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体运动科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及应用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19

杨岳松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一、引言

人体运动科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涉及到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1]。人体运动科学广泛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以及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人体运动科学相关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等,使得体育教育呈现出更加系统和科学特征。此外,人体运动科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技术水平、肌肉力量等,帮助避免运动损伤。本文就人体运动科学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试图提出人体运动科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促进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二、人体运动科学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使得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人体运动科学对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且为人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方法。近年来,人体运动科学逐渐被学校的体育教学所重视,人们越来越强调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人体运动科学可以帮助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身体运动基本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人体运动科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相较于小学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由于身体机能的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发生了体型上的变化,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和内分泌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二是中学生的体内组织和器官逐渐发展成熟,肺活量增大,心脏机能增强,能够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同时,伴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神经系统发展完善,为其系统展开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智力前提。总之,结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学校的体育围绕着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学习进行了课程设置,具有更加科学的依据,使得中学体育教学紧密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显示出明显的科学化特点。

(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人体运动科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愈加明显,传统的体育技巧教学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的人体运动科学知识。人体运动科学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的相关原理,还必须知晓一定的医学、物理学知识和理论。此外,人体运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就需要教师具备将相关理论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将科学理论、运动技巧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人体运动科学同时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与此同时,由于人体运动科学横跨多个科学领域,也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人体运动科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尽管人体运动科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作用日渐显现,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以技能教学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现象。人体运动科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中学体育的教学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将教学目标从单一的体育技巧教学向体育技能、自我意识以及认知水平等多元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运动科学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将人体运动科学运用于体育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科学的探索兴趣,了解更多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此外,教师在利用人体运动科学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仅依靠“说”,还要结合“做”。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将人体结构、保健措施、部分理化反应和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理论知识直观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强化学生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理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正确认识“极点”现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极点”现象是指学生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身体疲惫现象。人体运动科学明确指出,当人从静止状态向运动状态转化时,身体会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即人体感受从上升到平稳,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之后,身体会出现较强烈的疲惫感。这种疲惫感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机体的氧气含量难以供给运动所需,从而会导致学生出现血压升高、肌肉抽搐、胸闷等现象[2]。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这种现象往往会被误以为是运动强度过大导致的学生体力不支,从而中断学生的体育训练。但是根据人体运动科学,“极点”现象并非真正的耐力极限,这时候需要运动者咬牙继续坚持,突破“临界点”之后,人的机体会重新维持平衡的状态,继而达到提高运动者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对“极点”现象有正确的认识,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这一“临界点”,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极点”现象所带来的不适感,例如深呼吸,增强内脏器官的活动,使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下降,以此来解决“极点”现象所导致的系统失调现象。

(二)合理运用“间歇训练法”,科学展开体育训练

间歇训练法是根据人体运动科学的人体运动生理特点而制定的。间歇训练法对训练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训练时间的规范和固定,对时间的严格要求来自于这种方法对人体生理特点的适应,比如人体的心脏跳动规律、器官运行特点等[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间歇训练法是一种科学并且可行的训练方法。首先,间歇训练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代谢速度具有明显的作用,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呼吸深入和心脏容量,尤其是对于吸氧量的提升,这些条件是人体不断提高运动量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关键。其次,间歇训练法对于一些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长跑、划水、游泳等,这些运动技术含量不高,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通过固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的神经和肌肉在不断固定的刺激下不断得到调整和强化,进而维持学生运动状态下的机体稳定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运用“技能形成原理”,优化体育教学设计

根据人体运动科学,学生在学习一项体育项目时,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泛化、分化和巩固。高效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巧必须由这三部分构成。教师在及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这三个阶段来进行:在体育学习的泛化阶段,学生的大脑皮层呈现高度兴奋的状态,此时由于对于新动作和技能较为陌生,往往会出现肢体不协调、动作错误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将动作的展示进行合理的设计,尽可能地达到好的视觉刺激效果,以帮助学生强化第一阶段。在体育学习的分化阶段,学生的认知开始占据主导,对动作和技巧的理解加深一步。此时,教师就需要格外注重动作的拆分以及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智力上理解动作或技巧的内涵,达到强化分化阶段的目的。在体育学习的巩固阶段,学生对于动作和技巧已经有了理解,动作也相对更加协调,重复动作带来的规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更加标准地完成相关动作。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着重于重复锻炼学生的动作,对于错误的动作及时进行纠正,对于不标准的也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强化巩固阶段,直到学生彻底掌握某一动作或技能。当然,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由于其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高低不一,这三个过程难以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总的来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接受过程分为泛化、分化和巩固三个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此为依据,使训练进度和强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科学进行体育教学。

(四)应用“悬吊法”,优化力量训练

在人体运动科学中,“悬吊法”是指在学生机体运动状态中开展综合性训练。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不平衡的机体状态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肌肉力量,例如中央躯干肌肉和髋部深层肌肉,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悬吊训练,即将学生的身体局部进行悬吊,让学生的身体处于一种不平稳的状态,并且开展相关的动作锻炼。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力量训练中,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使学生处于身体平稳的状态,并且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和基础能力训练。这种方式只能起到提高学生力量的作用,而对机体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的提升几乎没有帮助。“悬吊法”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悬吊状态中进行锻炼不但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柔韧度得到提高,机体协调性更强。此外,“悬吊法”对于体育动作的连贯性的训练效果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技能力。

(五)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体育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对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忽视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准备活动的不足很容易导致在大强度大训练量的训练中,因为肌肉的生理状态还没有达到剧烈运动和大运动量的水平,从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拉伤。因此,教师必须对体育训练的准备活动予以高度重视,除了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准备活动之外,还要针对体育专项不同的项目类型设计专门的准备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相应部位的神经兴奋性,使相关部位进入到理想的运动状态。在较为寒冷的天气,可以适当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及强度,对学生的机体进行预热,以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训练后安排合理的放松活动有助于使学生的机体由紧张状态进入到相对平稳的状态,使学生在训练后的较短时间内恢复体力。在紧张激烈的训练或者比赛之后,人体常常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惫当中,导致机体活跃水平下降。过度的疲惫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学生应该对放松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应付了事。同时,教师在训练之后应该根据学生的疲劳状态,如疲乏、头痛、心悸、恶心等判断学生的疲劳程度,并合理安排恰当的整理活动,促进疲劳的消除,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