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顾 杰
(象山丹城第三小学,浙江 象山 3157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生活中数的意义有更好的理解,能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或者表达各种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在学习中经历相关过程,积极思考,积累相关的经验,逐渐形成数感。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以下几种培养路径。
数感是一种感知,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性要为学生准备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易感知的背景,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感知和认识数,从而认识到数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的《1~5的认识》。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实物,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使物与数一一对应,找出能够表示1 的物体,从而初步建立数字与具体数量之间的对应联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对应的数。同时利用“排队买票”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安排5 位学生进行模拟,组织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观察每个人在队伍中的位置,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描述谁排在“第几”;前面有多少名同学,后面有多少名同学。让孩子沉浸在熟悉的情境中去体验“几”和“第几”,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感知自然数中序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萌发数感。
华罗庚曾对数与形有过精辟概述:“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句话形象、简明地指出了数与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地辨证关系,也凸显了数与形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来感知数、理解数、表达数,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100 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数法,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就需要借助学生的直观认知特点,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学生认识数。如借助计数器进行演示“89 后面是哪个数”,从80起一个一个地数下去,数到89,个位上的9增加一就是10,满十了向前进一,十位上的8加上1 是9,所以89 的后面一个数是90。这样在计数器的拨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数数的过程,体会到满十进一,加深了对整十、整百数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感。
数感是抽象化的产物,而数也是抽象的结果。在数学的教学中往往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从二维的直观模式向三维的立体模式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并规范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表达对数的认识,从多个维度进行认知,使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
例如,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认识6 和7》“认识7”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位进行观察古人结绳记事的情境图,并精心设计问题如“关于7,你还想到了什么?”“7 在线上的哪个地方?”“7 可以分成几部分,请你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算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尝试表达,力求说完整、说清楚、说简练,以此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数学”。对于7 的理解也从物到数、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加强和丰富,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拓,学生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数的抽象本质。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避免将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人为地割裂开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出示一组相似问题让学生强化理解。如:(1)有32 个小蛋糕,每六个装一盒,可以装完()盒。(2)有32 个小蛋糕,每六个装一盒,可以装满()盒。运用这样一组看似相同但又有分别的题组训练,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和对比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理解问题的含义。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养,升华了自身的数感。
学生数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教师简单地授业,还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道理,最终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引导孩子去接触、经历有关情境,从而更具体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