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马克思的诗歌创作与批判实践*

时间:2024-06-19

李志雄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马克思诗歌创作成就不高,相应地也就轻视了对他诗歌创作的研究。且不论马克思诗歌创作成就到底有多高,若忽视了此研究,无疑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中的缺陷。如果马克思没有诗歌创作倒也作罢,问题是马克思不但有大量诗歌创作的实践,而且这些创作的诗歌被保留下来,无论是对研究马克思本人还是对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都有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显示出美学的和史学的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诗歌创作的意义不在于证明马克思诗歌成就有多高,而在于它对我们的启示:即灌注在他诗歌创作中的旨在改变世界的批判意识和定在实现理想的实践精神的价值。由于这些批判意识和实践精神在他诗歌创作中是很明显的,我们自然要追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状况。鉴此,笔者就从动因方面剖析马克思的诗歌创作。

马克思青年时期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愤世嫉俗而又胸怀理想的他,在1833-1837年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目前可查到的存诗共有六本:《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歌之书》、《献给父亲的诗册》、《卡·马克思的诗》(录自他姐姐苏菲娅的纪念册)、《卡·马克思的诗》(录自他姐姐苏菲娅的笔记本)。在如此短时间里,马克思何以能创作出如此多的诗歌?

首先是爱情的催发。马克思与燕妮是青梅竹马的伙伴,马克思的姐姐苏菲娅又是燕妮的密友,苏菲娅成为了撮合两颗年轻的心的媒人。马克思与燕妮的感情甚笃,1836年他们秘密订了婚,而马克思从1835年秋开始去波恩大学读书,后又转入柏林大学,与心爱的恋人分离开来,思念之情、爱恋之意自然是强烈而不可抗拒的。“马克思后来告诉他的孩子们说,由于对他们的母亲的爱,他在那些年里简直如痴如狂,而在他得到允许和未婚妻通信以前,他那青春的热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1]18而求学分离的现实迫使马克思此时不得不冷静下来,他只能将满腔爱意灌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事实上,《爱之书》和《歌之书》都是献给燕妮的,从中可看到马克思对燕妮的一片真情、难抑的激情和诚挚的爱情,试以两首为例,前一首选自《爱之书》,后一首选自《歌之书》。

致燕妮

……

假如在你的眼睛里,

痛苦的泪水汪汪流,

假如你双颊淡淡泛现红润,

你眼窝上也将消失黑影,

假如在你的内心深处,

把全部宇宙奥妙锁藏,

沉重的负担不再束缚你,

你能善于打破它的框框,

假如在渺茫的希望中,

你饱尝惊恐、绞断愁肠,

假如痛苦的奇异力量把你的容貌,

格外鲜明地照耀,变得更加美丽,

那么我真想飞到你身旁,

鼓起勇气向你表露衷肠,

说一声:我只对你一个人锺情,

心中燃炽的火焰也象你一样。[2]401-402

致燕妮

十四行诗

……

燕妮这名字——个个字母都神奇!

