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就整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在整体上还较为滞后,其中课程模式构建所产生的限制作用极为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组织滞后、教学方法僵化、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课程模式重构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深度把握重构要点,以此才能够确保课程模式构建更加科学,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
体育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延伸而来,是指学生通过系统性的体育知识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并长期具备的终身体育健康发展意识和能力,所形成的勇敢拼搏、团结合作和乐观自信等体育态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体育健康水平、体育训练目标和体育运动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1]。
在不同的研究方面,对课程模式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但课程模式的基本作用,都是依据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通过课程结构调整,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功能的实现。体育课程模式是依照新型教育理念指引,结合高校整体人才活动开展实际,通过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重构,形成整体性的教学方案,并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以更好的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范式。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转换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推动高校自身发展、满足社会层面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基本路径。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体育核心素养是综合素养组成部分之一,是涵盖学生体育学习与生活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都是以文化理论课程为主,体育课程占比较低。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只是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完成课程要求的基础性训练。在体能素质、技战术应用、锻炼意识与习惯等培养都无法达到要求情形下,更无从谈起学生合作意识、健康生活等方面素养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不够完善,无法体现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根本导向[2]。
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是体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学生的体能素质、技战术发展、体育展示与发展能力等方面。在相关调查中显示,高校学生对自身体能素质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科学评价自身体能水平,是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此使得在日常体育训练活动中,所选择的训练方法与自身技能水平不匹配,训练方法应用不得当。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时,多是基于自发状态进行,对技战术应用重视程度不足,能够利用体育理论制定针对性技战术的学生少之又少。在参与体育展示和比赛时,超过一半以上学生存在积极性不足、集体观念不强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实效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基本导向。
体育核心素养改变了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生活方式、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等方面。但是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培养重视明显不足,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仅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训练,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计划。而学生层面对体育健康行为习惯更缺乏科学的认知,不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训练。据相关调查显示,每周能够进行5 次以上锻炼,所占比例不足30%,训练时长多是在90min 以下。这不仅难以达到身体成长的基本要求,更无从谈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仅是将训练集中在体育技能训练方面,对自身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失去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向作用。
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后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参与体育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运动坚持能力和意识、合作意识、对比赛结果有着正确的认知、能够尊重规则和对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训练活动中来。但是在当前课堂体系下,这方面品德和素养的教学内容明显缺失,学生在缺乏对应认知的情形下,无法科学的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造成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体育品德水平难以有效提升[3]。
重构体育课程价值导向,是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这方面工作应当落实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学生体育态度目标进行重构,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改革,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体育生活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更好的塑造自身体育品格与健全的人格。二是对体育运动实践目标的重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系统掌握2~3 种体育技能,根据自身体能素质,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训练,满足学生多元化参与体育项目的现实要求。三是对学生健康促进目标进行重构,掌握科学的健康营养和体育锻炼知识,能够对自身健康状况和训练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能够根据身体素质和训练条件变化,对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体系与体育课程组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培养框架组织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框架
更加完善的培养框架体系,能够明确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能够引导教学内容构建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够引导学生在传统体育实践学习基础上,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为长期目标,促进体育核心素养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在教学内容和组织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体育运动实践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的组织其他教学内容。内容的设计要能够达到学练结合,操作性强的要求,要便于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构建学习、训练、比赛、考核等深度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文化课教学在教学载体设计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也是限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需要从如下四个基本层面着手:首先是明确载体应用的目标,没有任何一个载体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所有内涵培养的要求,多元化的载体又给实际选择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其次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载体,这是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基本载体,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支撑,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再次是要强化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慕课教学平台、训练场地、参加比赛等多种资源,将课内外资源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4]。最后是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机会,能够让学生真正从社会锻炼与学生学习的双重对比,明确自身核心素养培养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评价体系是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培养成效准确判定的基本依据。基于核心素养视角,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重构需要从如下方面转变:一是要实现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将学校、学生及社会实践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由单一的知识能力评价向学生综合能力评价转变。二是要实现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借助计算机平台,将学生日常学习状况以数据形式导入平台,对学习状况进行曲线分析,当出现异常变动时,教师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此确保学生整体培养方向与目标相一致。三是要从分数导向转变为人的发展导向,更注重学生学习心理、道德素养、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导向,对于体育课程教育而言,必须要全面革新传统教学思维,以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为支撑,对课程模式进行重构,以此才能够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