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康艺
(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浙江 台州 318000)
李清照《渔家傲》词中的“三山”辨
王康艺
(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浙江 台州 318000)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李清照;《渔家傲》;三山;《清平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李清照极负盛名的作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乐府雅词》中则题为“记梦”。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一直存在争议。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认为,“从它的豪迈气概与疏放词笔看来,似乎应是女词人的早期之作”;[1]①夏承焘主编的《唐宋词欣赏》也以为该词“早年作于山东”;于中航在《李清照的梦——渔家傲记梦词诠解》一文中,则进一步认为“作于莱州”。而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可能是她的晚期词”。[2]由此造成了对这首词涵义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渔家傲》是以粗犷的笔触、奇谲的想象,对一个闪光的梦境所作的完整的叙述”。[3]但也有人认为,所谓“吹取三山去”,正是要学李贺,“李贺是死后去帝所的,所以这‘去三山’也就是死”。[4]最近,看到徐培均著的《李清照集笺注》,通过对有关典章文物的考证,对这首词的生活依据和来龙去脉又提出了新的看法: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论者多不详作于何时何地,或谓宣和间作于莱州。然经我考证,它应作于建炎四年(1130)春。是时金兀术率部南侵,宋高宗赵构带领部份臣僚,由明州仓皇入海,前往温州和章安镇。清照因受“颁金”之诬,携铜器等物,欲向外廷投进,一路追随御舟。正因为亲身体验过海上航行的生活,所以才能在这首词中非常真切地表现出水天相接、星河欲转、千帆飞舞的境界。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的“《渔家傲》是首豪放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五代词中所没有,北宋词中也少见。”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五代、北宋词人们不曾体验过航海生活。同样,李清照在莱州时,也不曾航海,只是在静治堂中与赵明诚共同整理与鉴赏金石书画,所以那时她也不可能写出这首词。[5]
在这里,作者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的创作时间确定为“建炎四年(1130年)春”,显然这属于李清照的中晚期;而且把具体的创作地点锁定在随御舟由明州入海,“前往温州和章安镇”的途中。那么,作者的理由是什么呢?结合笺注,我们可以看到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条:
1、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引李正民《乘桴录》:“已酉(即建炎三年)十二月五日,车驾至四明(今浙江宁波),十五日大雨,遂登舟至定海(今浙江镇海),十九日,至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定海),二十六日移舟至温台。自是连日南风,舟行虽稳,而日仅行数十里……庚戊(即建炎四年)正月二日,北风稍劲,晚泊台州港。三日早至章安,知台州晁公为来……十四日张浚自台州来,十八日移舟离章安……二十日泊青 澳门,二十一日泊温州港。”李正民,字方叔,扬州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是高宗时的中书舍人,后曾担任给事中,礼部、吏部侍郎等职。从他对高宗南渡之事记载得如此详细来看,极有可能当年与高宗一起南渡,侍奉左右,所以才记得那么清楚;或者他的说法经过调查取证,另有出处,当不会有太大的错误,因此同为宋代的赵彦卫在写《云麓漫钞》这部笔记体小说时,也要引用它来作为依据。从这里可以看到,高宗是从宁波至台州章安,然后再到温州;在台州章安的时间是“庚戊(即建炎四年)正月三日”至“十八日”,共16天。李清照因受“颁金”之诬,携铜器等物,欲向外廷投进,一路追随御舟,①传言,赵明诚曾以玉壶投献金人,贿赂通敌,即所谓“玉壶颁金”之诬。这使得李清照非常惊惶,就想把家中的铜器进献朝廷以资湔雪。于是她就沿着宋高宗逃跑的路线,在两浙追赶。事见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那么,这首《渔家傲》词当写于建炎四年庚戊(1130年)正月十八日后。
