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汤长安,张丽家
(1.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2.山西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增长潜能,并已成为重塑竞争格局、重树发展优势、重组产业形态的新动能和新引擎。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数字经济大国,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超过19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8.8%;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增加值为15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增加值为17万亿元①。“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是江苏数字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充分利用江苏规模庞大、潜力巨大的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和制造业基础优势,激活江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蛰伏发展潜能,推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年报数据,以及《江苏统计年鉴》《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数字江苏建设发展报告》等文献资料,围绕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主题,以江苏13个设区市为样本,综合考虑产业影响力、产业规模、集群化特征、发展潜力等因素,重点调研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了解江苏数字化水平、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利用、数字经济政策效应,分析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测算江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探讨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对策。
自从Fritz Machlup在1962年提出数字经济概念以来,学术界开启了对数字经济研究的探索。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数字经济概念来源于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等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率,以实现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根本目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所具有的渗透性、创新性、规模性、高技术性等特征优势也成为了普遍共识[2-3]。王伟玲等人[4]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产业等载体生产和提供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规模性和革命性等特征[3]。数字经济的高融合性以及其与产业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生产效率的巨大促进作用在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5-6]。随着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及数字技术与工业、物流、金融和电子商务的深入结合,数字经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位越来越凸显[7]。
在数字经济水平测度方面,国外研究以“信息经济”为源头,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渗透,有关数字经济的测算主要围绕电子商务展开,认为数字经济测算应该从数字基础设施、电商商务流程和电商商务交易三个部分展开[8-9]。OECD在提出数字经济测算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将信息社会进一步划分为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下文简称ICT)供给、ICT需求、ICT基础设施、ICT产品等,对信息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并制定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国内有关数字经济测算的研究主要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腾讯研究院等智库类的研究机构主导。学术界也从不同方面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的学者从信息产业、电信业务、电子商务和企业数字化四个方面出发,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10];也有学者构建了包含数字基础、数字应用、数字创新、数字变革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数字经济评价体系[11],并对数字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通信技术产业是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通过测算通信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和技术含量,可以近似估算数字经济发展规模[12]。尽管目前对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还未达成一致,但这些研究对后期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概念、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而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鲜少。江苏作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发展领先的省份,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制造业数字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现状,找到影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关键因素,以期为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建议,也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了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呈现出数字新基建全面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数据流通服务创新加快、数字化治理走向深入等发展趋势。2020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指出:2019年江苏区域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为81.83,位列全国第四。在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排行榜上,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夯实。江苏提出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5G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强省等发展战略,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逐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互联网新生态,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区块链公共平台和支撑数字经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需要的创新型基础设施。截止2020年底,江苏5G基站数已达5.5万个,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地区、各类产业园5G网络全覆盖。
江苏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一定基础,但对照“构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发展总体不均衡。从区域发展看,在江苏13个设区市中,苏州、南京和无锡这三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数字经济指数超过0.7(《江苏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2018)》),省内数字企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超过60%的数据中心基架分布在南京、无锡和苏州,且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数据流动机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差异,导致“数字鸿沟”问题的出现。从产业领域看,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江苏传统优势产业。二是大数据企业有“高原”但缺“高峰”。江苏目前拥有6 700多家大数据企业,但缺少像华为、阿里那样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引领型”科技企业,数字技术企业与行业、产业融合性和渗透力不强,科技服务中介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不畅。三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耕不足。江苏虽在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与北京、广东两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在基础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深耕不足。在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江苏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前十,多数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端,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应用端,基础端和创新端的能力相对薄弱。四是数字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度不高,制造业生产线中应用数字技术投入成本过高,见效慢,导致硬件装备和产品发展缓慢。五是数字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目前,江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瓶颈较为突出,数字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当前发展较快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近年来,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夯实,提出了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5G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强省等发展战略,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的互联网新生态正在形成,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区块链公共平台,以及一大批支撑数字经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亟需的创新型基础设施。截止2020年底,江苏5G基站数已达5.5万个,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各类产业园5G网络全覆盖的既定目标;在全省规划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启动阿里江苏云计算中心、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中国移动华东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重点项目;打造了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已达40万架。
