为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前者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感受就能领悟的思政内容,后者则是需要通过教师进一步传授和引领的深层次思政内容。 该阶段的整体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交通设计”项目课题设计
从表1 可以直观看出,显性思政元素是容易被人感知、稳定性较差的“感性认识”;而隐性思政元素则是人内在的、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的,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性认识”。 后者是前者的升华,隐性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显性思政元素的学习去发现、体会、内化,实现育人的功能。 由此可见,显隐两种思政元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同发挥作用,如图1 中的冰山模型所示。
图1 基于PBL 教学法的体验式教学模型
2.2.2 项目课题初体验:发现、解决问题
以项目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思考,发现专业问题和思政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每个章节教学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互动探索、讨论,发现融合显性思政元素的真实交通现象和问题,辅以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深入地分析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专业教学内容“区域(货运)交通组织设计”为例,融入的思政元素是“生命教育”。课程开始即导入“大货车右转内轮差伤人事件”这一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以设计小组形式讨论、自主分析交通事故原因,特别是交通设计的缺陷,交流相互的体验感受,让学生模拟体验一下成为事故当事人的感觉,直观感受道路交通设计不完善可能产生的轻则受伤、重则失去生命的严重后果,从血的教训中受到警示,引发学生对交通设计缺陷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激起未来交通工程师的职业使命感。
2.2.3 教师总结反馈:知识传授、价值引领
这一阶段教师要系统讲解专业知识、技术和课程思政,回答初体验中学生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解读显性思政元素所表达的意义,深挖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思想和理念分析案例,深刻领悟知识背后的价值立场和社会意义。
在初体验基础上,以“人非一体化右转保护设计”能有效解决大货车内轮差问题的实际案例为素材,由教师展开对重点知识“右转保护区设计理念”的分析和讲解,同时进行深度的“生命教育”。 指导学生科学地了解在面对有人身危险的交通外部环境时(如大货车右转内轮差风险),人类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来改善外部环境(如一体化右转保护设计),消除隐患,拯救生命。 通过对交通规则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可以使人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交通设计的过程中,从珍惜生命的角度出发,努力用所学的设计知识去保护和关爱他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的提升,实现“生命成长”。
2.2.4 作品设计:能力培养
该阶段属于深化思政意识、思想淬炼升华环节。 以熟悉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作品设计,在学生的作品设计成果中体现学生的思想增值。 该环节要使学生能够摆脱对教师指导的依赖,学会运用专业技能和思政理念,独立思考、自主研究。 启发学生用实际生活中融合了思政元素的交通事件或事故问题为素材,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所见、所思、所想和所做通过提炼整合,形成交通设计作品。 作品展示采用课堂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方式开展。 为提高学生积极性,用贯穿整个学期的《交叉口事故隐患综合整治设计方案》的实践大作业形式发布,重点强调“一体化右转保护”设计的实际应用,并将学生完成作品的情况以一定分数纳入课程总评分数。 作品评比过程中,适当降低大作业中的交通组织设计难度,而重点关注学生在方案设计中融入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学生从提出观点感悟,到研究设计,再到观点确认及知识分享,实现思政隐性知识的内化和联合化的过程,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交通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主要是从课程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角度进行评估分析。全方位体现在包含思政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 全过程是通过形成性评估,贯穿整个课程教学,采集学生在课程思政实施前后的学习行为数据,采用画像法,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如图2 所示。结果表明:学生在8 个思政观测点平均提升近25%,尤其在“为民服务”和“两难困境”上提升达40%。 全员参与是包括课程相关主体的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和教研室一同参与。 “交通设计”课程在宁波市慕课平台上的页面浏览量,从课程思政实施之前的1 学期3 万多次,上升到现在的1 学期9.5 万余次;学生网上主动提问次数由原来的不足80 次提升到280 余次。 以交通工程专业2020届为例,该届学生全程参与了“宁波工程学院‘交通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其考研报考率达到92%,成功率达到44%。
图2 课程思政体验式教学学习效果对比图
“交通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当前交通强国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更加紧密,是交通工程专业思政教学的主阵地之一。本研究以PBL 教学法为核心,通过“教师项目设计、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反馈和学生作品设计”的课程思政四段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验证,阐述了在真实情景中开展“交通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本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下阶段在实证的基础上,将继续丰富和修正这一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环节,促进专业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