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林
摘要: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有效整合能够减少人员运动损伤,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抵抗力。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整合需要循序渐进,从力量速度等方面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体能的有效强化和技能提升,同时也应当重视顶层设计,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为学生体能强化和运动技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具体策略实现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整合调控。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体能训练;调控策略
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专项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有效调整,强化学生的器官活力,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和综合素养得以强化。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技能训练问题,通过具体可行的策略增加学生运动量,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质量。
一、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能训练整合调控的关键着力点
(一)耐力训练
高校体育运动较为激烈,而且竞争性较强,多数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具备超强的耐力和毅力,比如篮球运动等。球类比赛不仅没有时长限制,对参赛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如果参赛学生体能不足或者毅力不够,极有可能出现抽筋或者脱水现象。以足球运动为例,超强的耐力能够保证学生比赛时的良好表现。特别是在比赛结束之时,耐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自身耐力决定比赛胜负。因此耐力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中之重。
(二)柔韧度训练
柔韧度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修内容,比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等,特别是舞蹈和健美操对学生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柔韧度主要是指学生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特别是腰部,手腕关节处的柔韧度。如果学生这些部位过于僵硬,那么学生的整体柔韧性便会降低。只有对学生的柔韧性进行训练,才能有效预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身体损伤。比如在进行舞蹈训练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柔韧训练的强化。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动作对学生的柔韧性进行锻炼,通过长期且持久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关节柔韧性。
(三)力量训练
力量是体能训练的根本。在进行体能训练之前,教师需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训练,有效预防学生出现肌肉损伤现象。同时,教师应当重视体育训练的循序渐进,有效预防训练过度而导致学生出现肌肉损伤以及其他问题。力量训练的关键在于增加学生肌肉横截面积和力量,使学生的承受力得到强化。日常训练最为常见的便是力量训练,训练的人数也比较多。通过仰卧起坐能够锻炼学生的核心肌群力量,长跑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和肌群力量得到改善。由此可见,力量训练是进行其他项目训练的基础。
(四)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是其他项目训练的灵魂。田径以及球類运动对学生的速度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速度锻炼是重中之重。速度和力量的锻炼能够在专项技能训练中完成,比如在具体的足球训练中,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运动速度。与追求速度的田径运动进行对比,田径项目要求学生加快速度,而球类运动则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跑步的同时应当重视防守和进攻,还要关注同对伙伴的动作和对手的进攻动作,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动作。因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运球,转身跑等能力,为学生技能强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体育运动与体能训练整合调控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
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需要使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加大学生的训练强度,为学生制定科学且全面的技能训练方法。结合学生身体机能发展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方案,有效预防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损伤和其他问题,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师需确保自身训练意识的科学合理,确保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使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二)区别对待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需重视以下三点。第一,心肺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第二,性别、思考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第三,运动水准、心理素质以及意志力。高校教师在制定学生体能训练方案时,不但要凸显体能项目的特色,还应当重视学生训练特征的展现。只有充分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训练,实现自身体质和素质的强化。
(三)整体控制
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其中一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展现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但是这种提升能够对学生的体能训练产生积极作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身体发展不平衡,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伤痛,限制学生的训练步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也难以得到强化。因此,应当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整合调控,促进学生技能的优化和提升,使其实现平衡发展。
(四)合理性
高校大学生刚刚成年,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在心智和事物分析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当选择功能性体育训练挖掘学生潜力。在具体的授课中,应当重视课程设立的合理性,将人体结构和运动能力作为出发点,确保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符,有效预防学生因训练过度而导致自身受到损伤。同时要确保因材施教,做好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的分层,平衡不同学生的发展特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
(五)适应性
若要通过体育锻炼实现强健体魄的目标,就需要保障训练项目的强度。功能性训练能够保证运动强度,但应确保运动强度的适中,结合学生体能训练水平,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效预防学生因训练过度而导致自身身体受到伤害。在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之后,应当重视学生营养的平衡和补充,有效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学生身体出现问题。同时,在训练结束之后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拉伸,确保自身肌肉放松,减少肌肉拉伸问题发生。
三、影响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能训练整合调控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教师和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完善。多数教练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存在错位现象。目前,高校体能训练仍然停留在身体素质层面,对专项训练缺乏整体认知。部分体育教师并未打破传统禁锢,体能训练方法单一,缺乏独特化特征。缺乏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准,训练强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身体机能,一味重视成绩提升会导致学生运动恢复速度缓慢,也会造成学生疲劳堆积,出现肌肉损伤等现象。高校对体能训练缺乏认知,教学不严谨是影响学生体能训练的关键。
(二)客观因素
硬件设置不完善、设备老化、场地不足、器械缺乏维修是高校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供保障。此外,學生的不良作息也会影响体能训练结果。高校生活较为自由,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会使学生养成恶习,出现严重的作息混乱和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明确规定,没有专门的体能训练教师,任务布置不合理,仅仅依靠学生自身很难完成体能训练。高校体能训练通常作为周期性计划,其训练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整体适应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体能训练结果难以提升。
