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阅读问题及改进措施

时间:2024-06-19

王文荣

(江苏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高校的专业不同其专业阅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而言,专业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中占时最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阅读活动对学生的价值不仅反映在当前学习活动的实施及其效果方面,而且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曾就此对国内的多所高校进行过调查,结论均反映当前汉语言文学本科生专业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进措施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关注,并有助于目前状况的改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阅读存在的问题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阅读的篇目数量非常有限、专业类书籍阅读量不足、专业背景书籍阅读不足等。

问题一:总体阅读量非常少。笔者曾调查过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现他们每学期专业阅读的图书量非常有限,最少者为0,多者也仅10多本,平均基本上只有3本左右。有些本专业的毕业生甚至坦言,整个大学4年,课后竟然没有完整地读完过1本书,无论是专业类的还是非专业类的,其在图书馆的借阅信息量也确实为0。这么少的阅读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在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没有得到发挥,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问题二:专业类书籍阅读量不足。这是所有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在阅读方面的通病。关于这个问题,需要特别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指出来,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专业阅读,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大多是通过该活动完成的。我们经常讲“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要做到“腹有诗书”,就需要多读书。无论是旧式图书分类法的经、史、子、集,还是新式文学分类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大量的作品需要其在课后去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涉及的内容是高度凝练的,如果学生课后不去消化课上的知识,不去阅读,对专业知识予以进一步拓展,那么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得多么认真,学生最后所获取的知识是相对肤浅的,学生消化吸收并实现知识个体建构是有限的。以古代文学中的先秦两汉时段文学为例。在这个历史时段内,涉及到的文学元典主要有《山海经》《诗经》《楚辞》《左传》《尚书》《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元典的讲解,也只是涉及一些面上的、纲要性的内容,而要深刻认识这些元典的内容,则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专业阅读,否则不易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先秦两汉时段,一般讲授时间长度是一个学期,但是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对上述元典的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在正式学习时段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要在接下来的非正式学习时段外继续进行深入性的阅读。

问题三:“泛专业”类书籍阅读不足。所谓泛专业书籍,指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类书籍。任何专业都包括专业核心类书籍与非核心类书籍。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除了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还要阅读泛专业类书籍。这类泛专业书籍主要指历史、哲学、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书籍。文史哲不分家,这是大文科的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例如:学习古代文学课程,则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朝代、历史地理、官制礼制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对中国哲学史、中国宗教史、中国文化史等有一定认识;学习外国文学史课程,则需要对国外的相关文化、历史、地理、物产、宗教等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学习语言学课程,则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民俗学知识,并对田野调查活动有一定的认知,诸如此类。这就需要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但是能去阅读这些书籍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当然,除了在阅读内容方面的问题,地方院校汉语言专业本科学生在阅读方式方法、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专业、学科性质的影响,但更为主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低下。

原因一:时间投入不足。据笔者调查,本科生平均每周25节课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天大约是5节课的上课时间。如果每天白天学生的上课时间算作8节课,则他们白天有3节课的自学时间;如果将晚上的时间再折算为3节课,则每天有6节课的自学时间。再加上周末两天,则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学生是否把这每天6节课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呢?这其中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进行课后阅读呢?现实情况是,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玩手机、网购、快餐式阅读等方面。学者王锋曾对地方院校文科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了上网、阅读书报刊、逛街、体育锻炼、社团活动、无所事事这几个方面,其中上网比例居然达到了82%,他认为:“上网娱乐已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打发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这就部分解释了大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专业阅读的原因。”[1]同时,流行的快餐式阅读主要指的是手机或电脑上安装的新闻、网络小说、段子、抖音、西瓜等各种视频,虽然每个新闻或视频的播放时间非常短,但是将这些时间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被这些方面占用,能够被用来主动进行专业阅读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

原因二:阅读的动力不足,不够积极主动。作为经过高考拼搏而能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部分学生为什么进入大学后就缺少了高中时期的学习劲头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升学后专业方向迷茫有关。专业迷茫引起学习劲头不足,从而影响到阅读的动力。专业迷茫首先是对专业的认识不足,学生不能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学术地位、知识体系、未来就业前景等。笔者平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沟通时,学生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本专业学习的困惑。这种情况其实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和价值。如果对此认识不足,总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当下,则会削弱学习兴趣,更会影响阅读的动力。其次,阅读的动力不足也与实用主义的思想有关。平心而论,在当下这样一个新技术、新信息、新事物快速发展的时代,课后静下心来读一本专业书,这对于当下的本科生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定力”。多数人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读书,有什么用呢?能赚几个钱呢?还不如课后去兼职、去学门技术来得实际。于是,有不少的学生将各种考级、考证的书籍作为课后阅读的主要读本,而专业类书籍则被搁置一旁。

