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4-06-19

潘明英,赵洪明

(1.江苏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001;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江苏 常州 213164)

目前,常州市已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显著特点之一,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体育消费意愿的不断上升。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和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应成为各级政府发展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常州市目前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思路,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模式,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推进常州市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生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常州市中有代表性的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常州市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和健身指导员、组织管理人员的现状及服务情况。

(2)常州市居民对体育组织和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服务的需求。

(3)常州市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要求及参与活动的情况。

(4)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内容。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资料;查阅社区有关体育健身服务资料;查阅政府部门对社区体育的指导性文件。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0个社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2份,有效回收率为87.2%。

(3)走访调查法:随机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关内容的走访座谈,对社区健身场所、设施进行调查统计。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场地服务情况调查

表1所示,市民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居住地的健身场馆,公园、绿化地、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和广场等地方也是市民选择的重要地点,部分居民选择在自己家中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大部分居民选择在多个地点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居民锻炼地场所主要集中在居住地的附近,不局限于一个健身地点,多数居民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表1 市民健身场地选择情况调查表 N=872(多选题)

如表2所示,有52.87%的市民认为居住地的体育设施经常或有时得到维护与更新,有28.32%的市民认为体育设施很少或没有得到维护或更新。就目前的情况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还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管理,很多居民小区的体育设施只依赖器材供应商的后期服务来进行维护和更新,健身设施日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影响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效果。

表2 居民居住地的体育健身设施维护更新调查表 N=872

如表3所示,有58.02%市民认为学校体育场馆是向自己开放的,22.71%的市民认为没有对自己开放,也有19.27%的市民并不清楚学校体育场馆是否对自己开放。就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常州市区内的学校体育场馆对市民开放的程度还不算高,有待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出台优惠和便民政策,进一步鼓励学校积极向市民开放体育场馆设施。

表3 市民居住附近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统计表 N=872

2.2 体育活动服务情况调查

表4所示,市民主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是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参加专业的体育比赛和大众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市民占到了36%,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仅占10.66%,选择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活动的市民仅占2.98%。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日常体育锻炼活动,对参与专业的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等活动兴趣不高,对业余运动技术等级认证的需求非常少。

表4 市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表 N=872(多选题)

2.3 体育组织服务情况调查:

如表5所示,有37.64%的市民参加了盈利性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和自费组建的体育活动团体等盈利性体育组织,有34.12%的市民没有参加任何类型的体育组织,而参加非盈利性、综合性等政府型体育组织的市民不占多数。因此,盈利性企业和组织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5 市民参加的体育组织情况调查表 N=872(多选题)

2.4 体育指导服务情况调查

表6所示,健身方法指导和健身理论咨询与讲座类服务是大多数市民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有32.91%的市民希望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辅导,只有17.66%的市民希望得到锻炼计划制定与监督的服务。表明市民最需要的是健身方法指导和健身理论信息咨询与讲座类服务。

表6 市民对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需求情况调查表 N=872(多选题)

2.5 市民对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

表7所示57.11%的市民希望健身时有朋友交流,41.97%的市民希望有体育类报纸或杂志可供阅读,不少的市民希望到健身场地的交通方便,希望有非体育类的休闲娱乐项目和餐饮、洗浴、客房等配套服务的市民超过了20%。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社会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个性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大部分市民希望与更多的健身朋友进行交流活动,绝大多数市民至少选择了两项以上的个性化体育服务。

表7 市民对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统计表 N=872(多选题)

2.6 体质监测服务情况调查

表8所示,73.85%的市民希望得到体质监测服务,63.19%的市民希望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也有部分市民希望有专业人员为自己量身制定健身处方,39.79%的市民希望对自己的体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干预和追踪等服务。市民对体育监测类服务内容比较关心,尤其是对体质进行定期检测,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

表8 市民对体质监测类服务需求情况调查统计表 N=872(多选题)

2.7 体育信息服务情况调查

表9所示,大部分市民是通过体育专业信息服务类网站和专家开展的讲座、培训等渠道获得体育信息资源的,也有部分市民是通过体育类服务热线电话和体育信息宣传栏目获取体育信息的,表明现代网络网站、讲座咨询、报纸和广告等信息交流方式都是市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

表9 市民对体育信息咨询类服务需求情况调查统计表 N=872(多选题)

2.8 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形式的需求情况调查

如表10所示,绝大多数市民希望参加体育组织、进行体质监测、有良好的健身场地、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得到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也就是说,市民对各项体育服务形式都非常关注,并且对这六项体育服务形式的关注程度都很高。

表10 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形式需求情况统计表 N=872(多选题)

2.9 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情况调查

从表11可以看出,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在500米以内的占35.89%,大部分市民的居住地离健身场馆的距离都在500米以外,1000米以上的比例占到了35.44%。说明目前常州市民到健身场所开展健身活动还不够方便,应重点投资开发建设居民小区附近的体育健身场馆。

