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遇、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4-06-19

姜秀芹,羊 悦

(1.江苏理工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理工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随着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媒体格局发生着深刻变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向政治、经济、生活深度渗透,重塑着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媒体格局。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激烈竞争中以媒体融合作为突破口寻求转型,不再固守单一媒介,而是探索打破媒体间的边界,跨越不同的媒体平台,融通新旧媒体格局,呈现出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媒体应势而生。

融媒体作为一种动态的新型媒体,核心是“融”,多种功能媒体在传播平台通融、传播内容兼融、传播手段互融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它有机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呈现出媒介一体化的新趋势。融媒体塑造的话语传播环境,以话语平台开放化、内容海量化、动态化和碎片化、传播交互性和便捷性为主要特征[1]。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传统与新媒体的媒体融合从媒体实践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融媒体时代随之到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广大青年为对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3]。融媒体正以崭新的姿态,不断重塑人类思考和言说世界的新方式,突破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统模式藩篱。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形式多元化、传播时间更灵活、传播空间更广泛、互动更便捷等方面迎来机遇,但也面临着不断被弱化、稀释的风险和挑战。高校作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阵地,融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语境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一、融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

融媒体是适应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结合传统媒体变革,形成的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融媒体与自媒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是指个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网络化的手段传递信息的新媒体总称。融媒体和自媒体都具有碎片化、互动性强、自由灵活等特点,但自媒体更侧重个体,强调主体间性,倡导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融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进行多维融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内容兼融、资源通融、手段互融。

(一)话语内容综合化有助于充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形式

传统媒体传播手段比较单一,获取信息渠道简单,导致传播内容单一。一直以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主要是以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的官方媒体形式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融合了新旧多种媒体,形成了可读、可听、可视、可互动的综合性媒体,形成媒介多样化、内容综合化的特征。融媒体的话语内容综合了传统媒体的官方话语和新媒体的网络话语,有助于充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融媒体不仅拓展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内涵,还丰富了话语内容的形式,使其呈现出立体化、可视化的特点。融媒体充分利用图、文、声、像进行立体化话语传播,弱化了话语符号的抽象性,增加了话语的可视性和形象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日益向图片、声音、短视频融合的方向发展,增加了话语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从而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话语传播交互性有助于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范式

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即从传播者到受众;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传播,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双向互动;而融媒体融合了新旧媒体,是一种多向传播,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再是传播直线,而是有很多传播发散点,呈现出多向交互的特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教育性质,多呈现灌输式、劝导式话语模式。随着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的发展,融媒体的交互模式日益体现在沉浸式、体验式传播中。沉浸式传播以人为中心,是人性与个性的交融,受众获取信息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与想象力,强化“代入”体验。因此,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范式也应逐渐由灌输式、劝导式转变为互动式、体验式。

(三)话语平台融通化有助于凝聚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合力

传统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是以校园、课堂为载体,以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为平台,而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平台相互融通,互相促进,有利于凝聚传播共识,实现传统载体与网络载体的融合,凝聚起载体合力。自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教育融媒体建设了试点工作,已有众多高校建设融媒体中心。高校融媒体中心融合了传统校媒、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盘活了校园现有媒体资源,形成全领域、广覆盖、立体式的话语联动平台,构建起全校一盘棋的“大宣传”“大思政”格局,凝聚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合力。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高校意识形态宣传主要靠官方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由校报等传统媒体承担。但是,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生态开放多元、信息资源海量繁杂、信息传播便捷多样,非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