它的每个音响都使听觉着了迷,

它的音乐,借助金弦三角琴

委婉的音响,随处都向我唱吟,

象玄妙的神话里的善神,

又宛如春夜月色荡波心。

……

我能够把千卷万册的书

写满你的名字,不计页数。

愿思念的火焰在里面呼呼燃烧,

愿意志和行动的喷泉涌流滔滔。

愿生活的永恒面目显露,

而整个幻想的境界现出,

愿其中闪耀天国无穷的光辉,

众神的欢乐,还有人间的苦味。[2]558-559

这两首诗都是献给燕妮的,前一首带有肖像描写,从眼睛到眼泪再到双颊的面部描绘,接着是心理描写,从内心深处到饱尝惊恐和绞断愁肠,无疑都表达了马克思对燕妮的强烈思念,但关键的是接着诗人要开始行动:“飞到你身旁/鼓起勇气/向你表露衷肠/说一声:我只对你一个人锺情。”可见,马克思创作的爱情诗歌,彰显出了“实现”的思想光辉,要将精神的思念转化成现实的爱情,实现是马克思爱情诗歌的哲学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他俩的情感是无比真挚的,他俩的爱情是无限美好的,但现实使他们分离,他要改变这个现实,于是疯狂地创作诗歌,也是用此种方式来使理想转化为现实。后一首诗则充满了艺术化的想象,它借助金弦三角琴、委婉的音响、玄妙的神话里的善神以及春夜月色,把对燕妮名字的想象作了符号、声音、意境和色调的审美构想。同样,关键的也不是此审美构想,而是后面的行动:“把千卷万册的书写满燕妮的名字/不计页数/把思念的火焰呼呼燃烧/把意志和行动的喷泉滔滔涌流。”这样的结果是:“整个幻想的境界现出/闪耀天国无穷的光辉/见到众神的欢乐和人间的苦味。”这难道不是将意念化为行动、将精神变成物质、将构想变成创造的文学审美境遇吗?此时的马克思,还不是黑格尔客观唯心哲学、也不是费尔巴哈宗教人类学的批判者,但其强烈的行动观,执着的创造意识早就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了,诗歌创作实质上就成了他后来成熟的实践哲学观的人生历练场。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口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7他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实践哲学口号,其实他早在诗歌创作中有了体验,若加上后来生活的磨难和革命斗争的磨练,我们更能看出他的实践哲学的深厚基础。

进而,改变世界也意味对现实的批判,就爱情而言,就是对荒唐婚姻、虚假爱情和庸俗情感的批判。叙事诗《野人未婚妻的怨诉》叙述了狠毒母亲强迫女人嫁给野蛮人的故事:这个母亲是个势利小人,也是个变态恶婆,为了区区小利,竟然乐意让美丽女儿被野人折磨和糟蹋。抒情诗《阿尔博特和罗莎蒙德》则描述了阿尔博特杀害罗莎蒙德父亲却强行与她结婚的野蛮行径,抨击征服者的卑鄙无耻,揭露了虚假婚姻的实质,赞美了被征服者的高尚情操。

野人未婚妻的怨诉

叙事诗

……

于是老婆娘

又毕露凶相,

狠盯着女儿,

冷酷难度量。

“哟!你自以为比人俊秀,

比别的女人都高一筹?

不!咱大家有过的命运,

今天你同样也得接受。

要么,照我的话去办,

否则,不怕你顽抗,

到了婚礼的时间,

揪着你的辫子去赴宴。”[2]416-424

阿尔博特和罗莎蒙德

抒情诗

……

她显出满脸的怒气

狂怒使她扭歪嘴脸:

“用我父亲的头颅作酒杯,

这种玩笑简直是犯罪!

我怎能在他的眼皮底下

硬把这口酒咽下?

他的眼窝已不再闪现

那无穷尽的生命的火焰!”

……

“咳!你这婊子是瞎了眼,

须知在你生长的地方,

男人见到我影子一幌,

就胆颤心惊魂飞魄荡!

要嘛为我的健康,

你把这杯酒喝干;

要嘛就上地狱去,

永远离开人间!”[2]493-505马克思的嫉恶如仇是众所周知的,是不是只体现在他对“异化劳动”的极度痛恨?对剥夺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家的深恶痛绝?对导致极度贫富悬殊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痛斥?其实如此“仇恨的种子”,早就孕育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了。老婆娘对年轻女儿的凶狠冷酷、讽刺打击、霸道野蛮等恶行,不是那些垂死社会中的顽固反动势力、在他(她)们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前、对新生和进步力量竭尽灭杀的生动写照吗?诗歌创作的感性活动,奠定了他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心理基础;他以剖析社会发展历史来对现实人的主体精神的审美批判,又反过来提升了他的审美经验,这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马克思的探索之路,从诗歌创作到学说创造,显示出从文学审美到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批判实践的必然关联。“人”是文学审美中的活动主体,“社会发展”是政治经济学中的被研究客体,“活动主体”与“被研究客体”最终又要统一于哲学范畴之中——即实践中去理解才有意义。为了说明这样抽象的道理,他以早期诗歌创作的感性审美经验,用生动的比拟方式来说明枯燥的社会发展规律:“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33他论证此规律具有绝对性,乃至两次使用“决不会”,除了此时政治经济学的客观分析外,在他早年因诗歌创作而在内心积淀的感情体验,在他之后遭受流亡和参与严酷政治斗争的人生阅历,使他确信“老婆娘”“决不会”放过她女儿。诗歌创作的感情体验也告诉他,阿尔博特“决不会”放过罗莎蒙德。他不只是野蛮地强暴了罗莎蒙德,还进而卑鄙地侮辱了她——以她父亲的头颅作酒杯。帝国主义海外殖民掠夺,例如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对印度的野蛮统治,阿尔博特就是他们的前师。帝国主义野蛮征服与古代异教征服如出一辙,用仁义道德粉饰他们的罪行。“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隔一定的时候就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3]726-773马克思喜爱运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的文学比喻,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资本主义的残酷征服、野蛮掠夺和变态嗜血。很显然,早年诗歌创作中所领悟的审美规律,被马克思巧然地演绎到了他后来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批判之中。一方面,这些艺术术语使得他的学说阐释得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此类批判形态从审美批判拓展到社会批判,此种批判精神从人性批判深入到阶级批判。