原因三: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笔者认为,一方面,学生缺少明确的阅读目标。目前,几乎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为本科生制定了“必读书目”,并且在对书目的重要程度、实施步骤及考评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实际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必读书目”是针对所有同学而考量的,其潜在的前提是将所有同学的基础学力视为等同水平。这就是说,“必读书目”只是一个“纲”,几乎所有高校的“必读书目”并不是“必须”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必读书目”的存在意义,而是要同学们学会处理“必读书目”与自身基础的关系,最大可能地将“必读书目”的要求与自己的基础、目标相结合,实现有效时间内的高效阅读。另一方面,学生不会采取合理的阅读方式。如果有人说,“当今的学生不会合理地读书”。此说一出,可能会招致若干的质疑。不过,如果我们深入调查后就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确实不会合理地阅读。对此,有学者也曾撰文论述。例如,董心蕊认为:“影响阅读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不想读、不会选、不会读。”[2]大学阅读不是休闲式地阅读,而是有任务地阅读,既需要完成学业要求,也需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而且大学的阅读活动是限时活动,每个人在校的时间基本上是,4年,要在4年内完成“必读书目”或者是完成自定的阅读目标,就要处理好阅读目标与阅读时间的关系。如何最大化地实现阅读目标,还要学会采取合理的阅读方式。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并不合理,拿到一本书就读下去,反正是完成任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几乎每本书都是一页一页地逐字读下去,每本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则不作综合考虑。如果是一些大部头的著作,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虽然是很认真地阅读了课外书,但是完成任务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完成的效果也不如人意。

三、专业阅读的相关改进措施

以上存在的问题亟待改进。这既需要学生自身积极地努力,同时也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引导,因为有些方面仅仅让学生自己来实行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有专门的阅读时间。这就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外活动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种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及现实社会生活。基于此,学生就要学会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抓住时间进行专业阅读。二是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专业学习必然会有若干的课后任务要完成,比如做作业、做调查、写报告。那么,为了进行专业阅读,就需要有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的精神。三是要抓住节假日时间来学习。诚然,当我们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后,是需要让大脑休息一下,给身体放个假,但是,如果平时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节假日还想去放松的话,是无法圆满完成专业阅读任务的。

其次,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这个目标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来确定。覃熙认为:“提升文学素养是人才培养的中长期目标,但是从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是当务之急。受到网络信息浪潮的影响,有的学生容易迷失在过于丰富的课外信息之中,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初心,甚至在懵懂与蹉跎中度过珍贵的大学时光;有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或直接就业,却仍缺乏基本的专业阅读量和科研素养。”[3]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阅读目标。专业阅读的内容以配合课堂为原则,但是还要注意这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目标的知识性。这个目标的知识性,就是说制定目标要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来设定,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堂讲授与专业阅读相结合,使得专业阅读与课堂学习融合为一个知识整体。同时,知识目标的制定还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定。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学习基础有欠缺者,则要提高要求,既要将不足之处补上,还要能够跟上学习的进度。二是阅读目标的系列性。这就是说,专业阅读是一个系列活动,其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需要成体系、合理地建构知识树。因此,阅读要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根据每学年的培养计划以及整个本科专业的要求来设定阅读目标。三是注意知识的拓展性。这其实说的是上面提及的“泛专业”类阅读。专业阅读归根结底是辅助课堂学习的,但是又不能过于拘泥于课堂知识,还是要在广度、深度上有所拓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快速、无差别地融入社会。

第三,设立导师制,指导学生的专业阅读。导师制即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兼顾学生、导师双方的意愿,一个导师固定指导数名同学进行专业阅读。据笔者所知,目前多所高校都有导师制的做法。导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通盘考虑,分段实施。就是说,教师根据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培养计划和教学任务,对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需要阅读的任务进行全局性的考虑,分阶段实施,要做到每一学年要完成什么阅读任务,每一学期要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月要具体完成哪些的阅读,等等。时间周期的设定可以将学生的在校时间与寒暑假时间合并进行安排,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课后时间抓住,也才能尽可能多地完成阅读任务。比如,阅读经、史、子、集等古典读物,可以将这些阅读任务放到本科4年这一较长的时段来安排:大一读《史记》等前“四史”,大二读《诗经》等经学著作,大三读诸子著作,集部著作可以穿插于前3年的学习当中等。(2)指定共同的读物,组成阅读小组相互学习。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作品作为一个时期内的必读材料,要求小组内的学生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作品的阅读任务,然后选定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们表达阅读这一作品后的感受,能起到更好的效果。(3)组织读书会,学生轮流主讲不同的作品。这种形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阅读目标,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作品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次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讨论,形成类似于文学沙龙的活动。人人有任务、人人做老师,人人做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既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又高效率地完成了阅读任务[4]。(4)教师设定相关的专业阅读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后进行讨论。这种形式有的放矢,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的目的,同时又能真正督促学生阅读。(5)采用答疑的形式。可以建立一个读书信息群,针对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疑问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被关注感,也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会更浓,也才会更主动地去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在指导时,要注意量与度的问题。所谓量,就是要保证足够的读书量,量不足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增加学习负担。所谓度,指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要掌握学生阅读训练的深度与难度。

总之,大学生专业阅读是其大学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对整个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完善,也是对大学生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大学生只有意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去实践,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专业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