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时间:2024-06-19

朱金茜,陈晓雪

(1.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810016;2.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高质量发展旨在提升经济活力,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人类福祉与长远未来。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需求,基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内涵,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耦合是指两个及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达到协同的现象[1]。耦合协调方法是衡量多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较好方法,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经济领域,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2-3]、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4-5]、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6]等。

关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内涵界定。金碚[7]从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基进行探讨;王玲玲、张艳国[8]指出绿色发展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秦书生、杨硕[9]对***总书记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梳理。二是发展评价研究。李梦欣、任保平[10]利用AHP与BP神经网络模拟优化方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测度;李子联、王爱民[11]对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处于全国前列,但应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卢丽文、宋德勇[12]利用DEA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效率,指出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过度排放导致整体水平不够高;杨志江、文超祥[13]运用SBM-DEA模型测度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结果显示水平不高,呈先降后升趋势,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在不断增大。三是发展路径探索。安淑新[14]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路径包括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保护、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等;张军扩、侯永志等人[15]认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和相配套的机制;胡鞍钢、周绍杰[16]指出中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从完善绿色发展规划、强化绿色投入、重现绿色政绩考核入手。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视角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关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也较少。基于此,本文构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耦合机理,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内涵及耦合机理

(一)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其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义:一是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增加企业竞争力;二是立足区域实际,兼顾差异,强调协调发展;三是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四是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开放程度,扩大市场;五是促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大众,增进人民幸福感。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科技理性以席卷之势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17]。绿色发展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倡导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益并存的发展。绿色发展立足于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产品与生态产品的统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对绿色发展进行考量:一是环境增长力。反映当前增长程度和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有效预测。二是环境承载力。只有在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才能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环境管理力。包括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两部分,政府政策是重要支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绿色发展进程。

(二)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

一是高质量发展引领绿色发展。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发和生产绿色产品,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从而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绿色发展;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减小区域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善欠发达地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状况,助力绿色发展;绿色理念的深化,能够推进环境污染的治理进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能加快环境制度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将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生产链,强化绿色发展;开放程度的提升,能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使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向国际标准迈进,还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旨在让公众享受社会发展红利,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公园以及公共交通等的建设,能够将人们聚集起来,减少碳排放,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绿色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环境本身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能够冲破资源约束瓶颈,绿色产品更具竞争力,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从而驱动高质量发展;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依托于自然环境,但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规制,能够倒逼高质量发展;加大环境管理力度,推进生态治理进程,逐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还能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助推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绿色发展水平较低时,会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只有当绿色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即达到某一门槛值,才能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长三角三省一市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平均值作为门槛值,并在此基础上,测算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三、评价体系及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数据科学性、层次性、可得性等指标选取原则,结合上文所阐述的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内涵及耦合机理,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体系对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环境增长力、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三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体系对长三角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9—2019》《浙江统计年鉴2009—2019》《上海统计年鉴2009—2019》《安徽统计年鉴2009—201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2019》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对于个别缺失数据,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2.数据处理

(2)计算第j指标在第i年份的贡献度:

(4)权重:wj=

(三)模型构建

1.综合评价指数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耦合度评价模型

参照韩增林、赵玉青等人[18]的研究,对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进行推导,构建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模型:

3.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由于耦合度不能反映两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故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C表示耦合度;D代表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为D∈[0,1];T为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β为待定系数,表示对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考虑到在该耦合系统中,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是同等重要的,故将∝和β均赋值为0.5。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个等级[19](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评估标准

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格局

(一)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总体特征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利用长三角三省一市2008—2018年的数据,计算得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见表3)。

由表3可知,2008—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

表3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结果单位:%

从时间维度来看,11年间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皆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安徽省绿色发展指数,为521.65%,涨幅最低是上海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1.71%。这表明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引领下,安徽省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江苏、浙江、上海三个地区也在稳步发展。

从空间维度来看,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上海、江苏两地的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够很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浙江一直注重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安徽则得益于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生态压力较小,绿色发展水平较高。

(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特征

计算出四个地区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平均值48.89%,将其作为门槛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表4)。

表4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就耦合度C而言,从表4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C均处于0.4~0.6这一区间内,表明两系统开始耦合,但耦合程度还不够高,仍需进一步提升。

就耦合协调度D而言,从图1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时序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耦合协调情况得到逐渐提升,但目前的耦合协调程度仍不够高,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图1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

此外,根据实证结果和耦合协调度的分类标准,可将长三角四个地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江苏、上海,处于勉强协调阶段。江苏、上海两地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发达,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加快、人口激增,也会带来生态污染、挤压绿色空间等问题。绿色发展的不足,会影响甚至制约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导致两者耦合协调度不高,不能很好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类是浙江、安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浙江、安徽两地由于自然资源优势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也较高。在四个地区中,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最大值是安徽省的91.17%,耦合协调度D的最大值也是安徽省的0.659 4,这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但四个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都还不够理想,有待通过相应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

五、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提升路径

(一)优化生态环境,筑牢耦合基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其耦合协调发展的基石。因此,各地政府应下定决心、不惜代价解决之前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全面整治城乡环境,推进“治气、治水、治土”工程,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一要加大环境污染追责力度,关停部分高污染的不合格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不敢随意破坏自然环境;二要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环保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让环保组织进社区宣传,培育公众绿色生活理念;三要提高环保准入标准,通过提高废弃物排放标准,使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释放环境压力,逐步淘汰过剩产能,形成产业升级倒逼机制。

(二)推动科技创新,注入耦合动力

创新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又是绿色发展中环境增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成果的持续转化,能够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此,一方面在钱变成技术的过程中,要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就国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来说,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投入,谋划与区域尤其是长三角产业相对接的战略性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高校为主,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及科创中心的建设,让前沿科技引领基础研究,从而实现从0带1的原始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在知识变成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机制,推行独角兽企业计划,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此改进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三)借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耦合进程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机遇,更是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机遇。因此,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程。一是要落实重点功能区“1+3”战略,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将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制造业龙头,将沿海经济带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江淮生态经济区打造成生态绿色示范区;二是要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把握新基建机遇,优势互补,同时要整合区域间资源,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畅通,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三是要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优化外资结构与质量。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夯实制度基础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其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为此,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切实保障知识主体利益,才能形成创新预期,激发创新热情。同时要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逐渐消除创新第一、第二过程之间的壁垒,同时积极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如企业孵化器,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推进生态环境制度建设。要加快推进环境财政体系建设,通过转移支付将资金转向重点领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制定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增加对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的使用税,健全生态补偿的投融资体制,由政府牵头,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三要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官员晋升考核制度中的比重,让政绩考核机制不再以GDP为中心,提高地方官员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环境污染追责制度,促使地方官员履行环保职能。四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市场优先、企业优先,提高自主性,通过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政府要放得坚定彻底,管得科学有效,服务贯穿其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