表11 市民的居住地去健身场馆的距离统计表 N=872

2.10 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收费态度调查

从表12可以看出,目前虽然常州市市民生活已经实现小康,但还是有42.89%的市民认为健身场所收取的费用贵,也有约41%的市民认为费用可以接受,说明部分市民开始理性看待健身场所的收费价格。当然,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费用的态度与其自身的收入有较大关系。表明体育健身场所的收费问题,一方面要依赖市场的自主调节,另一方面也要有政府部门的主动调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的公共基础建设,大力提供免费的、公益性的、最基本的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服务。

表12 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费用收取的态度情况统计表 N=872

3 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3.1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1)规划——实行部门联动制

随着常州市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应纳入整体城市规划建设中来,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实施部门联动制度,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应该联合建设、规划、国土、城管、房管、民政等部门出台《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实施方案》。一是把好“规划关”,把健身设施纳入了城市建设和小区规划。二是把好“建设关”,在健身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体育部门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三是把好“验收关”,项目竣工验收,凡未按要求建设的,体育部门可行使“一票否决”。

(2)方案——实行新建、补建、配建、共建、换建、民建、校建制

由市、区政府为主体,财政部门筹集资金,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规划,分步骤、分区域、分布局对全市各区、镇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等进行规划建设。体育行政部门与房管部门联合对城市老小区实施整治改造,对“市民有需求、场地有条件”的老小区,逐步实施补建体育健身设施。与园林部门联合,坚持“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原则,做到了“公园绿地建到哪里,体育设施就配到那里”。与自然村(居民小区)共建,场地由自然村(居民小区)建设,设施由体育部门提供。采取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所在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按照1:1的比例落实经费,对住宅小区自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施更新换建。与企业联合,坚持“全民健身全民办”、“谁投资、谁受益”的思路,采取捐助、赞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建和管理城市体育健身设施。与市教育部门联合,出台《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专项管理经费;对开放的学校进行考核奖励。

3.2 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科学健身宣教平台。引导市民健身,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在全市每个活动站点建立宣教栏,定期发布健身知识;与报刊、媒体合作,每周推出“科学健身,幸福你我”专题,介绍科学健身知识;与电视台合作推出《市民健身手册》,将科学健身知识以口袋书的形式,由街道、社区通过各活动站点向市民免费发放,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此外,还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

(2)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对全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平台,进行健身指导服务。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协会,举办各类培训及技能展示、外出学习交流等,应该逐步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由注重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二是由大型活动指导向一线站点指导转变;三是由安排短训式临时性指导向跟随式经常性指导转变。

(3)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体育信息网,建设“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实现智能搜索、360°实景展示、专家咨询、在线预约等健身服务功能。联合网络软件公司研发体育健身软件,在体育信息网发布,供广大市民免费下载使用。

(4)全民健身活动平台。由体育协会、俱乐部和各活动站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大家乐”活动,利用老百姓身边的特色健身项目资源,打造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项目。如环太湖自行车、龙狮大会、龙舟大赛、徒步远足、金坛登山节等。

(5)国民体质测试平台。建立市、区两级国民体质测试网络,在体育信息网、《常州日报》等媒体公布国民体质测试中心(站)的具体地址、工作时间、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每年免费为市民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开出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市民最需要的是健身方法指导和健身理论信息咨询与讲座类服务。现代网络网站、讲座咨询、报纸和广告等信息交流方式都是市民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

(2)居住区的健身场、馆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园、绿化地、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和城市广场等地方是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地点;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是向市民开放的,但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居民小区健身设施日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影响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效果。

(3)盈利性企业和组织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日常体育锻炼活动,对参与专业的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等活动兴趣不高。

(4)市民对各项体育服务形式都非常关注,绝大多数市民希望参加体育组织、进行体质监测、有良好的健身场地、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得到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部分市民认为健身场所收取的费用偏贵,到健身场所开展健身活动还不够方便,应重点投资开发建。

(5)市民对体育监测类服务内容比较关心,尤其是对体质进行定期检测,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个性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大部分市民希望健身时能与健身的朋友进行交流。设居民小区附近的体育健身场馆。

4.2 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改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在新居民区设计中应构建多元化体育健身场所。在建成的居民区中加大对体育场所设施的维护与维修,引进、培训健身管理人才,配备相应的专业性体育健身指导员。

(2)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满足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社区和街道体育服务中心应开展系列体育公共服务,积极开展体育宣传、指导、健身辅导、体质测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市民体育健身活动氛围。

[1]郑家鲲,沈建华.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基本矛盾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6-9.

[2]郑家鲲,张怀波.影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5):28-30.

[3]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4]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5]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6]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72-173.

[7]杨彦.卫生部称八成成年人从来不锻炼[N].扬子晚报,2012-8-23:A8-A9.

[8]佚名.常州市体育局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出实招[EB/OL].(2011-07-24)[2013-11-28]http://www.gzmzb.com/Item/Article/n/343.

[9]刘鹏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EB/OL](2011-11-17)[2013 - 10 - 25].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264860.html.

[10]张琼.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加快发展体育公共服务 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J].中国经贸导刊,2010(4):27-28.

[12]曹可强,徐箐,俞琳.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32-36.

[13]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体育科研,2008(2):37-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