其次是思家之苦的寄托。马克思1835年秋去波恩大学读书时还只有17岁,在波恩读书的一年是纵情欢乐的,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他是不适应和不喜欢的。“卡尔·马克思喜欢他的阳光明媚的故乡,而对普鲁士首都则终生都是厌恶的。”[1]17他到柏林后的一年内是郁郁寡欢、离群索居的。“他于1837年10月22日在法律系注册,在离大学不远的密特尔街(Mittelstrasse)租了间简朴的房子,不愿意去拜访他父亲给他介绍的有影响力的朋友,把自己隔离出所有社会交往(social intercourse)。他不见任何人也不跟任何人讲话。”[5]31此种离家的孤寂,使得他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之中,正如他的《创作》所展现的:

创作

多么炽热呵,创作的火焰,

它从你的胸口向外蔓延,

我的心很快就和这情火

熔化在一起汇成一片。

情火响起金竖琴的声音,

给心头的火焰披上柔情的罩衫。

我听到,那遥远的阵阵声浪,

已经汇成一支乐曲在回荡。

我看到,万里长空,金光闪闪,

一忽儿上、一忽儿又下降。

我抑制住我内心的矛盾,

把快乐和痛苦注入诗章。[2]575这里可见马克思诗歌创作欲望的强烈,这种强烈源自于离家之苦,把快乐和痛苦注入诗章则是对离家之苦的寄托,快乐的有对燕妮的思恋,对家人的思念;痛苦的是对现实的不满,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的批判。马克思是一个关注现实的批判者,他善于将对现实的批判物化为一种创作,他早年的诗歌创作到他后来的学说创造,无不彰显着他的这种创作实践的特色。他一生丰硕的学说创造成果,仅就其名著而言,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到《哥达纲领批判》等,无不是对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深刻批判,实际上是承接了他早年诗歌创作的批判意识,将其文学才华应用到后来的学说创造之中,如“剩余价值论”“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我们往往为这些学说成果的文采所打动,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等等一切,都见证了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就语言的气势和生动来说,马克思可以和德国文学上最优秀的大师媲美。他也很重视自己作品的美学上的协调性,而不像那些浅陋的学者那样,把枯燥无味的叙述看成是学术著作的基本条件。”[1]20因而,马克思的学说创造彰显出他的文学才华,文学的训练是他以后学说创造的基础。1837年11月10日他从柏林写信给他的父亲,也展现了他的文学创作才华。

亲爱的父亲: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时刻,它好像是表示过去时光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个人在这样的时刻是富于感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伟大的新诗篇的序曲,这新诗篇力图留住正在渐渐消失的辉煌的色彩。……希望你,亲爱的、永远敬爱的父亲,在考虑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时能原谅我,我经常觉得心慌意乱,是战斗精神在压抑着它;希望你早日完全康复,以便我能紧紧地拥抱你,向你倾诉我的衷肠。”[6]27-28

一封普通的家信,寄托了马克思的思父恋家之情,他却用诗歌一般的深情语言来叙述,也许只有朱自清的《背影》才能与之媲美,但朱先生的笔墨是含蓄而平淡的,是平常外表中包含深情;而马克思的家信则是从生活感悟中喷发热情。但喷发的热情饱含了他的战斗精神,即批判现实和改变世界的精神。离家之苦的战斗精神,最主要体现在《献给父亲的诗册》诗作之中,这里面有对粗俗卖艺人、拙劣音乐家、丑陋女邻居、自作聪明的数学家、卑鄙医生、昏庸德意志人、晦涩哲学家、保守作家等的批判,总之是对现实中的丑陋腐朽现象进行了批判,透过它们,马克思对普鲁士的民风、艺术、医疗、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制度都很不满,如下可见一斑:

