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生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时间:2024-06-19

叶任泽

(宁波工程学院 学生处,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强调高校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生涯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促进大学生加强自我探索、提高生涯意识、树立职业目标、学会合理规划,最终为他们指明从现实到理想之路。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育人主体、时间、空间等三个维度设计各项生涯教育活动,致力于解决“为谁培养人”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正是中国特色高校生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核心目标[1]。

1 高校生涯教育目前现状

1.1 总体重视不够,生涯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高校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生涯教育建设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意见。不少高校对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导致相应的工作运行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配套不到位;不少高校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兼职多、专职少、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等现象;不少高校往往由辅导员承担生涯教育的育人职责,而专任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管理干部、后勤人员等尚未参与生涯教育,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共识和合力,导致部分高校生涯教育总体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少必要的学业规划和清晰的职业目标,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逐年增多。

1.2 系统设计不足,生涯教育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局限于《生涯教育》课程或生涯教育讲座,缺少生涯唤醒、自我认知、专业启蒙、学业指导、职业探索和生涯实践等全过程的统筹规划设计。众所周知,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而现实中,不少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贯穿大学全过程的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速度。

1.3 缺乏有效联动,生涯教育效果不佳

很多高校从学生求职的视角开展生涯教育,未能从一个人生命全周期的角度来设计生涯教育活动,往往缺少专门的机构协调和整合全校资源有序地参与生涯教育,也未能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全方位的联动育人机制。虽然不少高校尝试通过课程教育、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活动、就业服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来实施生涯教育,但是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关联,不少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流于形式,未能讲深讲透,未能入心入脑,生涯教育开展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性明显不足。

2 “三全育人”理念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

2.1 “三全育人”为开展生涯教育指明方向

“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者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全员育人主要是指育人主体范畴,强调的是育人主体之间要形成合力;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育人时间范畴,强调的是育人要从入学到毕业形成闭环;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育人空间范畴,强调的是育人要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这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构建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系统地回应了“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关切。“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推进生涯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实现高校生涯教育任务和目标的三大转变:第一是从追求人职匹配到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转变,第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转变,第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小我”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我”转变。最终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和“人到哪里去”的重要问题。

2.2 生涯教育为推进“三全育人”提供载体

生涯教育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与“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高校生涯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同时推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高校生涯教育活动要贯穿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高校生涯教育体系构建要体现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全方位环节中,生涯教育的育人属性为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提供有力载体。万物互联、迈向数字文明的新时代,“00后”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主力军,丰富的物质资源、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和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拥有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与此同时,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和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学生如何精准定位个人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在大学阶段帮助他们把好人生第一道关口,急需高校深入开展有效的生涯教育。中国特色的高校生涯教育既要让青年学生有明确的个人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又要让青年学生勇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更要让青年学生通过个人持之以恒努力而获得实现梦想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2]。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生涯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坚持全员育人,夯实高校生涯教育的队伍建设

3.1.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共识

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关键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促进不同领域、行业之间的“多维互动”和“整体协同”,切实增强不同育人主体开展生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开展生涯教育工作,不断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高校要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通过二级单位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影响和引导其他教师由“被动育人”到“主动育人”的转变;通过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帮助他们掌握生涯教育的核心理论和关键要领,促进全体教师由“主动育人”到“擅于育人”的转变;通过优化二级单位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带动全体教师由“擅于育人”向“全员育人”的转变。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很多高校目前已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和合力。比如:宁波某高校近年来探索建立就业工作网络化管理模式:一级网格长是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二级网格长是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三级网格长是就业辅导员和教研室/系主任,四级网格长是毕业班班主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专业/年级辅导员,五级网格长是毕业班班长和就业工作助理,通过五级网络化管理模式形成相互配合、支持、补位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最后,家庭和社会需要协同发力,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启蒙导师,要引导家长重视生涯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遵循孩子成长成才规律,用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教育孩子,把实现个人梦融入到国家梦之中。同时,高校要擅用、活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最终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形成全员育人共识和工作合力。

3.1.2 深挖高校育人元素,搭建全员育人平台

高校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相对清楚,导致不少部门认为生涯教育工作是学工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职责。因此,要在高校内部充分挖掘各部门、各学院日常工作中的育人元素,要求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切实履行生涯教育的育人职责。同时深入分析高校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行政职员、教辅人员、后勤安保人员等不同岗位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不同岗位在生涯教育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把全员育人要求逐步纳入不同工作岗位的考核中,有效破除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育人的固有壁垒。高校各种育人元素的整合,还需要搭建全员育人平台来实现,虽然不少高校本身设有教务平台、科研平台、学工平台、后勤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基础平台,但各平台之间的协同联动不够。高校需要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平台布局、数据共享、技术保障、激励措施等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层层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全员育人责任向各部门、各学院延伸,搭建学校统筹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的一体化生涯教育工作平台,打开高校生涯教育全员育人的新局面[3]。目前,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为高校搭建全员育人平台带来契机,很多高校纷纷成立大数据处,划拨经费和提供人员保障。疫情期间,浙江省内不少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的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技术,能够准确接受到班主任、辅导员、专任教师等线上的相关教育。

