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曾秀霞 许剑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当前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基地,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具备教学创新意识,能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其应用于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由此明确高校武术教学创新可以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提升高校武术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三全育人”;武术课程;教学创新
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我国人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体育课程无疑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武术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传授大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培养他们的行为品德、身心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三全育人”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多次强调“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三全育人”理念符合当前我国对武术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高校要在“三全育人”格局下积极开展武术教学工作的创新探索。
1.“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分析
“三全育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可以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等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三全育人”理念中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1.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指各教育单位所涉及的所有主体都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每个主体发挥各自作用,多方力量合作来形成有效“合力”来提升育人效果。在高校的武术教学工作中,学校是育人单位,因此学校内的所有教职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包括高校领导、体育教师、武术教练、辅导员以及职能部门人员等,都要承担起学生的武术教育以及相关的思政教育等工作,不同主体之间要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各项共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各方力量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营造出高校武术教学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共同提升学生武术运动技能以及身心素质培养的效果。
1.2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指将育人工作贯穿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来开展教育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终身性。对于高校武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全过程教育是指从学生进入高校到他们毕业工作的过程中,武术育人工作要贯穿始终,时时刻刻都要重视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渗透。全过程育人强调武术教学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因此高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根据他们的思想品德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制定武术教学的计划方案,使武术教学覆盖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武术教学不是一项短时的任务,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课堂之上,它应当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通过全过程育人建立起武术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交流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
1.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从各个角度开展育人工作,保证育人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在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在科学全面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各个渠道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方法,将武术教学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证武术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武术表演、竞技交流、影视欣赏等多种方法向学生传授武术技巧、武术文化、武术道德、武术价值观等内容,让学生全方位接受武术课程客场教育,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未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和理念
目前来看,高校各教育主体在武术课程的教学与育人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首先,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主体,与学生交流沟通最为频繁,也处于武术教学与育人的最前沿,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行為产生最直接影响,但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综合育人素质不是很强,取法课程思政、文化育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所以武术课程的育人效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武术课程的教学单单依靠武术教师还远远不够,高校辅导员、后勤管理人员等也需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和职能,但是由于他们负责的工作繁多,很难有效参与到武术教学的全员育人工作中来,很多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武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2.2缺乏全程育人的统筹安排
在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不连贯以及课内外脱节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没有做到不同年级同等对待,例如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三学生主要是通过选修课学习,而大四毕业季学生面对就业以及升学压力,基本不会涉及武术课程的学习。但是从高校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需求来看,大四学年也是很有必要开设的。总体来看,大一、大二学年学生参与武术课程的学习频率是最高的时段,但是与之相关的课外交流与自主学习活动却是相对较少的,课程衔接环节相对薄弱,学生无法接受到持续高质量的武术教学以及武术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校某些时段武术教学工作缺失,例如大四学年、寒暑假、学生实习期间等,学生参与武术运动与学习交流很容易中断或缺失,以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会在中断期间发生动摇,虽然有的高校也组织成立武术运动俱乐部等组织,安排了一定的武术交流活动,但完成效果通常不佳,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连续性无法保证,全程育人也就无法实现。
2.3未能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格局
在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全方位育人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武术教学没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开展武术教学通常都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只是通过课堂、讲座等渠道向学生传授,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建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加上武术文化与道德教学方面的相对欠缺,无法全面锻炼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另一方面,高校的武术教学工作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学校和教师侧重于对学生武术运动技巧的考核,而对于武术背后蕴藏的爱国精神、传统文化、民族自信、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考查相对忽视。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武术课程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够灵活和具体,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网络中武术教学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没有被充分利用,网络方位的育人功能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武术课程的育人工作必须给予更高的重视,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武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各个方面优化和改进武术课程教学体系,促使高校武术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1充分调动武术全员育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武术课程要实现综合育人目标,需要武术教师、辅导员、职能部门等全体人员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武术教育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武术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各武术育人主体相关作用的发挥。首先,高校管理者要重视武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从全局出发把握和布置武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领导协调功能,制定奖励机制督促各育人主体发挥各自作用,重视在日常的武术教育宣传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等。其次,提升辅导员、学生会、武术社团等组织在武术教育工作中的参与程度,高校要加强相关参与主体的主动意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武术教育工作的培训与交流工作,提升各教育主体对武术教育工作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较为专业的武术教育的理论和实操方法,便于他们更好的开展学生的武术教育工作。再次,要重点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武术育人能力,这是因为武术教师在“全员育人”的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也深处武术育人工作的最前沿,无论是武术套路和技术动作的传授,还是武术文化和爱国精神的讲解,都需要武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育人素质,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心理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如武术教师要制定更加全面的武術教育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考试,日常表现、行为品德、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测评武术教学的质量,并且要多加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全员育人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2搭建武术课程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全过程育人强调高校武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工作都需要不间断的发挥武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武术运动和交流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武术教育的效果。全程育人作为“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武术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要从学生需求和发展出发,开展持续连贯的武术教育工作。对此,高校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制定针对性武术教育计划,大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思想心理变化等各不相同,因此要进行连贯性、针对性的武术教育,增强每个阶段武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思想心理问题大多来自新环境的适应、新人际关系的建立、身心健康素质的保持和发展等,所以这一阶段的武术教育工作应着重放在帮助他们融入学校,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纠正心理落差,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武术运动交流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对于大二大三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比较稳定,正是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武术教育工作应进入常态化,定期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构建适宜的武德培育内容,以围绕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等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创新武术教育和交流活动的育人形式,进而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等精神品质;对于大四学生来说,面临毕业设计、实习、就业问题,压力较大,这一阶段的武术教育工作重点应放在磨炼心性、塑造正气、职业道德养成、心理压力调节等方面,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此外,高校搭建武术课程全程育人良好格局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强武术运动课程教学与交流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创新性,这样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有助于学生养成参与武术健身与锻炼的终身意识,并自觉参与到武术运动的宣传与交流等工作中来,保证全过程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3.3构建武术课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在开展武术教育工作时要积极拓展各种教学途径和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武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发展,需要从内容、形式、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武术教育体系。首先,推进武术教育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在武德教育方面要增加授课比重,突出武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将武术理论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进而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身心素质施加全方位的影响,这是因为传统武术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体现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本身是传统武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也是在全方位育人体系中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其次,建立完善的武术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测评武术教育状况,找准武术全方位育人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提升武术教学与育人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实现武术育人环境和氛围的不断改善。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武术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机制,这对武术课程的全方位育人也会大有裨益,这是因为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如武术套路动作分解、武术表演视频、武术宣传素材等都可以作为武术教育的有效素材,形成对传统教育内容资源的有效补充,也能够有效增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高校关于武术教育的线上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小程序等都可以作为学习方式的补充,让学生通过更加趣味多样的方式进行武术学习和交流,提升武术教育工作的效率。
4.结语
总之,“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武术课程教学创新,需要武术教师加强“三全育人”理念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加强同其他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环境,搭建武术课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和体系,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全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秀丽,马秀春.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公益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46-47.
[2]戚海亮.新时代校园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3):118-120.
[3]陈保学,卢春天,金玉柱,董刚.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基于身体认知的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04):58-64.
[4]李文博,武冬.论绎武术修炼与身体认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03) :118-128.
[5]李晓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实现“协同育人”的现状研究[J]. 体育视野,2021(21):17-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