维也纳猴子戏团到柏林

……

我一声不响坐在那里,

观看着野兽们耍把戏,

演员们的秉性难移,

竟将尿一泡泡撒向墙壁……

突然有人抓住我的袖子:

“从来还没有见过这玩意,

还有一位小姐,真希奇,

倒在那丑猴子的怀里,

闭着眼,对它低声细语:

……

猴儿进入我的心扉,

猴儿使我迷了心窍,

……

我呼吸困难,眼睛发黑。”[2]582-583在这里,马克思对随意撒尿的马戏团演员是憎恶的,不文明的举止反映出普鲁士民风的低俗与纵恶,它竟然允许外国戏团随意污秽自己国家的城墙。那个抓住我的袖子的人,应该是一位来自本地的观众,很明显此人没见过世面也没修养,而这种人兽混乱的艳情表演却合其口味,这样的情形,使诗人气愤得“呼吸困难”和气晕得“眼睛发黑”。马克思在此揭露了当时普鲁士人狭隘低俗和愚昧昏庸的特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痛斥的“异化劳动”,确实是由这类普鲁士人去自愿承担的,但资本家把他们当作动物对待。在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劳动生产之后,马克思高度肯定了人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固有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53-57这又一次说明,马克思早年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对他后来学说创造语言修辞的铺垫,而且也是对他批判实践精神的铺垫,有了前后的比照关联,才能揭示出这条线索来。

再次是学习上的反思。马克思到柏林适应后开始勤奋,学习了法律、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第二个学期里,他也吸取了极为广博的各种知识,但是在他的学习方面,黑格尔的哲学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变换不息的现象中的一个固着点。……并且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通过论争,……他陷入了‘一种真正的讽刺狂。"”[1]21“陷入了一种真正的讽刺狂”,是上述1837年11月10日给他父亲的信中也曾亲口说过的,他的性格脾气显露出来,就学习上而言,敢于批判、善于反思是他学习的优点,也在创作的诗歌中自然流露出来。

黑格尔

讽刺短诗

……

2

我教授的语言,在风云急变中全被搅乱,

每个人要怎么去理解,完全可以随他的便。

……

他可以想一想,就成认识;有所感,便变思维,

所以应任每个人去饮这纯正智慧的仙酒;

我给你揭示一切,我献给你的仍是一无所有![2]651

马克思这里要讽刺的是黑格尔哲学:其语言的表述是混乱的,其构思的可行性是受怀疑的,其被赞誉的成就是虚假的,其博大精深是空虚的。虽然马克思崇拜黑格尔,也系统学习过他的哲学,但批判和反思往往是马克思的武器。正因此,他最终能超越黑格尔哲学,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虽是后话,但了不起的是马克思在学习上善于反思,最终造就了他一生丰硕的成就。马克思在学习上反思的另一特点是,他往往冒犯反动当权者或得势者,敢于批判他们的错误言行,积极反思所谓流行的观点。例如,保守的路德派新教牧师普斯库亨因遭歌德嘲笑而怨恨歌德,于是模仿创作出与歌德同名的小说《漫游年代》而险恶攻击歌德,马克思挺身而出来捍卫歌德,不惧路德教派的反动保守势力。

普斯库亨

(假冒的《漫游时代》)