2、又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建炎三年)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指台州),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今温州),又之越(今绍兴)。”这与李正民所记载的时间及路径基本上吻合,由此可见李清照是随后追赶高宗船队到了台州章安的,而且对章安的印象特别深刻,只不过有所不同,高宗的船队是由台州外海入章安,而李清照则是从陆路先到了台州的黄岩,然后“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在拜谒了金鳌御座后,再“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因此,徐培均认定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当写于她随御舟由明州入海“前往温州和章安镇”的途中,这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地点上说得不对:(1)所谓“由明州(今宁波)入海”,这是高宗皇帝的船队,而并非李清照的行程。李清照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得很清楚,是从黄岩下的船,先奔章安,然后出海口去温州,又去越州。当年章安镇的金鳌山围在海中,李清照要想“奔行朝”,必须“雇舟入海”,这是没错的。(2)李清照是先到了台州的章安然后再去温州的,并不是像徐培均所说的“前往温州和章安镇”,这把前后的顺序给说颠倒了,也许可能是作者对温州和章安两地的方位概念不清楚,以为章安是温州的章安。准确地说,应当是前往台州的章安镇和温州。
3、写诗应当有亲身体验,这也是一条有力的佐证。李清照之所以能“在这首词中非常真切地表现出水天相接、星河欲转、千帆飞舞的境界”,就应当有在“海上航行的生活”,否则像五代、北宋时期由于词人少有海上生活的经历,因此就难以有咏唱海洋的词作问世。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在莱州时,也不曾航海,只是在静治堂中与赵明诚共同整理与鉴赏金石书画,所以那时她也不可能写出这首词”,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这首词写于早年的说法,而进一步论定它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前往温州和章安镇”的途中。但问题是,这首词到底写于“温州”还是写于“章安镇”呢,徐培均并没有说得十分肯定,也只是含糊其辞。难怪后来陈祖美在解读《渔家傲》这首词时,把它说成是写于温州江心孤屿,而且还言之凿凿,“李清照可能就下榻在西塔近旁的江心寺”。[6]180
关于李清照这首著名的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到底写于“温州”还是写于“章安镇”,其实从李清照自己的回忆文章以及这首词本身所写的内容来看,不难找到答案——应当是从黄岩 “雇舟入海,奔行朝”(即在章安)时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首词的内容与李清照在章安时的心境十分吻合。“仿佛梦魂归帝所”和“殷勤问我归何处”,其实是理解《渔家傲》这首词的关键线索。两个“归”字,道出了女词人心中想急于找到“出路”从而结束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女词人的内心又充满了苦恼:一方面希望追上高宗的船队,以表达自己归队的“殷勤”之意;而另一方面,就在希望即将实现的近在咫尺时,女词人似乎又有一种宛然在目却又从之还远的感慨,致使自己不知道应该“归何处”。在扑朔迷离和遥遥无期的追寻中,女词人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但李清照毕竟是一位女中豪杰,决不会被一时的失意所困扰,在一种“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李白式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中,又一次昂起了坚强的头颅,强烈地激励自己要一路继续追寻下去。这里的“归帝所”,应当指盼望接近高宗的行在——这是李清照此行长途跋涉一路从北到南苦苦追随而来的主要目的,也是惟一的目的——而并不是像有人所说的要追寻渺不可及的 “天帝所居之处”,那样就是“有出世之想”,[7]即靳极苍在《百家唐宋词新话》所说的“要一死脱离人世”了,这显然与词的涵义不相符合。所谓“九万里风鹏正举”,是指女词人刚刚打听到了高宗一行人的确切行踪,第一次坐上船有目标地去追寻,从而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激动。“鹏”是自况,“正举”表明自己根本没有犹豫或止步不前的意思。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词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章安当地的情形非常接近。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在记载高宗南渡驻跸金鳌山的故事时,对章安的周边环境也曾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金鳌,盖一独峰,坡郁茂,若鳌背然。正与栅浦相对,两 之间,略辨牛马,东看海门,云飞波翻,渺然无际。”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1、它说到在栅浦与金鳌山之间有一片辽阔的水域。据清代陈懋森《临海县志》记载:“椒江去县一百里,江阔旧二十余里,今渐涨狭仅五里余。”这说明,在南宋初年海门栅浦与金鳌山之间的海域至少在20里至5里之间,是相当宽阔的。虽说“渺然无际”未免有些夸张,但“云飞波翻”的情景还是与实际相符合的。清代《栅浦山川记》曾经这样描写道:“至若碧天白浪,悠忽变态,海市蜃楼,时或现幻,虽非神区沃壤,亦可爽心怡情”,这便与李清照《渔家傲》词中所形容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意境十分相似的了。2、在不经意间提到了“栅浦”这一地名。