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4-06-19

许 霁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运河分校,江苏 徐州 221300)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的社会责任,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2]在视察北京大学时,习总书记还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3]。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方向和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理想信念弱化。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削弱,网络资源的丰富,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使许多大学生不一定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理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党的信任危机。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未能守正创新

95 后和00 后相继进入高校,这一批青年学生普遍缺少良好的自制能力,且是在数字信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原住民,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一些高校依然固守传统单纯口授和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课堂趣味性、日常思政工作的网络覆盖和文化覆盖缺乏,更少有相关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完全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三)高校缺乏“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格局要求把顶层设计、系统支持和资源保障进行全盘规划,并把所有可能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因素都纳入到高校的育人环节,成为育人的要素,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育人环境,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但目前高校却存在着思政专业教师偏离学生生活,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素质不扎实,非思政课程不能全面开发思政要素的问题。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意识也有待加强,更未能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习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虽然广大高校已经结合自身情况,就如何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课程文化、网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利用已取得的成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大力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建设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引起当前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对策

(一)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力度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基石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要调动起党委的力量,为高校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通过提升党建教育力度,树立模范党员榜样,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力度,对高校学生起到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与表率作用。

1.日常夯实“三会一课”,突出党员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更是落实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党支部书记为主导的逐层负责制度,层层压紧并落实责任。从校级、院级、系级不同层面设立书记讲堂,定期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提升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并最终通过党建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2.强化党员学生的引领作用促进校园社团的党建工作。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一起度过。学生会及各种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很好的组织。许多高校在这一块的党建工作却相对薄弱。可以通过对这些组织中党员学生的鼓励和扶持,如聘请他们做班主任助理等达到引领非党员学生亲近党、增强思想觉悟的效果。

3.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高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更有丰富的校园活动以第二课堂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打造出既承担起立德树人任务又能引发学生参与兴趣与锻炼热情的党建红色阵地。如三月雷锋主题活动月、长征主题诗歌朗诵大赛、红歌赛、党建知识比赛等等。

4.高校间要经常交流党建工作的经验。城市甚至省市之间的高校应该经常进行党建工作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为高校提供党建学习和经验交流的平台,高校间有计划地开展党建工作的学习交流,让党建工作扎实创新的高校提供经验,推动相对落后的高校一起进步。

(二)创新课堂课外思政教育提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多元路径

1.课堂课外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借力课堂内外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课堂内思政教育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系统中科学化的思政课程与创造性的课程思政。课堂外的思政教育则更多以学校思政教育系统中全方位的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与立体化的校园活动为主体,同时打破传统思路,寻求“家庭—社会”教育系统的有力支持,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探寻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多元化实施路径。学校教育系统与“家庭—社会”教育系统通过多方面的统筹协调、互济互补,将为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一条从理论研究到落实实践的有效道路,使高校思政工作最终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图1)。

图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元化立体融合示意图

课外的思政工作以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主,所以在班主任、辅导员、班长的合作下,规范日常管理的同时,可以通过校内校外的实践,如节假日主题调研、社区服务、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建立学生学习社团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教学,构建第二课堂体系。比如徐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发起徐州红色文化之旅活动,实践方式包括调研、参观、讲座、报告等,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实践中,既能追溯历史、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学习先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与家国情怀,与课堂内的思政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课堂课外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渠道、新鲜的学习媒介,更带来了全然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如何在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富有成效地利用新媒体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更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之一。

(1)培养具有较强多媒体运用技术的专业思政教师。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接受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的学习和培训,常学常新。所在高校甚至当地教育部门应尽可能提供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甚至打造成固定的培训项目,让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有提高教学中驾驭新媒体能力的可能。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上不能再延续“满堂灌”“填鸭式”,应引进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能吸引学生,并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堂,亲近思政课程。比如利用仿真技术重走长征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同身受地生发出爱国爱党情感就是很好的思政课堂创新。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从小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成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刻受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这种规律,顺势而为,促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掌握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精准且有实效地进行高校思政工作。同时,把校园红色网站建设作为思政工作的一大阵营,采用制作漫画作品、小故事集锦等方式定期对学生普及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网络资源中学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打造高校新媒体联盟,引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方式拓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空间。

(4)为高校思政工作新媒体平台配备专门的管理队伍。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思政课程教师在创新课堂模式的同时,很难兼顾平台的管理工作,高校应派选专业的思政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组建一只高校思政工作新媒体平台管理队伍,甚至成立相关部门,在有组织有规律的合理计划中,配合学校思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其他育人部门的宣传工作,以此达到用新技术服务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

(三)协同育人构造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师通过知识传授和人格品质达到育人目的,管理者行为则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育人效果,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这三种育人方式可以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简称“三育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过程,必须有机统一,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育人的效果。所以要全员把控,以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串联起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夯实高校基础党组织的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形成“大”队伍的同时,更要不断吸收凝聚高校各部门各组织的教育力量,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学生会、后勤服务部门等队伍建设。

1.高校党政干部定期面对校、院、系开设思政理论课。制定《关于校长书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办法》,以高校党委、院系党支部负责人为主讲人,面向校级、院系级学生定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政治高度全局把控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起到模范引领作用。

2.思政专业的教师是协同育人的主力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首先要配足数量充分的思政专业教师。但有的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确保数量的同时,还要把控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准入标准,提高工作队伍的质量。并不断通过比赛、培训、挂职锻炼、网上学习等形式提升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做好打底工作。

3.通过学习、比赛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的意识。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周的业务学习为依托,学习交流学科思政的方法和经验。在院系、校开展思政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赛课的过程中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并由表现优异的教师在校级、院系级开设课程思政公开课,最终引领全校学科课程思政的钻研风向,增强广大教师积极承担起“课程思政”主体责任的意识。

4.选树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及后勤服务部门典型,带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各方力量都是育人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对标职业能力的具体考核内容、创新评优体系等选树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及后勤服务部门典型,可以在全校营造争优创先的积极氛围,以典型榜样的树立,发挥优秀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和后勤服务部门负责人的教育引导、示范激励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力推手。

通过更有成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明确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导向,引领青年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发展道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要在遵循一般评价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守正创新的新趋势,以此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发展趋势,使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持续、完善、发展。

1.评价要有层次。既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考核,又要有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对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考核,还要有教师对学生思政素质的考核,同时还可以通过同行测评、学生测评辅助考核学校、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地考核,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评价内容不偏颇,评价范围覆盖全校。

2.制定评价标准时一定要突出实际效用。比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督导考核时,可以将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最直观的考核指标,并以此为奖励和惩戒的依据,鞭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实际可见的成效。

3.评价还要对未来的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评价要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诊断和发现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问题的同时及时反馈,并由相关部门及负责人修正,使高校思政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的道路。

4.评价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大数据背景下,评价系统的建立要有效利用起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搜寻、整理、分析学生网络成长轨迹的过程中,使评价主体更精准、评价内容更科学、评价结果更客观。

5.评价机制还要与激励并行。通过激励能够调动起高校教师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立德树人成效较好的要及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奖励。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以人为本,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人文关怀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