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闻标题隐喻模式与人际功能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

时间:2024-06-19

韦晓曙,周子伦

(1.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2.广西财经学院 商务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2018年,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之后,中外媒体都纷纷对此报道并做出评论。《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宣传的重要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代表中国政府的国际立场,其概念隐喻手法和文采风格的使用也反映着国家的形象。

一、理论框架

认知隐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他们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并贯穿于人们的语言、思想、行动和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1]5,是一种跨概念域的映射(mapping),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然而这种映射是不对称的,也不是任意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和文化因素[2]。另一方面,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的概念,意指“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3]115,也就是发话人(addressor)与受话人(addressee)通过话语互动表明各自的态度、立场,从而实现某种社会性的功能。

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基础,“隐喻也是经济活动中理解抽象经济概念的基本思维方式”[4]129。因此,媒体在报道经济事件中,隐喻也成为了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5],新闻通过隐喻来搭建认知框架、描述现实世界、影响并干预受众的认知模式,从而使受众达到预设的认知目的。《人民日报》对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做了大量的报道及评论,读者通过新闻话语中的隐喻映射机制,可以清晰地认识中国政府的立场态度。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由《人民日报》发表的有关中美贸易摩擦共216篇新闻的标题作为语料,参照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6]的识别步骤,通过描写、归纳和统计的方法对这些标题中的概念隐喻表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探讨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的人际功能,为新闻写作和深入认知中美经贸摩擦提供借鉴。

二、《人民日报》标题隐喻模式

语料分析发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共出现了198个概念隐喻表达,其每千字出现频率为37.2%,如图1所示。按深层概念隐喻分类,可挖掘出十四类双方共有的隐喻模式,分别是:拟人、旅程、战争、游戏、建筑、流体、自然、艺术、消费、工具、科学、机器、动物、植物。其中,拟人、旅程和战争这三类概念隐喻所占比例最大,共占概念隐喻表达总数的72%。这些概念隐喻一方面使得新闻标题更加简练生动,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有效传达信息并还原客观真相,另一方面又准确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于中美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态度和立场。

图1 《人民日报》标题中的隐喻模式

三、标题隐喻功能分析

本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隐喻模式为拟人隐喻、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它们从不同角度结合大众所熟悉的语义场更具体生动地阐释了中美经贸摩擦这一事件,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抽象领域的概念认知,实现了新闻的趣味性,还起到了规劝引导、警示后果等人际功能,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该事件的本质与是非曲直。

(一)拟人隐喻:认知概念的功能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中最明显的本体隐喻就是拟人隐喻[1]33,因为在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形成源于人们身体动态的经历和体验。正如古希腊神庙篆刻的“认识你自己吧”以及老子所言“自知者明”一样,人类认知客观世界首先从认知自身开始,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征来认知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所以新闻标题基于人类“贴近性”的认知思维模式大量运用拟人隐喻手法,“辞达而已矣”。

经统计,拟人隐喻是本语料中最频繁出现的隐喻模式,占32%。通过拟人隐喻,目标域即具有了人的生理特征、行动思维及社会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1]33,抽象概念经由拟人隐喻变得具象化、生动化,从而认知活动得以更加深刻。《人民日报》涉及到的拟人隐喻词的词性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最常见的隐喻是“国家是人”“经济是人”等。其中,源域是人,目标域是国家或经济。如表1中,由于“国家是人”,所以国家才具有了人的心理活动,如“怕”,而国与国之间可以成为伙伴或朋友;如“伙伴”,也可以成为对手展开竞争甚至战争;如“战”,即把贸易争端看作一场战争。此外,“经济是人”的隐喻也很常见,可用描述人的动作“处境”等词来映射经济形势的好坏。例如,“埋单”意为结账,这处是将美国经济看作消费者且将为这次贸易战付出代价。“美国将把世界经济拖入危险境地”这个标题包含了“国家是人”和“经济是人”的双重拟人隐喻,且介词“入”的表述又激活了容器隐喻的概念,指出美国是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困境的罪魁祸首,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严峻挑战,美国作为该施动者毫无疑问是这一后果的直接负责人,该拟人隐喻使得新闻叙事更为生动客观。

美国动辄高喊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给经济全球化趋势造成重大威胁”[7]。对此,《人民日报》在报道中严正指出了美国政府的病态,如表1的标题中使用了“执念”“心魔”“无理莽撞”“荒唐之举”“盲动症”“焦虑”等疾病类话语映射美国,指出美国是患有某些心理疾病的人,挑起此次贸易战的决策本身就是病态和错误的,其结果必然是“引火烧身”损人不利己。这些新闻标题的人际功能是规劝美国政府摒弃执念、端正态度、回归理性,走健康、平等、互利的贸易路线。

