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华斌 彭月亮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高校和国家社会等角度提出一些合理对策:学生运动员应当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将“体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视程度并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国家应落实相关法规,促进平等就业,保障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权益、保证就业信息畅通。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创业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奥运会成绩是说明这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有效证明。从我国历年的奥运奖牌数量及奖牌榜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可以说已经成长为一个体育大国。这些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更加离不开运动员们的辛勤与努力。
如今在高校里还存在着这样一批运动员:不仅要忙于训练和比赛,又要忙于学习文化知识,他们就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没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优势,反而带来更大压力。因为他们毕业后,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都将消失,只有少数人从事与运动有关的职业,进入高层次队伍的人也是少数,更多的人必须进入社会就业。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时以训练和比赛为主,轻视文化知识学习,使得他们在求职时优势较弱。他们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地的相关书籍,查阅中国知网、读秀、万方数据库等网站的相关文献、期刊资料等方法收集资料。主要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有:往年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相关期刊学报的文章、与运动员退役有关的书籍等。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提供有力依据;分析仍然存在的不足,为本论文提供经验与教训。
2.访谈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做为样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就业意愿、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等信息;对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获得他们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何去何從的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现状
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
我国竞技体育的实现形式逐渐由举国体制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的历史背景,再加上不同学校之间体育传统和体育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分为专业队生源(省队退役运动员)、传统高中生源和体校生源。虽然来源各有不同,但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特招录取进入高校。免试录取虽只占16.7%,但随着国家培养计划的改变和高校体育竞技的发展,其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组成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现状按照生源,专业队生源占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所有生源的50.2%,高中生源为29.5%,体校生源20.3%。按照录取方式,80.0%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于特招录取,16.7%来源于免试录取,其余3.3%来自正常录取。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中只有11.88%为健将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比重为52.47%,其余36.55%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以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
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去向和就业分布
人民日报曾报道,截至2008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总数约为6.3万人,而每年就业的人数只有约为1.2万到3.4万,有40%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难以及时就业。
通过调查,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10届学生共有125人,正式签约的有79人,研究生升学15人,体工队4人,出国留学1人,参军1人,考取公务员4人,灵活就业13人。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中大部分选择留在山东,其次选择广东,浙江,江苏等;研究生升学的毕业生超过一半留在山东大学。留在省内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其次是到离家较远但发展前景好的南方城市,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人几乎没有,选择下基层的只有三个人。
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10届毕业生中正式签约的占总人数的63.2%;研究生升学和出国留学人数占总人数12.8%;考取公务员和去体工队工作的人占总人数6.4%。总人数为125人,就业人数103人,初次就业率为82.4%。初次就业率虽然超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十多个百分点,但低于同类985院校的初次就业率。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10届的125名毕业生中,女生20人,占总人数的16%;男生105人,占总人数的84%。在就业的103人中,女生17人,占16.5%;其余86人为男生,占83.5%。就业的男女比例与总人数的男女比例较为相符。
在就业的103人中,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职业的人数为10人,专业对口率不到10%,远低于2010届全国本科生的专业对口率69%。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迅速,需要大批高水平运动员,再加上学生运动员生源有限,而且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高校采用降分录取的方式来招收运动水平较高而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高校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2.当今不少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性格的评价不准确,过分自信,盲目追求高收入,就业期望值超过自身实际水平,大学生在就业时以自身利益为重,很少考虑国家利益,这种价值取向的失衡反映出大学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减弱。
3.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除了经济利益便再无其他目标,只是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希望通过广撒网来找工作。盲目地就业带来不少苦不堪言的后果,有的畢业生甚至多次毁约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规划带来的恶果占用和浪费了需求资源,影响用工计划。
(二)对策
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和比赛之余,不落下功课,重新找回学习的能力,行有余力还可以学点其他有用的技能,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砝码。就和体育训练一样,学习也需要坚持不懈。学生运动员们应当像对待体育训练一样对待学习,在二者中把握好平衡,而不是一味重竞赛轻文化。
2.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摒弃理想功利化的就业观念。不盲目追求与自身实际不相符合的职业,求职前要先全面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调整就业期望值。放下自身运动员的光环。树立诚信的就业观,不弄虚作假,不浮夸,不违约,实事求是地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3.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就业前应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同时要了解社会对用人的需求、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状况等,结合社会需求、所学专业以及个人特点等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会正确评估自己、做出好的简历、学习面试技巧、着装礼仪等。
参考文献:
[1]王秉尧.对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 (4):30-33.
[2]网易体育:总局人才部主任称近五成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无门.[2011-7-18].
http://sports.163.com/11/0718/07/ 797RNVRL00051CAQ.html
[3]谭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D].中南大学,2009.
[4]姚贵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 (8):26.
[5]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2013-12-10]
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 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
[6]易文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