栅浦又名栅川,位于金鳌山南岸,相距约十余里,据项士元编纂的《海门镇志稿》所收录的何度撰《振明族祖七秩序》云“迄五代时,某祖徙台之栅浦,为台著姓”。在其西不远处,还有一个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地名——叫“三山”(今属栅浦)。据清代《栅浦何氏宗谱》记载:“栅浦前临大港,浩瀚靡涯。北望金鳌山,宋高宗南渡碑记犹存。稍入章安,即古章安郡也。东瞰海门,名椒江。”又云:“西泛三山,李太白所咏‘三山半落青天外’,殆其似之。”这就是说,至少在唐代“三山”就已经是相当出名的了。另据《栅浦山川记》载:栅浦“西为三山,后唐贺氏二女与其弟赴水殉父处”。为此,北宋年间曾担任过应天府少尹、礼部侍郎的陈公辅(1077-1142年),字国佐,临海人,还因此写了《过三山吊二孝娥》的诗:“偶憩古岩洞,故传孝女矶。断云来细雨,疑是暮魂归。”由此可见,至迟到北宋“三山”就已名闻遐迩,且与孝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而身处南宋初年的李清照,当年从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必经栅浦“三山”之地,可以肯定地说,她知道“三山”这个地名,而且从“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描写来看,也符合她从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的路径。这可以证明“三山”即栅浦(今椒江栅浦)三山,《渔家傲》就是李清照写于黄岩至章安(今椒江章安)金鳌山的“蓬舟”之上。“蓬舟”,应作“篷舟”,是历代江南水上交通运输主要工具。清初天台诗人徐传瑗在《自海门舟行至家子》诗中,就有“不篷不席一轻船,柔橹随潮犁浪圆”的描写,可见它是要根据潮位行船的,而且必须要用橹摇。所谓“吹取三山去”是不大可能的,只是言其内心急于“飞渡”。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1546-1598年),临海人,他在沿江游历了椒江后曾写过一首《舟次海口》的诗:“蒹葭秋水木兰桡,挟客来观海上潮。万里苍茫空碧落,三山缥缈接青霄。西风木落惊帆影,南极星明射斗勺。目断扶桑天外尽,何须鞭石驾危桥。”笔者之所以把此诗全文收录在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很清晰地看到,栅浦“三山”在明代还是非常出名的,它几乎成了椒江海口的代名词。从椒江上游临海到椒江海口观潮,必须经过这里,因此,三山也就成了椒江上、下游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其次,诗人的行程几乎与李清照的完全相同,也是坐船顺着椒江由上游向下游三山外进发的(即“三山去”),因而,他所看到的景象与李清照《渔家傲》所写的也几乎接近,也是一派“水天相接、星河欲转、千帆飞舞的境界”。因此,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李清照《渔家傲》所写的“三山”就是今椒江栅浦的“三山”。
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到历来关于“三山”的几种解释,并略作考辨如下:
一是通常所说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仙岛。据《史记·封禅书》载,“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引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为此,引用者大多把“三山”当成了希望的象征,比喻冲破牢笼似的现实风浪而直向那幸福之境。不过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仙之作”,它是作者“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的生活圈子的愿望”;[8]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全词写的都是“梦境”,词人“通过舟行大海的奇幻梦境抒发自己的志向”。[9]这些解释显然有些想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知道渤海有个蓬莱三岛,却不知道当年李清照所经过的章安附近就有一个叫“三山”的地方,包括确实在考据上下了功夫的徐培均也没有看到这一点,于是就找到虚无缥缈的海上三神山作为附会。有人则根据李清照的原籍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而断定“三山”就是蓬莱三仙岛,且认为此词一定写于少女时期,这就更加想当然,与实际的境遇不相符合,是完全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是福州城内的九仙、乌石、越王三山。据说,高宗在定海上船后,宗子及妇女数百人分别至泉州和福州避兵,且朝廷已三令五申速将祖宗 “神御”(指帝皇遗像)迁往福州。这在正史上是有记载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李清照词中所写的“蓬舟吹取三山去”,其言语意义就是指福州。而实际上,李清照是否真的到过福州,也“只是一种猜测”。在现有的资料中,“无法找到李清照确曾至闽的根据”,相反,“其未能成行的根据倒是相当可信的”。[6]181在金兵相继攻陷明州、定海后,原来的势头是继续南侵,可巧风雨大作,加上枢密院提领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金兵只得退据明州,在占领70天后撤北。高宗到了越州(今绍兴),李清照也随后来到这里。