数字化已成为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作为新型的产业,一方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依托。江苏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照“构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发展规划欠系统、完备,尚未形成上下衔接、横向互通的规划网络体系;二是数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目前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主要布局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这种结构布局不仅有可能固化原有的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旧矛盾,而且可能加剧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三是数字经济投入到消费领域相对过多,在形成较大的市场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相对垄断,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数字技术的投入相对不足;四是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发展主体基本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小、空间分布散、资本积聚能力低、金融机构支持弱、社会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江苏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徐工汉云、苏州紫光云、朗坤苏畅云、无锡雪浪云等86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级、区域级供应链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日趋完善。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强链拓市”项目,发布了“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等建设指南,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全省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目前已创建16个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9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0多万家上云上平台企业、7 366家星级上云企业。通过加强省内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与江苏企业合作创新,初步形成了云供应、云生产、云销售协作创新的新模式。
江苏具备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底蕴和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在工业软件、云计算与集成应用服务上具备较强实力,在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造企业总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内网改造和数字化运行仅体现在企业管理层面,生产层面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各产业中,尚缺少整体实力强、全领域覆盖的超大型龙头企业和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二是在全国和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较少,高端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和工业软件绝大多数仍处于单项应用环节,平台数据分析能力、知识积累和供给能力不高,导致工业互联网综合集成能力有限,供给能力不足,平台辐射和带动力不强;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发展思维影响制造业企业,部分互联网企业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各地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在对信息互联互通、接入技术标准等方面难以统一,导致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高;四是跨界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亟需的既精通工业技术又熟练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工控软件人才、工业应用开发人员等也存在严重缺口。
综上所述,近年来,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动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数字化制造技术已经取得大量应用;二是“5G+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落地,例如,江苏电信聚焦工业行业五大应用场景,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制造企业提供整合式端到端的工业互联解决方案;三是数字化赋能加快向生产服务领域延伸,通过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传统产业和设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江苏省的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好,并且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基础优势明显,制造业数字化潜力大
近年来,江苏呈现出数字新基建全面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数据流通服务创新加快、数字化治理走向深入等新发展趋势,数字经济规模、区域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建设、大数据产业和软件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均位于全国前列。但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发展总体不平衡、大数据企业有“高原”缺“高峰”、数字经济基础创新能力不高、数字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度偏低、数字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导致数字经济产业化程度、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度、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偏低,因此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产业集聚程度高,转型基础扎实
江苏先进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逐步上升,核心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物联网和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高,苏南、苏中先进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省13个设区市的优势产业呈现错位发展格局,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表现出成片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苏中、苏北主要基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总体而言,江苏数字经济平台和龙头企业发力,大数据产业发展体系正在形成,制造业集群化、先进化、精益化发展趋势明显,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些都为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
3.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关键环节
依托数据驱动、创新驱动、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分别引导制造业与互联网、研发端、服务业和新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构建数据驱动力、创新驱动力、需求驱动力与供给驱动力为内生动力的“五力”驱动、“四链”贯通的动力机制,是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的关键。
4.激活蛰伏的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潜能是重要途径
目前,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本上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平台型龙头企业匮乏、工业互联网发展滞后等仍然是制约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强化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激发科教资源发展势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和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展依然较慢,阻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要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数据安全无法保障、数据基础标准不规范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融合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江苏省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省份,其数字化转型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制约。
1.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数字经济虽然在总量和增速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不均衡。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融合的整体发展趋势。同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也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特征,其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最快,要明显快于资本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消费生产领域不均衡。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而且数字消费增长迅速,但是在生产领域,比如在制造业等领域投资较少,数字化与生产领域融合程度也较低;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生产领域仍存在技术、资本投入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追赶。
2.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平台、基础标准、技术人才等方面,江苏也一直致力于加速建设以上基础设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数字经济的优势在于应用,近年来,凭借庞大的网络用户基数和市场规模,应用层互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基础性科学技术方面依然滞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信息通讯产业的芯片、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受制于人,关键技术的缺失为数字经济发展埋下较大安全隐患。第二,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超算中心、大科学装置等数字化平台较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不够。因此,要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的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中心,为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第三,数字基础标准不健全。面向全球的数字经济规范发展、开放对接的基本准则以及相关行业准则尚未健全,也是影响数字经济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第四,数字化技术人才缺乏。现阶段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规模庞大,但是高端人才尤其是跨界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87.5%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领域,其他领域比如大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等深度分析人才规模较小。因此,为了实现数字经济的长足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位于第一梯队的江苏省更要紧跟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前沿,瞄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度不高
