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孙金晖
摘要:为了提升高职校体育教学质量,采用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职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研究,阐述了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和培养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设计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社团或协会,实现体育课堂有效延伸,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和利用互联网手段,创建课内化一体化教学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2019年度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9122)。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形成课内化一体系的体育课程结构。自此之后,围绕着课内化一体化主题内容,国家相继颁布了多个政策和文件,最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最大化体育教学效果。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斷深入,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课内教学的优势,利用课外教学内容、时间和形式的多样性,弥补课内体育教学的不足。本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研究,阐述了体育课内化一体系内涵,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教学元素方面设计教学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参考。
1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落实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理念,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应运而生。顾名思义,体育课内化一体教学模式是将校内体育课和校外体育课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有目的将校外体育课程纳入校内体育课程,从而形成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体育课程结构。校内体育课程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校外体育课程为公共体育选修课,其是对校内体育课程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1]。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是将校内体育课程向校外体育课程延伸,以校内体育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理论基础,以校外体育课程为实践,加强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最大化学校体育课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作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2]。同时,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于体育课程组织时间和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和兴趣爱好能够进行充分的选择,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意义
2.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反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校内体育活动和校内体育活动充分结合,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举办多种类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专题讲座论坛,形成定期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节,营造体育健身锻炼氛围,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3]。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发性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和正确的健身锻炼方法,使学生自觉践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2培养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
高职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校内体育课程教学为基础,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校外体育课程是校内体育课程的补充,其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需求;二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高职体育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是以学生职业特点为导向,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服务[4]。例如,在校内体育课程内容中增加健身操和太极拳等运动项目,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打一套健身动作,缓解疲劳,减少疾病,提升工作效率。在校外体育课程内容中设置定向运动和迷你马拉松等运动项目,告诫学生不应畏惧困难,激发学生努力拼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
3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样化教学目标设计应基于国家对青少年促进健康的大方向政策,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实现学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由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几化本体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学生职业特点,以技能专业为基本导向,既重视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向学生传授与职业特点相关的体育项目,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基本技能,通过日常体育教学元素的安排,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5]。
3.2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优化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合理衔接,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身心满足感,从而愿意和乐于参与体育课。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走上专业的工作岗位,为了提升学生工作效率,缓解长时间的工作疲劳,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必须以学生职业特点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职业相关知识,遵循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体育。教学过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始部分,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中间部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内容和健身技巧;最后部分,详细说明体育运动对学生职业的影响。每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应呈现递进衔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发掘体育知识和技能对自身的重要性。
3.3教学方法设计
体育教师是教学方法执行者和使用者,其自身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学方法应用。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和领悟更多的体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方法设计应基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体育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6]。通过多种现代互联网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通过视频内容演示,使学生更好地对体育技术动作要领有着充分地认识,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技术动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最大化体育教学效果。
3.4教学评价设计
更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评价设计应基于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增加校外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体育的效果。教学评价设计应由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四部分组成,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体育情感和价值观。教学考核设计应采用动态评价方式,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融入其中,在关注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情况下,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获得的满足感,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应纳入评价体系[7]。
3.5教学内容设计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根据体?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学生职业特点为导向,以体育教学内容为载体,针对性地制定与学生职业特点相关体育课程,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习到科学正确的体育健身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身体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8]。例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职业特点,设计几套太极拳或健身操动作,为学生职业属性为,这些体育课程具有时间短、涵盖身体部分多和动作简易的特点,在就业岗位中,学生利用短暂时的休息时间做几套健身动作,有利于增进身体素质,缓解工作疲劳,提升工作效率。
4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4.1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社团或协会,实现体育课堂有效延伸
为了优化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校内与校外体育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高职院校应基于校内的体育资源优势,加大发展各种体育项目的协会或社团力度,这些体育项目协会和社团充当着校外体育教学活动的角色,有利于弥补校内体育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实现体育课堂高效延伸,最大化体育教学效果。传统体育项目社团和户外拓展训练是高职院校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体育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搭建体育活动交流平台,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9]。另外,在体育协会和社团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必须首要考虑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安全性,充分发挥专业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校外体育活动,实现体育协会和社团对校外体育活动的衔接作用。
4.2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
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重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课外的体育教学纳入整体的体育教学体系,充分延伸了教学时间,打破了教学空间,重塑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时间,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课内教学是教师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有利于更加合理地选择参与体育协会或社团。课外实践活动是基于课内教学基础上,打破时间、教学内容、班级和人数的限度,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使课内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因此,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必须有机联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的,培养高质量人才,两者缺一不可,课内教学带动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实现兴趣和参与、基础与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4.3利用互联网手段,创建课内化一体化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课内化一体化教学平台创建,必须结合学生职业特点,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宗旨,构建高质高铲的课内化一体化网格平台。基于现代互联网手段,优化体育课内化教学课程,丰富平台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完善体育网络选修课资源建设,强化资源库共享和应用功能[10]。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加强线下和线上教学,发挥线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线上体育教学模式资源多、实时互动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发挥教学协作效应,最大化发挥云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优势。比如,体育电子课件、教学音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图片、教学题库和电子教材等等,发挥线上资源内容的作用,与线下体育教学内容互补。
5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培养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基于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职业特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地设计,以更好发挥教学模式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内化一体化教学模式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体育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社团或协会,实现体育课堂有效延伸,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利用互联网手段,创建课内化一体化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谢永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00-101.
[2]何宗红.安徽省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61-162.
[3]刘木圈.新形势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路探索——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10):119-121.
[4]王永志.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學模式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6):207-109.
[5]任欣.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18(3):74-76.
[6]马莹心,叶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4-36.
[7]回军,杨斌,周梓珂.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39(6):127-130.
[8]包卫平.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管理的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0(4):78-80.
[9]李先勇.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应用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179-180.
[10]李征.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6):132-1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