3.2 坚持全过程育人,推进高校生涯教育的有效衔接

3.2.1 贯通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生涯教育全覆盖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和发展特质,采用“有步骤、有规划、有层次”的生涯四维阶梯式的教育模式,对各年级学生全面开展生涯教育,打通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首先,大一阶段主要侧重职业启蒙和自我认知。通过学校、学院新生始业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新生初步建立生涯意识,了解相关理论知识。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360度评估、MBTI性格类型测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人才测评工具,帮助新生全面地进行自我探索,以发现自身不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其次,大二阶段主要侧重学业规划和职业认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团学活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校友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修订学习目标,进一步完善学业规划。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见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职业体验,提高职业认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职业发展方向。再者,大三阶段主要侧重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通过个性化职业咨询、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分析大赛、校外实习等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优化个人职业规划,树立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求职模拟大赛、就业讲座、学科竞赛等校内文化活动,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本领,提升求职技能。最后,大四阶段主要侧重生涯管理和目标冲刺。通过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和择业就业观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生涯成熟度,通过考研考公、出国留学的备战和招聘会、宣讲会的实战,不断提高个人目标完成能力,从而提升生涯自信[4]。比如:浙江省连续13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此项赛事的持续深入推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浙江省很多高校以举办此项大赛为契机,对低年级学生配套开展生涯教育体验周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配套开展求职模拟大赛和职业分析大赛,真正将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3.2.2 适度延长育人全过程,确保生涯教育全链条

高校生涯教育要为大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完备的高校生涯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入学前、大学期间、毕业后的生涯教育无缝对接和有效衔接,帮助大学生制定个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第一,要前置高校生涯教育的起点,加强大一新生入学前的生涯唤醒,将生涯教育融入在新生录取到新生报到的全过程,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学业需求和职业目标,为新生入学后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教育提供有效信息,通过线上主题班会,向新生介绍不同专业情况和未来发展道路。新生入学前的生涯唤醒注重不同学缘背景、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差异性,给予新生以人生启迪和智慧光芒。第二,要后移高校生涯教育的终点,加强毕业生离校后的生涯持续跟踪与服务,将生涯教育融入到校友事业发展的全周期中,围绕毕业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通过优质就业岗位推荐、创业指导、职业咨询、校友走访、校企合作、校友会活动等方式,帮助校友不断提升生涯适应力和成熟度,最后实现生涯目标。比如: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每年组织全省高校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工作,针对全省各高校毕业一年和毕业三年的学生进行全覆盖、全方位的调查,跟踪每位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通过调查结果来反馈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形成生涯教育的闭环管理。

3.3 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生涯教育的有机联动

3.3.1 搭建多元育人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聚焦“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推动生涯教育深层次、全方位地贯通到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和培养体系中,统筹构建“大生涯”格局。第一,生涯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开设“理论+实践”的生涯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生涯教育课堂中,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生涯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将生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序渗透,形成覆盖各学科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生涯教育体系。第三,生涯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分段培养、分类指导的方式,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形式,将生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着力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生涯教育体系。

3.3.2 优化育人实施路径,形成立体化育人样态

聚焦“教室、宿舍、网络”等关键阵地,遵循“育人导向、多维协同、精准施策”的原则,提升各类育人场域的生涯教育功能,形成立体化、综合化、全面化的生涯教育体系。第一,立足教室,打造多维互动的育人阵地。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优秀校友、思政理论课教师进教室、进课堂,开展生涯指导、励志教育、朋辈教育、生涯人物访谈、职业探索等模块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室育人内涵。第二,立足宿舍,打造综合社区的育人阵地。搭建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空间,围绕精准化、个性化生涯教育目标,实施生涯教育“五进”工程:专任教师进宿舍、生涯教育导师进宿舍、生涯通识教育进宿舍、生涯咨询进宿舍、就业服务进宿舍。通过以上五进工作,找准学生宿舍生涯教育工作的着力点,进而实现全方位育人。近年来,不少高校实施书院育人模式,通过书院的通识教育、导师制、第二课堂和社区环境等方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激发学生在书院中不断提高个人生涯规划能力。第三,立足网络,打造全景立体的育人阵地。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优势,将生涯教育向网络空间延伸,将生涯教育元素融入学生网络自组织中,通过官微、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立体式、全方位的生涯指导,坚持生涯教育方向与国家和民族需要相契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4 结语

本研究开展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生涯教育实践策略研究,提出的策略对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大学生“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高校要切实增强“全员育人”的时代使命感,将生涯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到大学教育全过程中,将生涯教育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地融入到新生始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