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素养均衡理念下体育教学未来发展走向

时间:2024-06-19

莫龙萍 黄国喆 王凯

摘要:全素养均衡理念是建立在现阶段教育要求、现有教育理念、现阶段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综合终身体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念等理论内容的创新型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适应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各项要求,且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性。本文建立在全素养均衡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该理论的实践合理性,并研究在该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方法、内容和规范,旨在推动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加强现代化体育教学手段创新,完善和丰富体育教育理论内容,为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素养均衡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身体功能测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量模式探究(编号2023KY1653)。

体育教学在近年来逐渐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水平提升的特点,逐渐触摸到现阶段的教育瓶颈,应当积极寻找突破方法,寻求教育质量的阶段性跃迁。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更加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育人模式从单一趋向综合,从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延伸、拓展和深化,重点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全素养均衡理念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理念基础下,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素质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念内容,促进体育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完善角色,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全素养均衡理念指导高校体育教育开展,能够改善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延伸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全素养均衡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

(一)全素养均衡理念

与其他教育理念相比,全素养均衡理念是对“教育均衡”到“综合素质”,再到“素养均衡”的教育实践发展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在全教育过程中起到基础指导作用。素质教育需要平衡,主要反映在受教育的主体均衡、受教育者的能力均衡、受体育教育的内容比例均衡。全素养均衡理念是全面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教师补进机制、素质评价机制、素质教育发展机制,重点改善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设施失衡、师资配备均衡、教育理念失衡等教育现状。在终身体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生命健康教育理论等思想指导下,全素质均衡理念指导体育教育发展,促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并重、体育道德与体育技能发展并重、身体素质与智力发展并重,促进体育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本质回归。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征

高校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身体素质为本质的功能性实践活动,主要由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运动训练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目标的体育运动技能、身体机能水平、卫生基础,培养健全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水平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水平为直接目标。高校是承接教育目标的专门机构,通过组织和承担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内容,如体育技术练习、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文化建设等,传授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技技术、体育文化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终身体育意识、思想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点。目的性、主动性、持续性、规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超越自我、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科学锻炼的习惯,促进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全素养均衡理念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是面向高校大学生,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促进体育能力提升的体育实践学科,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和文化知识。建立在学科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视角下,高校体育学科的教育工作开展应始终以人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生活管理教育展开。全素养均衡理念是综合终身体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念等理论内容的创新型教育理念,适应高校教育目标、学生发展目标、现阶段教育要求,能够指导教师合理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体育意识、养成合理的锻炼习惯、提升体育运动能力,全面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教育本质回归,具备科学性、适应性、必要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从全素养均衡理念本身来看,创新理念内容是对现有教育理念的扩展和延伸,补齐教育内容短板,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内容和方法有效补充。

二、全素养均衡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的发展走向

(一)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截至2022年,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未经历系统的体育教育,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未接受大学学校培养,反映出现阶段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比例每年减少,最高学历停留在高等中学教育的人口比例开始上升,体现出我国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是建立在高级中学体育教育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虽然体育教育已经在高等中学学校中普及,但是体育文化薄弱、体育技能缺失、身体机能水平较低仍然是普遍现象,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建立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实施全素养均衡教育理念,能够重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补充,提升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全素养均衡教育理念要求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内化教育过程,重视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实现体育情感、体育知识、体育品质等内容的传递。在素质教育的内化过程中,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步进行,学生能够对体育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体育行为的主动性,强化体育意志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