四、构建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能训练的整合调控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
体育是高校教学的关键科目,能够强化学生头脑思维能力和体魄,帮助学生维持体质健康。因此高校应能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工作的优化。部分高校过于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教育,导致学生很难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积极性。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比如,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各类体育项目及活动进行体育教学,并通过各种方法的使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高校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会为学生讲解相关技能,也会举办相应的运动比赛,在比赛中强化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得到强化。同时,高校也应当重视制度的完善,通过有效的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可以制定科学且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规定,对考核工作的开展进行规划。同时也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技能测试管理系统,提高体能测试工作整体效率和质量,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完成体育训练及相关工作。
(二)理论与实践穿插提升各项体能训练效率
理论知识是体能教学的关键,实践训练是理论知识的有效验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强化对学生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当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也应当转变原有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体育运动实践,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此外,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检测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成果和个人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合格标准,使学生的日常训练更加系统化,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能训练整体效率。多数高校开设了羽毛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若想实现多个项目的平衡发展,就需要教师在实际训练中整合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能训练,并结合实际适当加强其强度,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为后续的体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自身体质的有效强化。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效结合,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体能训练理论知识,还能掌握相应的技能,为自身身体素质强化和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强化学生的体能观念加强锻炼提升竞技能力
联系多方主体共同开展体育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和体能训练的认知,通过讲座、论坛以及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理念。同时应当重视体能训练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制定提高学生运动质量的有关策略和方法,增加学生体能训练成绩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价当中,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间,对每周训练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在学生达到相关指标之后才能进行后续训练。教师应当具备充分的责任意识,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强化学生体能和自身素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支持。同时也可以建立家校合作育人制度,强化家长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严格监督学生的体能训练。此外,应当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重视自身体能提升,养成优良的体育训练习惯,强化自身素质和身体能力,实现体育成绩的有效提升。通过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强化学生的体能观念,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自身能力的强化。
(四)设置体能健康管理平台制定体能训练结果反馈机制
学校可以开设学生体能健康干预平台,聘请专业人才对学生健康状况和平台进行管理,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个人情况制定科学且合理的体能训练课程和方案。同时,应当重视先进技术和科学的使用,确保学生能够安全且稳定地完成体能运动训练。高校还需要为学生创建科学且完善的体能训练结构反馈体系,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态度进行观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联系和合作,为学生的体能发展提供足够支持。同时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作息进行监督,适当增加学生体能运动训练时间,确保学生营养均衡,使其形成科学且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体能训练提供足够保障。
(五)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提升体育教学水准
高校应当重视教师团队的打造,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水平。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同时应当重视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体育教学内容是开展培训活动的基础,高校应当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完善,比如可以将最为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内容以及学生管理有关知识融入到培训当中,结合时代发展对教育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在培训过程中,应当给予教师足够的锻炼机会,强化教师体质。此外,培训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掌握体能训练的技巧和方法,为其进行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学校需要做好教师的聘任工作,为优秀教师团队创建提供支持。在聘用教师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进行审核,选择最为优质的人才扩充教师队伍,保障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同时应当重视教师年龄结构的优化,比如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年龄较小,高校可以聘用资历较深的教师进入队伍,如果教师年龄较大,则可以聘用年龄较小的教师进入团队,以此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和身体素质。随着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体能训练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应当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强化和创新,满足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内在需求。只有做到体育运动课程和技能训练的合理安排,使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技能强化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和体能训练的完善,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林晓平.负荷与超越: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能训练的整合调控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1):56-58,99.
[2]梁爽.高校田径运动体能训练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5):51-54.
[3]邱冠群.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伤害事故发生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2(12):115-117.
[4]邢海军.高校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0):39-41.
[5]李建霞.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2(4):105-1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