因此,所谓“三山”就是福州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三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有人认为这是李清照借李贺“帝成白玉楼召为记”的典故,意思是自己已是心灰意冷之人,希望能到梦中的三山和仙女们为侣,因此把“去三山”当成“离世”也就是“死”的象征。这未免太牵强,不说与李贺的典故到底有没有关系,也不说与当时李清照从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就是与李清照当时“欲向外廷投进,一路追随御舟”的想法也大相径庭。如果此时李清照真的怀抱“出世之想”,那她就不可能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壮志激情。因此,这种说法只当固妄说之,也固妄听之,不足为信。
四是把“三山”当成温州的江心屿。其主要理由是,说词之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很像是温州瓯江孤屿水天云雾实景的幻化”。[6]181这实在是有点像“拉郎配”。仅凭“很像是”就敢于下结论,这未免过于武断,把想像当成真实,把推测当成史实。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化如此大的精力,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词进行考证,有什么意义呢?”笔者以为,至少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这首词写作背景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这分明是李清照在台州黄岩“雇舟入海,奔(章安)行朝”的船上所写的,属中晚期作品,是李清照留给椒江人民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人把它当成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这种时间上的划分是缺乏依据的;而有人把它看成写于福州境内或温州的江心屿,则多少出于推测,有“乱点鸳鸯”之嫌。
(二)这不是一首“记梦”词,更不是一首“游仙”词,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一般地,人们都把这首《渔家傲》当成李清照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承认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10]其实,这首《渔家傲》所采用的仍然是北宋词常用的写实手法,没有特别神奇的色彩,分明道出了她在追随宋家皇帝途中的艰辛与无望,同时也表达了她自以为就要追上高宗船队的无比激动与无限幻想。全词充满了怨叹,但更多的是幻想,是怨叹和幻想共同浇灌出来的一朵奇葩。上阙,通过写景与问答,表现了作者身处前途无望的环境里的感慨;下阙,则采用言情和叙述结合的方法,表达了作者仍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的美好愿望。此词突破了闺阁体的情愫和婉约词的常格,呈现出李清照词中迥然不群的豪放特色,是应当值得关注的。
(三)可以为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一词的考据提供重要的旁证。当年李清照登上章安的金鳌山,其实不光写了这首《渔家傲》,还填了另一首著名的《清平乐》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无疑也是李清照非常著名的作品。据徐培均在《李清照集笺注》中考证,此词也是李清照“一路追随行朝”时的作品,但“至迟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冬”,因为“蜀人黄大兴是岁之冬于山阳(今江苏淮安)编成《梅苑》,内收此词”。[5]126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它的创作时间要比《渔家傲》略早一些。但通过对《渔家傲》一词的考证,以及从本词所抒发的相当低落的情绪来看,笔者认为,此词是李清照从“三山”到了章安金鳌山后所填,表达女词人在“三山”时欢天喜地想见“帝所”,而到了章安后却依然不见“帝所”的失落与伤心(据记载,此时的赵构已转移去温州方向,李清照在随后赶到时已错过了见面的机会),其惯有的婉约风格又一览无遗地表现了出来。所谓“海角天涯”,当指章安,因为出了章安就是浩渺无际的大海,李清照此行从内陆到海边,也只有到了章安才会有这种流落天涯的感觉。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清平乐》“恐非《梅苑》旧本所载”,它的写作日期应当“不受《梅苑》成书时间所限”,[6]220极有可能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因为,即便是写于“建炎三年(1129年)冬”,恐怕远在山阳的黄大兴也不可能得到正在流落途中的李清照所写的词。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清平乐·年年雪里》写于《渔家傲》之后,时间大约是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十八日后。当时的章安正在纷纷扬扬地下着一场春雪,踏雪赏梅的女词人不禁勾起了对过去甜美幸福生活的回忆和对如今身世家国飘零之苦的感喟。可以说,《渔家傲》和《清平乐》以姊妹篇的形式出现,构成了李清照在章安活动的全面真实的写照,反映了她在离乱途中悲喜交加、忽惊忽叹的复杂心情!