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内容。高校学生正处于学生时代的重要变革期间,需要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面临人生中的重要选择,对于生活经验匮乏、文化知识缺乏、人格特点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学业的生活压力高于学习压力。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上,高校大学生具有迷茫的心境,某些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压力释放,实则是一种不良的体育锻炼习惯,由于教师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忽视,不明情况的鼓励反而助长了不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健康上是一种严重的阻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的学习情况,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运动行为产生的心理推动力,了解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及时更正错误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行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体育学科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从体育品质、体育意志和体育文化等方面入手,传递“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创新争先、爱国主义、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并重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个性”即特殊性,“共性”即普遍性,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矛盾的辩证统一。高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主要从学校教育形式、学生发展意愿、社会人才需求等角度出发:第一,学生本身的体育兴趣不同,在长时间的共性教育后,越发追求标新立异的体育项目,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精神升华和素质发展;第二,学校作为学术型文化组织,为避免文化意义上的同质化发展,应该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独具个性色彩的个人特点,鼓励学生建立卓尔不群的个性品质,进而体现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体现自身学校特色;第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实践性人才到管理型人才,再到综合型人才,文化、知识、思想的不断创新变革,要求丰富的人才储备,来应对未来社会趋势的变化。从个性培养上看,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应重视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文化选择,培养出具备鲜明人格特点的个性化体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发展需求、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底层逻辑上,应该保证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规范性,重点培养学生共同的意志品质、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保障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四)体育道德与体育技能并重

体育道德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在体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体育活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保证体育比赛公平性的基础。体育道德反映出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体育综合水平,体育道德规范下的行为能够获得对手的认可,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对手的尊重。由于体育道德规范是体育活动规范中的基础文化部分,因此也能够展现出个人的风度和文化底蕴,是体育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部分。体育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爱体育事业、勇攀高峰;刻苦训练、钻研技术;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体育道德氛围,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反对迷信、科学健身、维护比赛秩序、理智对待输赢。在磨练体育技术的同时,高校学生应该不断强化个人的品德素质,维护体育事业健康方法,抨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新的体育道德风气,为创新世纪体育提供个人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体育技能发展上,不断学习先进的体育技术,提升个人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磨练意志、创新提升、自我超越。

(五)身体素质与智力发展并重

身体素质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内容: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包括体形、姿势、身体成分等内容;生理机能主要为身体各器官的系统工作能力;运动素质是在从事体育活动是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协调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人体在运动时表现出的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能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保障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参与的基础,体育素质发展应该重视个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能力。同时,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智力活动,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内,优秀的运动员往往是观察敏锐、反应快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身体控制力和战术思维,其中战术思维又包括进攻战术、防守战术和反击战术,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智力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的能力水平。

(六)集体责任感与个体发展观并重

学生对于体育文化、体育规范、体育道德规范的态度可以侧面反映出生活态度和个人情感,在高校学生的个人发展上,不仅要重视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应该重视个人品质、思维智慧、情感态度的提升。个体发展观是个体在学习、教育和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上。学生的个体发展观应该建立在终身体育意识之下,又包含健康发展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心理调节意识,促进人的素养和修养的提升。集体责任感包括团队协作意识、社会发展意识、责任承担意识,建立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破除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班级的学习位置、团队的融入位置、社会的需求位置,使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获得体育学习、体育活动、体育实践的参与乐趣,进一步强化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在高校时期的学生,体育教育要重视鼓励学生对自身的体育学习、体育生活做出规划,从自身、他人、国家、事业、社会等角度阐述自身的体育观念,包括以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为重,承担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结语

贯彻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主体优势,才能展现出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的自觉性和学科优势;第二,要促进体质教育与技术教育发展,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磨练体育技能,提升人體机能,进而发展体育素质;第三,要重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发展身体机能水平为前提,提升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体育素质水平,及品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等人格修养水平;第四,在规范教学机制的过程中,创造个性化教学方法、内容、文化,全面促进人文教育开展,在现有体育教育机制中对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扩展。在全素养均衡理念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更加重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体育道德与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与智力发展,促使教育本质的回归,促进体育教育结果转化,对于未来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国天,陆春敏.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及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油脂,2023,48(03):157.

[2]郭江浩,胡惕.迈向“元宇宙体育教学”:概念特征、功能透视与场景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3):27-35.

[3]陈玉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路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06):51-54.

[4]张雅淇.多维推进体育教学与模式创新——评《体育教学与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19.

[5]胡航,万秋霞.适度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多维路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5-106+117.

[6]王雨洁.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1):118-1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