(一)话语语境的复杂化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话语语境指的是话语表达的环境,是承载话语行为的综合体,辅助话语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实现,有内部话语语境和外部话语语境之分。融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公众话语表达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广播和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营造的话语语境以内部为主,官方媒体表现形式单一,但其话语表达有深度和高度,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着强烈的认同感。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内部话语语境变得日益复杂,不再是官方媒体一言堂,而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于多种媒体更易于接受和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外部话语环境也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和渗透导致大学生信仰缺失、思想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观念以貌似新潮、流行的话语表达方式在青年人中间传播,削弱了大学生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话语主体的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打破了单一化传播格局,形成多元融合的传播格局,促使话语主体也从一元发展到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融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即中心不再唯一,每个人都是中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话语主体,作为节点连接并影响其他人。扁平化、开源化、平等化就是去中心化的集中体现。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话语主体都可以成为话语中心。这样,主流话语的权威地位被动摇,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美国学者J.A.巴隆曾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媒介接近权”[4],融媒体实现了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媒体中发言的权利。高校依靠传统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话语主体主要是校园官方媒体及老师。但是,融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是话语中心,利用不同的媒体进行话语表达。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传播内容,很多大学生媒介,难以辨别信息真伪,从众性强,容易盲目跟风,因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话语表达的多样化降低了高校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传统媒体在生成主流舆论、引领主流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官方话语严谨沉稳、庄重严肃、模式化的体系往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疏离感。融媒体表达方式拥有着具象化、碎片化、去规范化的特点,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融媒体的具象化指的是,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生活、思想和感情,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环境中,以变形、夸张和纯属想象创造来解构抽象。融媒体的互动性、分众化趋势可以将理论传播具象化,将抽象的理论用音频、视频、图片、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传播。融媒体的碎片化是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结果,是指完整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介再编辑传播,呈现的块状、零散的状态,契合了大学生信息接收的碎片化特征。网络语言的去规范表达充满幽默和戏谑的元素,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深深的吸引力。目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口号化、标语化明显,话语内容过于理想化,生动性和吸引力不够,导致深受互联网思维影响的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

三、融媒体时代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融媒体变革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探索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与方法,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从宏观维度净化高校内外部话语环境,以丰富话语内涵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中观维度加强主体引导,以提升媒介素养,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从微观维度搭建融媒体平台,以创新话语表达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一)净化环境:以丰富话语内涵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语境日益复杂,其内外部语境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应以融媒体为载体,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治理和自媒体管理,丰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涵,优化内容供给,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融媒体时代,高校要抓好内容建设,生产科学丰富的话语内容;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强化对融媒体的引导和对自媒体的监管,牢牢把握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将主流文化与青年流行文化相融合,将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相融合,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和青年日常话语相融合,将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大上与大学生清新活泼的接地气相融合,达成共识,增强互动,最终形成“共同视阈”。另一方面,遵循和探索融媒体的传播规律,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全方位丰富话语内涵,多角度充实话语生命力,不断增强内容供给能力。例如,抗击疫情期间,微博超级话题“抗击疫情,高校在行动”累计阅读8.2亿人次,众多高校纷纷跟帖发布抗疫视频,展现了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为青年大学生塑造了良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环境。

(二)主体引导:以提升媒介素养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推动下,万物皆媒的泛媒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融媒体,新技术、新传播环境带来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巨变,受众主体也从单一日益多元化。多元化主体多表现为网络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的隐匿主体,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来强化高校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媒介素养培育课程体系,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动态、立体的媒介素养培育课程结构,设置融媒体技术发展等基础课程,提升大学生媒介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设置以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道德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设置以网络心理剖析、网络行为引导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心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专业化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素养。以组建技术业务过硬的专职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为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为辅,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媒介素养专业培训,通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和业务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心理、媒介应用等专业化能力。例如,近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再次火遍大江南北,各大高校开始接力快闪高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短视频方式,众多高校接续展示,使得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歌声、视频深深刻进当代大学生的基因里,这是引导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非常好的方式。

(三)搭建平台:以创新话语表达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校园媒体融合将校园官方媒体平台的内容供给、传播渠道与大学生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信息的主渠道、宣传的主阵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不应只有高度,也需要有温度,才能更有力度。高校意识形态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改善话语方式,将权威性与生动性相统一,将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将理性表达与情感渗透相统一。(1)表达方式上应由扁平化转向立体化。传统的话语表达只有单一的扁平化文字,新媒体技术带来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立体动态表达,丰富了表达方式,因此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应将文字与图片、动画、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动态的丰富表达,提升吸引力。(2)话语传递方式要由单向表达转向多元互动。融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中话语客体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双向实时互动,因此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要注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共享性。(3)表达语言也要从理论话语转为青年话语。理论话语具有严肃性、抽象性、说教性的特点,尤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显得晦涩难懂,很难对学生入脑入心。应当将理论话语与青年喜闻乐见的流行话语适度融合,萃取流行话语中正能量部分创新表达意识形态话语[5]。(4)媒体平台要由传统单一校媒平台转变为校园融媒体矩阵平台,将校报、校园广播为主体的传统校媒平台与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形成校园融媒体矩阵,增强媒体平台辐射面和生命力。很多高校都在加速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了校园融媒体矩阵,搭建起“中央厨房”式融媒体平台。例如,河北工业大学成立了融媒体联盟,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有力提升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