清代乾隆年间章安著名的女诗人叶素娘,在《简云华陆氏妹》一诗中曾提到过李清照。“人隔蓬莱弱水间,小亭花事又阑珊。含情自妒李清照,点韵须寻刘令娴。一样灵根何所托,无凭绮语不须删。东皇昨夜施天巧,琼粉瑛姿拥翠鬟。”叶素娘以善写梅花诗而著名,在其自命名的诗集《寒香集》中有“十分清瘦在梅花”的佳句。在这首与云华妹交往的书简式小诗里,她似乎再现了当年李清照章安雪中填梅花词的景象,自比李清照有“一样灵根”,也一样有漂泊无依的人生经历,也一样在银装素裹的冬天里写着“无凭绮语”的梅花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李清照曾在女诗人的家乡章安填写梅花词的有关信息。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叶素娘病逝后,据说其夫吴应鳌(字药圃)曾梦见她“手执梅花冉冉而来”,有感于此,当时有一个叫叶的临海诗人一口气写了4首 《为吴药圃悼亡作》的诗,其二云:“漫言控鹤独神伤,才子怜才恨亦长。岭上梅花三百树,竟教千古忆青娘。”可见,过去的章安曾遍植梅花,也曾出现了一个令后世千古相忆的咏梅“女才子”。
由此推断,既然李清照在“海角天涯”的章安填写过咏梅词,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相信李清照的《渔家傲》当写于流落章安时期,词中的“三山”也应该与当地的“三山”有关的了。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657.
[2]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4.
[3]周笃文.李清照《渔家傲》小析[M]//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82.
[4]靳极苍.百家唐宋词新话[M]//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85.
[5]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7]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二[M]//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9.
[8]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83.
[9]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M]//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85.
[10]徐培均.唐宋词鉴赏辞典[M]//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84.
Study on the “Three Mountains” in the Song lyrics of Poetess Li Qingzhao
Wang Kangyi
(Jiaojiang Education Bureau,Taizhou,Zhejiang 318000)
“Yu Jia Ao”,written by Li Qingzhao is no doubt a well-known Song lyrics poem.But there has been an on-going debate on the “Three Mountains” in this poem.The poem was written in the 4th year of Jianye(1130A.D)when Li Qingzhao went to Zhangan by sea through Huangyan.The“Three Mountains”in the poem should be the “San shan” in Jiaojiang,Taizhou.It is not the three legendary islands in Penglai, Shandong and some other places. Li Qingzhao wrote another poem—“Qing Ping Le”,which was dedicated to plum flowers after she arrived in Zhangan.The two poems made an interesting match.
Li Qingzhao; “Yu Jia Ao”;Three Mountains, “Qing Ping Yue”
I210.97
A
1672-3708(2011)01-0020-05
2010-09-04
王康艺(1965- ),男,浙江温岭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语文美育、民办教育、地方文化等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