……

2

对女人来说,歌德是个讨厌鬼,

因为他的书不适合老太婆唸。

他把本性描写得那么赤裸,

也不设法用宗教伦理来遮掩。

他该学一学路德的教义问答,

而后才能写出优美的诗篇。

咳,歌德有时也能写出一点好东西,

可惜他忘记加上“是上帝创造的”。[2]654-655在这里,马克思对以普斯库亨为代表的保守路德新教派的讽刺是尖锐的,其反思是深刻的。他们用《圣经》去蒙骗不太识字的老太婆,不敢面对人性的真实心理,把呆板的教义当作优美的文学,强制人去相信“上帝创造论”。其实,马克思在这里除了对基督教愚民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借此对基督教做出深刻反思:基督教的民众基础是什么?基督教与人性解放的关系?基督教的教义传播与文学审美的关系?基督教信仰与接受方式?虽然马克思在这里并没作明确答复,但这些问题都郁积在他心里,在他后来的学说创造中,他特别关注宗教研究并力图给予解答:宗教的起源、宗教与人的解放、宗教的意识形态性、宗教的文化传承等,实际上他研究的原初动因在早年诗歌创作中已潜伏了。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诗歌创作与批判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早年的诗歌创作初步历练出他所寄望的批判实践,而所寄望的批判实践又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也正是经历了诗歌创作阶段,其后来的学说创造中的批判实践更加艺术化。批判实践伴随着马克思一生的革命事业和学说创造,但它却是肇始于早期的诗歌创作。它的基本内涵是旨在改变世界的批判意识和定在实现理想的实践精神。它起源于早期的诗歌创作,逐步完善于后来的学说创造。马克思的革命事业波澜壮阔,而学说创造是他革命事业的理论成果,最能反映出他的强烈而丰富的批判意识和实践精神。因此,所论马克思的批判实践,并不是一种抽象固化的思想意识,而是鲜活具体的历史精神。由此,我们在此所指他的批判实践,却是他经历了诗歌创作后所形成的批判实践,在弄清了此种批判实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重点探究其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作用一: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性标志。长期以来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没有自己专门的文艺理论,其依据是:马克思没有很多对文艺的直接论述,人们往往只能借助于他的哲学、美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等来说明他对文艺的看法。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却是一种错误认识。既然是他的其它学科的观点,也就是他自己的观点,用这些观点来说明文艺问题,总的还是他的观点,论说出来的自然也就是他的文艺理论。所谓专门的文艺理论,仿佛只能就文艺现象和问题所论述出来的才是文艺理论,这也是错误的看法。文艺现象、问题或活动,哪一者对文艺理论来说最根本?自然是文艺活动。就马克思来说,诗歌创作是他最早的文艺活动,是他文艺经验得以历练的生活基础,遗憾的是他还不能把这段时期文艺经验总结出来乃至形成文艺理论,当他后来转向其它学科研究时,这些因文艺活动而积淀起的经验就以文艺现象和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其它学科之中,这本不是怪事,倒说明两件难能可贵之事。其一,马克思是博学贯通的文艺理论家;其二,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他自身文艺活动的实践,然后再做出了针对具体文艺现象和问题的批判。如“美的规律”是从艺术审美上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莎士比亚化”是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上对拙劣的文艺倾向性的批判;“艺术生产”是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上对庸俗的经济唯一决定文艺论的批判,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马克思有自己专门的文艺理论。尽管文艺理论是对文艺根本属性的总结和归纳,其内容不可能有什么特殊特征,但其形成却因不同的创作者而具有特殊特征。马克思关于艺术审美性质的论述,是通过取缔异化劳动的批判意识和实现公正社会制度的实践精神来凸显的;他关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论述,也是通过改变《济金根》剧中人物思想表达方式的批判意识和揭示16世纪德国骑士起义失败的真正原因的实践精神来凸显的;他关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论述,也是通过改变常人对古希腊文艺繁荣的机械观点的批判意识和揭示艺术繁荣内在规定性的实践精神来凸显的,因此,批判实践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性标志。

承上而得启示,当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时,应当特别关注他的批判意识和实践精神,这是学好他文艺理论的一个关键。尽管他在早期诗歌创作时与后来学说创造时的批判实践之具体内涵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规则是相同的:批判的对象是不合理的世界,实践的目标是理想的社会。批判实践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真谛,具备此种理论品格才能声称继承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统。一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创新发展,也离不开批判实践这个法宝。不像马克思一样,敢于批判陈旧过时的理论、专制反动的观点,怎能去创新文艺理论?不像马克思一样,笃于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之中、检验理论于实践,怎能去发展文艺理论?马克思除了诗歌创作,还进行过悲剧创作和讽刺小说创作等,这些早期的文学实践为他后来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一些时髦的理论拼接理论研究,看似花团锦簇,但因根枝不扎土壤,转眼便将枯萎凋落。它们以马克思文艺理论来装点门面,只会弄巧成拙。继承马克思文艺理论传统的,定将会能批判实践;发展马克思文艺理论思想的,必将会要批判实践。