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支撑和引领效应,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实现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要实现向中高端迈进,要坚定地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以制造业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按步骤、有计划地对实体经济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形成产业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全面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但从现实发展来看,数字技术依旧没有突破自身行业范畴,其渗透性尚未完全发挥,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两张皮”问题。虽然数字技术在自身领域的应用潜力有限,但与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相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归根到底是要在生产力提升中体现,在提升实体经济生产效率的同时,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但是目前,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行者的江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还停留在具有典型、示范、部分的制造环节或部分领域。因此,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步伐,一方面要扩大数字技术在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基础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筑规范、健康发展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确定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择优遴选实施主体,重点聚焦产业链、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具备比较优势的环节,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围绕13个重点制造业集群,针对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智能电网产业、高端纺织等产业重点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化技术体系,打造有“芯”有“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破除在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稳定性和成熟度等落后于国外主流产品的关键“痛点”。针对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融合困难的“堵点”,强化标准制定与应用,探索建立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开放、交易技术标准体系,打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最后一米”,激活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潜能与强大势能。
一是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围绕我省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化工等重点行业,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制造业和物联网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平台为抓手,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三是以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培育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为抓手,着力实施“互联网+企业”行动,支持中小制造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提升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四是以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园区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激发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基础优势和发展潜能,推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五是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为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引导平台企业加大资源和能力开放共享,降低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激励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水平,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
江苏有普通高校167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5所,有750多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80余万人,两院院士达800余人,高教资源富集,科技成果丰硕,创新人才荟萃,创新平台雄厚,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充分释放其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和人才潜能,并将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和人才潜能切实转化为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新优势,为数字化发展提供充足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一是要夯实数字经济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培育数字经济人力资本,提高数字化高技能型人才虹吸能力,提升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二是构建高效的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制定数字经济人才专项计划,出台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新兴学科布局,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建设,鼓励省内高校积极申报并增设与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业集聚区的创新优势,构建领军型、科研型、复合型、实用型等多层次的工业大数据人才结构。四是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智库、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智库,借助“外脑”“智库”,汇聚形成一批既具有政策研究能力、决策咨询能力,又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端咨询人才队伍。五是鼓励支持江苏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高校研究院、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在江苏设区市落实落地,打造一批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六是依托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制造业基础优势,推进其与市场规模优势、创新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紧密结合,纵深推进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生产智能化和产业高端化,建设江苏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积攒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
一是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激发产业供给潜力。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红利”成为继“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之后的新动能。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还是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将对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需求,要利用互联网即时性、移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渗透融入制造企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生产结构升级,释放产业供给潜力。二是要以要素积累、要素流动和要素升级为抓手,加快数据要素市场有序开放和高效流动,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渗透和倍增作用,以“新要素”融合传统各项要素,以“新引擎”激活新的发展势能。三是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抓手,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打通阻碍要素流动和渗透融合的堵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四是着眼于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以数字化创新和技术革新支撑企业变革,推动企业汲取数字技术知识,为企业数字化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一是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需求,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区域内和跨区域大数据应用协同,催生一批国内一流、领跑行业的硬核成果,积极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二是立足各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高端纺织、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释放数据资源新动能,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制造业发展新能级。三是采取系列政策举措,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与江苏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合作成立研发机构,促进世界一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四是发挥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高端平台作用,鼓励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举办专业化博览会、数字经济发展峰会和高端论坛等,虹吸全球高端要素和数字经济高精尖人才,汇聚数字经济领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提升江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的软实力。
注释:
①数据出自中国社科院《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