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6-19

刘辉 山东科技大学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重要精神”,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导思想中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体质令人堪忧。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体育锻炼研究,一直以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学习任务繁重、场地器材匮乏、缺少教师指导等常见因素之外,深入挖掘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高校体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可以深层次地解释一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为促进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新思路,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一词来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提出的,而人们常说的性别(sex)指的是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相对,指的是后天的、文化形塑的性别差异,有的以男性阳刚气质与女性阴柔气质来区分[1]。性别不仅仅是在生理上的构建,更是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构建,这就是性别的社会属性[2]。关于社会性别的概念,学者们有着共同的观点,即认为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和文化构建而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随之发生变化,并不是由生理性别先天决定。

(二)社会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建立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的先赋角色,是后天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社会性别[3]。

性别角色包括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角色表现[4],前者指的是期待某一性别从事的活动内容,比如:传统的社会文化期待女性从事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服侍老人等活动内容;后者指的是为遵循社会期待表现出来的行为,比如:为了符合女子温柔贤惠的社会规范,女性以所谓淑女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

(三)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而这种归纳、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僵化、过度简化或是类化的信念或假设[5]。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刻板印象由于过于简单,形成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应该具有的特征有:善解人意、有爱心、容易沟通、温柔贤惠、心思细腻等。自小人们就受到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约束,教导女孩子按照所谓的女性特征发展;如若相反,就被成为“女汉子”或“假小子”。

二、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以山东科技大学的500 名女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女生除了规定的每周一次体育课之外,不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其中76%的女生表示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有8%的学生表示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在女大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中,选择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难美类项目的占76%,选择羽毛球、乒乓球项目的占18%。这些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喜欢展现身体柔美、没有身体对抗、运动强度较小的体育项目。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A 表示:“我喜欢体育舞蹈,我认为女生应该选择可以展现女子气质的运动项目,那些对抗性强、刺激性大的项目适合男生参加”。其中也有个别女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遇到了障碍,学生B 表示:“我很喜欢篮球,可是最终选择了羽毛球,因为没有女生选择篮球,大家都觉得篮球是男生项目,怕同学们嘲笑我就放弃了。”可见女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存在对项目的性别认知偏见,将运动项目分成了男子项目、女子项目,学生不自觉受到了传统社会文化构建的社会性别影响,并遵循所谓的社会规范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

三、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分析和讨论

(一)社会性别认知

“社会性别”一词源于西方,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下,传统社会文化构建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对社会性别的构建悄然发生变化,女性逐渐走出家庭,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实际上女性往往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她们觉得自己应该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孩子,最终进行体育锻炼的休闲时间几乎被占据了。

作为大学生还没有走入社会,没有面临家庭责任问题。但是自小的成长环境中看到母亲每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这种影响下已经被动接受了传统文化构建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观念不断被强化、被灌输,让她们认为照顾家庭是女性分内之事。当踏入大学校园,这种观念依然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女大学生对社会性别的认知是被动接受的,是周围的环境赋予的,她们没有意识到社会性别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在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受到体育运动适合男性参与思想的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比例远远超过女性,而女性往往只是充当欣赏者的角色。

(二)性别角色认同

传统性别观念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认为女性应该富有所谓的女性气质,即温柔贤惠、大方得体、柔弱温顺等。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下,女性以社会的评判标准塑造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即是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在体育运动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访谈中C 学生表示:“学校每年举行篮球赛,但是只是针对男生,而女生同时进行的是啦啦操比赛,名次靠前的啦啦操队就可以在篮球赛中表演。女生都很喜欢参加,我们认为篮球赛对抗性太强适合男生,而啦啦操以舞蹈动作为主适合女生。”这种现象揭示出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性缺失。女大学生D 表示:“自己很喜欢搏击,参加了学校的搏击社团,但是每次在训练过程中总有异样的眼光,有的同学还称自己女汉子,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学生自小接受平等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引导下积极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但是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在学生的体育课项目选择上,男生大多数选择篮球、足球、拳击、武术等对抗性强的项目,而女生以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瑜伽课程为主。可见,校园里充斥着强烈的传统性别角色认同,制约着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三)性别刻板印象固化

传统的社会文化以“身材苗条即是美”的标准评判女性,让追求“以瘦为美”成为了女性的目标。女大学生E 表示:“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减肥,夏天快到了,瘦了穿衣服会好看一些,就会自信。”有些女生也会因为自己的身材原因而拒绝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女大学生F 表示:“我很喜欢肚皮舞,可是太胖了,不敢穿肚皮舞的服装,不好意思参加。”而在每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女大学生体重偏轻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对身材的追求事实上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控制,形成了固化的性别刻板印象。现代女性追求苗条身材与欧洲历史社会上女性的束腰、我国古代妇女的裹脚,实际上都是屈从于父权制社会文化的表现,以男性的评判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建议

(一)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一词在社会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甚至不知道社会性别理论的存在。学校应该加大宣传社会性别理论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专题讲座、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报刊宣传栏等途径。

(二)体育课程项目性别设置合理化

在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上,要遵循男女平等,不能剥夺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力。鼓励女生选择运动强度大、竞争性强的项目,培养她们的意志和精神。

(三)体育竞赛活动取消性别特征

学校召开的体育竞赛活动,不能带有性别特征,不能以女生赛事观赏性不强而取消女生的比赛,体育竞赛同样可以培养女生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女生同样应该具有坚强、勇敢、独立、拼搏的品质。

五、结语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研究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从社会性别认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刻板印象固化三个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到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构建的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