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4-04-24

庄思铭,秦佳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庄思铭,秦佳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文章对近年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其内涵、必要性、需求侧、供给侧、对策等五方面出发,为深化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帮助。

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6.158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在其加速发展中呈现出少子、高龄的老龄化趋势,社会化的养老方式逐渐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社会现有养老机构的供给情况不容乐观,其发展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数量和质量上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剖析导致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的因素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缓解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将通过梳理现有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研究提供帮助。

1 中小型机构养老的内涵与必要性研究

1.1 中小型机构养老的内涵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指的是有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则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等,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这其中又分为公办民营、互助养老、老年社区、老年公寓等多个模式。

目前国内对于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并未其作出明确界定,但通过观察研究可以得出,区别于占地面积广、床位大及工作服务人员数量多,且目前多数以私营盈利为目的养老机构,中小型养老机构多以公办民营为主要运营模式,具有床位数规模较少、收费标准低、贴近社区等特征。

1.2 发展中小型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上海作为老龄化典型区,截至2015年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30%的关口,达到30.2%,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在此形势下,由于家庭功能的日渐式微和社区养老的非专业性,机构养老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机构养老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其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相对较高,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那些大型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养生园区,动辄上千张甚至几千张床位的机构出现了床位空置率高的情况,在“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床位的扩充建设是非常迅速的,却产生了高床位空置率,其中的关键在于现存的结构对应度差,社会上家庭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规模小、收费低、更贴近社区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可见,中小型机构养老的发展很有必要。

2 国内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的研究现状

2.1 需求现状研究

养老意愿简单而言,是指老年人选择何种方式安度晚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当然其对象不仅仅拘泥于老年人,年轻人也有养老意愿,但目前对年轻人养老意愿的研究较少,固本综述中参考的文献均以老年人为对象。研究中关注养老意愿,可以更好地把握养老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养老服务,也是对老年群体人文关怀的体现。机构养老意愿则是对机构养老的态度和看法,主要受个人特征、养老机构、社会等三方面影响。

唐懿芳等(2013)通过国内外对比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和老年人自身特点,认为养老意愿受个人特征影响较大,如年龄较大的老人更趋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健康状况越差,特别是失能老人,其机构养老意愿更强烈。张琪、张栋(2014)在对北京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婚姻、户籍、子女数量等会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非农户籍的老人受经济条件、养老观念等多因素影响,机构养老意愿较大。随着多元化养老方式的发展,综合考虑自身养老需求、养老机构可及性,老年人对于新兴的养老方式将产生新的需求。

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松江区全区60岁以上老人159986人,占松江区总人口的26.2%。调查显示,“怕成为家里的负担”是促使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因素,占比38.2%,“健康状况不佳,需时刻有人照顾”“家中无人”等也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此可见在家庭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家庭状况在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力作用;高中以上学历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约为46.7%,小学、初中学历的老人则多数选择居家养老,可见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老人的养老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机构养老的认同度也相对较高。

2.2 供给现状研究

以松江区为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年内新增养老床位499张,新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5家、社区老年助残服务点9家,至当年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3家,养老床位数5425张,职工人数954人,收养人数3124人,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GDP的稳步增长,松江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发展进一步加快,而且朝着社区化、职能化转变,尽管如此,养老床位空置率高、机构服务人员缺口量大、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依然存在,供需矛盾突出。

相比于大型的养老机构,中小型的养老机构在国内比较少,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多,缺口较大,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吴敏(2011)对45所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进行调查,平均入住率为73.33%,其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兴办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普遍高于个人兴办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杨发祥、李卓航(2014)对上海市的8个城区、8个郊区展开调查,发现中心城区老龄化明显程度高于郊区,呈扩散状,进一步研究得出中心城区和郊区养老机构的空间结构较为突出。冯佩珊等(2015)认为养老机构护理员是影响养老机构供需状况的因素之一,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机构护理人员的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年龄大,以中年妇女为主要工作群体,且流失率高。

3 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机构养老存在的结构对应度差问题,已有研究大多针对供给侧进行分析,在养老机构的数量与质量、政策与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

薛青(2014)指出养老机构要充分考虑养老者的个性因素,在日常照顾、饮食搭配、娱乐活动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张子珍(2013)强调了机构养老服务与其他养老服务主体,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互协调发展与协作,并提出尝试在整个养老服务网络中构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养老服务子系统。袁晓航(2013)认为必须利用政策创新,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整合,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与医疗合作机构合作等创新方式提供服务。冯佩珊等(2015)认为对于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应通过提高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以此来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

笔者认为,在解决中小型机构养老供需矛盾的问题上:首先要明确需求,即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的总体数量,及其对机构的规模、设施、餐饮、文娱、医护等方面提供的需求;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服务建设,避免养老资源的浪费——政府要为机构养老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也要加强机构养老运营发展配套系统的建设支持,如护理人员的培训、医养资源的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只有综合多方的配合和努力,养老问题才能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4 结 论

目前,许多学者通过各地区的个案来研究机构养老服务,随着机构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学界对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在日益深化。但现有的机构养老供需现状研究大多局限于供给侧,且普遍倾向于现有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相比之下,结合政府政策、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宽研究的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和思路,综合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更多可行性的指导性的建议。

[1]唐懿芳,杨洪华,王秀华,等.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入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4):37-39.

[2]冯佩珊,许星莹,罗嘉盈,等.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供需现状及其分析[J].经济师,2015(7):44-45.

[3]张栋.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4]杨发祥,李卓航.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瓶颈——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6-116.

[5]薛青.上海市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受养者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6]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张子珍.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市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中小型机构养老的供需现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16150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学商店课题“中小型机构养老的供需现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115gj006)。

庄思铭(1996—),女,汉族,浙江海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读;秦佳莲(1997—),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