表1 拟人隐喻分析的标题

(二)旅程隐喻:规劝引导的功能

概念隐喻中的方位运动隐喻表现为旅程隐喻,事态的方位移动轨迹就是事态发展的轨迹,也就是说,“概念的始源域映射目标域时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好似一段路程有其起点和终点”[8]。本语料中旅程隐喻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占17%,主要表现为“国家发展是旅程”和“外交发展是旅程”这两个隐喻。其中,源域是旅程,目标域是国家发展或外交发展。在此隐喻模式下,如表2所示,国家发展的步骤和目标相当于旅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目标,如“三步走”;国家发展陷入困境,相当于在旅途中遇到坎坷或危险,如“悬崖勒马”;国家克服困难、向前发展相当于在旅途中排除障碍,找到正确的“出路”。同样,外交关系的起点和发展方向可以看成是旅途的起点和行进方向,如“开启”和“新征程”;错误的外交政策相当于在旅途中选错了路、走错了方向,如“错误道路”“迷途知返”和“一意孤行”。

表2 旅程隐喻分析的标题

本语料中,《人民日报》除了使用“悬崖勒马”“错误道路”“迷途知返”等词警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已踏上歧途,规劝美方及时纠正错误外,还更多地使用了道路类和前进类等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如表2中的“新征程”“最佳路径”“主航道”“行正道”“前进步伐”等,这些道路和前进类表达占总旅程隐喻的69.7%。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中一方面指出美方选择的贸易路线是偏离的、错误的,另一方面阐明中方行进的道路是主流的、正确的,并且中方更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旅程隐喻,《人民日报》将贸易战相关元素有机地映射到目标域,契合人们的认知思维,凸显方位概念的意象图式,如“主航道”“行正道”“前进步伐”等这些彰显正面意义的话语,是一种积极的人际评价,有利于新闻受众得到鼓舞并传播正能量,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

(三)战争隐喻:警示后果的功能

对所搜集到的新闻标题进行统计,战争隐喻出现的频率达到23%,乃是本语料中最明显的结构隐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贸易战”(22条),占标题总数的10.2%,其次是“贸易摩擦或经贸摩擦”(19条),占8.8%。事实上,仅仅“贸易战”这一表述就突显了战争概念,本语料中还出现了许多同属战争语义场的其它词汇,如表3中的“赢家”“捍卫”“乱舞大棒”“侵略”“战略”“挑战”等,它们共同构建了“贸易冲突就是一场战争”的隐喻概念,营造出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警示贸易战的后果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在此隐喻模式中,战争是源域,贸易冲突是目标域,由于贸易冲突是一场战争,所以就有进攻和防御、需运用战略应对挑战和侵略,结果或输或赢或讲和。语料分析表明,《人民日报》使用了较多的防御性话语,如表3中的“捍卫”“反击”“回击”“奉陪到底”等,这些表述占总战争隐喻的24.4%,可见中国在此次经贸摩擦中一直是处于理性应对方,面对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表3 战争隐喻分析的标题

新闻标题战争隐喻的策略,旨在实现以下的人际功能,既警示贸易战的可能后果,又表明中国政府不畏惧任何外来压力,勇于应战并必定能够夺取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同时针对国内舆情,既能正确处理广大国内读者与舆论的关系,反映社会舆论,又可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新闻的社会功能,避免偏激事件的发生。同时,通过战争隐喻,树立中国不畏强权的国家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问题形成正确看法。

四、结语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表述除了传统的修辞功能以外,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对《人民日报》报道中美经贸摩擦时运用的隐喻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详细论述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拟人隐喻、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这三种模式,其实这些隐喻概念经常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同时使用了两三种概念隐喻,即混合隐喻现象。通过不同概念域和心理空间的选择性映射,隐喻将抽象复杂的政治、经济等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新闻受众认知中美贸易战的事态和发展,以此达到媒体和读者双方高度统一的信息理解与传递,同时实现规劝引导、警示后果等人际功能。

综合来看,《人民日报》在报道本次中美经贸摩擦事件时构建了这样的意象图式:面对美国病态的无端挑衅和侵犯,中国在理智地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仍然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媒体运用这些隐喻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指出了美国政府的荒唐言行和已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和态度,即美国以加征关税等手段相威胁,挑起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摩擦实非明智之举,且此次由美国政府单方面挑起的对华经贸摩擦已经损害了两国和全球利益,中国政府希望美国能摈弃现有的荒唐执念,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理性对待两国在经贸合作中的分歧,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然而,若美国一意孤行,中国亦不会畏惧任何压力,也做好了准备迎接任何挑战。正如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所写,“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