作用二:马克思学说创造的艺术驱动。马克思由于自身诗歌创作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喜创作”的心理定势。他在诗歌创作时情思绵长、浮想联翩、情怀激昂。日浸月染,使得他的创作情感经验越来越丰富。同时为了表达得准确而生动,他又得斟字酌句、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但后来马克思主要投身到学说创造中,他早年获得的创作情感经验和语言能力,演变成了他学说创造中的艺术驱动。由此,他的学说表述得更生动形象,不像康德、黑格尔等表述得枯燥呆板。在《共产党宣言》中,例如“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工人无国界”、“人对人的剥削”等,都是活学活用已有术语的巧妙修辞。同时,比喻、排比、借代、拟人、反复、对比、设问等诗歌创作中的语言修辞,都被运用到学术创作之中,就此而言,“《共产党宣言》几乎就是一部革命修辞(revolutionary rhetoric)的选集,它最有效的一些口号都是借用来的。”[8]148活用借用文学典故,使学说富有文采、生动形象,实质上是以饱含文学情感的批判实践来推动学说创造,成为了一种艺术驱动。再如,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他以用典的方式,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说“洛克就排挤了哈巴谷……退回去追求埃及的肉锅”[1]586-587,此处巧用圣经文学典故,“哈巴谷”是圣经中的小先知,指代有诗一般热情的人,而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洛克则缺少诗情重理智;“埃及的肉锅”也出自《圣经》故事,此处指代为能吃饱肚子而宁愿过为奴的日子。这类修辞例证在马克思鸿篇巨制的学说创造中不胜枚举,使得他的学说创造充满了诗学魅力,这在一般思想家的学说创造中是少见的。他的学说巨著富有趣味性和文学性,他的学说批判充满审美情趣和文学想象,避免了乏味的、生硬的或抽象的学说批判。

另一方面,这种艺术化的批判实践,使得他的审美情感能培育高尚情怀、远大志向和坚强毅力。由此,他能完成常人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为全人类而工作。他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已初露了他的远大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7确实,后来的人们为马克思洒下了热泪,见证了他为人类而工作的牺牲,感动于他为千百万人的幸福而作的献身。“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9]777-778当我们感叹马克思在遭受各种打击却没有屈服、超越情感而无私敌时,不得不思索马克思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情感控制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壮士献身非一时之功。其实,从早年的诗歌创作所培育出的批判实践,正是他后来学说创造的情感力量。他因批判资本主义而遭嫉恨、污蔑、诽谤和诅咒,他因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而受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的理想学说是为人类彻底解放的人学思想,其内在驱动已演变为一种艺术化的批判实践,更愉悦、更持久、更感人、更坚强,定能实现远大理想。

作用三:马克思思想遗产的历史捍卫。英国劳伦斯-威赦特出版公司(Lawrence&Wishart)至2004年共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各占一半,但实质上马克思的著作更多,每人平均25卷,如果15岁前的创作不算真正意义的著作的话,那么马克思在50年中创作了25卷著作,平均几乎是两年一本书。但我们知道马克思一生中还有相当的流亡岁月,在他短暂的65年寿命中,能有如此丰厚的创作成果真是一桩奇事。但这桩奇事还是很多人不能干或不愿干的,它的大多数内容是抽象深奥的学说研究。另一方面,马克思学说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和革命史上最强大力量之一。它批判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他所创立的“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思想信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指导。他所点燃的革命火种,从欧洲到亚洲、拉美和非洲等,他的革命思想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他所倡导革命斗争挽救了数以亿计的受奴役的劳动人民的命运。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既博大精深,又影响深远,要捍卫它还真不容易。问题是:如何去捍卫?

时代发展了,社会变化了,我们要在历史进程中以批判实践来捍卫马克思的思想遗产。虽然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是来自于19世纪,但它并没有如同有些人所认定的已失效或已被淘汰。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沙夫曾论到,“就其对社会现象认识方面的影响力而言,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相当于知识领域的进化论。……对一切事物或现象的认识需要考察它的历史以便做出发生学上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引出了两个我们必须在认识论上予以重视的观念:在历史过程中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的观念,……以及真理是具体的这个观念。”[10]166-168可见,当我们以批判实践来捍卫马克思的思想遗产时,定要考察这个批判实践是如何发生的,如同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考察它发生在马克思早期的诗歌创作之中。它在早期发生,定将对后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不会只与过去有关,这就是相互联系的观念。批判实践是我们要坚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但历史境遇变化了,在新的境遇下,要批判什么,要如何实践,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真理要在具体情境中去掌握,而不是随时随地都可套用的教条。就马克思早年诗歌创作和后来学说创造所贯彻的批判实践,沙夫等真正继承了马克思思想遗产的哲学家们都认识到,“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和成熟时期是发展地相联系的”[11]94。可见,割断历史地去探究马克思的批判实践,只会抛弃真正的马克思思想遗产。我们的批判实践,要在历史联系中、要在历史发展中去进行,否则,就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