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篮球运动竞技水平提升过程中突变理论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6-19

南金良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通知》(国发{2016}37号),我国已将发展体育健康事业摆上重要日程,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中,篮球越来越受到追捧和喜爱,随着我国对篮球运动的了解逐渐深入,产生了很多篮球俱乐部,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托姆的突变论为理论支持,探索和研究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由渐变到突变的发生和演化,以便更好更有效果的提升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运动技能。

关键词:篮球教学;突变理论;竞技水平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直都备受关注,也是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重点和焦点。但近年来,由于单方面的对运动员只进行教学与系统化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竞技能力的一种提升,因此而采取一种复杂的系统研究方法,即非线性自组织理论,也逐渐的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如袁晓毅等[1]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指出,非线性是竞技能力系统当中复杂的根源;李国强等[2]研究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指出了在远动员的教学与竞技能力过程中系统呈现非线性特征;仇乃民等[3]从复杂性系统理论角度探索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复杂结构,分析了其在竞技能力指标上的多样性,非线性的系统特点;宋会君[4]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指出运动员在竞技能力的发展上面是一步步的有规律有顺序可循的,也分析了运动员在竞技能力提升上面的部分特点。但在传统体育竞技训练上面还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核心指导思想,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还是以“渐变式”的思维来体现出来,但这并不符合作为复杂系统环境中运动员竞技水平系统的有效提升规律,在突变理论的指导思想下,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办法不是只有渐进式,而是应该打破常规思想,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不断的演进,才是目标所在。由于突变是一个跳跃的,具有多种模式和形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渐变又导致了突变的发生,因此以突变理论为指导,使渐变与突变共同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也是更利于突变在篮球教学之中启到创造性效果的实现。

一、突变论的基本思想

突变,并不是简单的突然变化,而是由连续性的突然原因导致的系统突然变化的过程,一个系统所在的相对空间里会存在多个分子,每一个分子都是一个整体,他们相互运动,却也有着自己活动的区域,当一个分子运动到另外一个分子所在的区域时,运动轨迹会发生变化,在越靠近边缘与临界点时,就会面临出双重分岔的选择,即不稳定性,最终的结果是根据着系统所受到的扰乱程度,也就是说选择的过程是突跳的。任何空间中,形成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众多的点与分歧都不是简单性的思维,都是借助于系统内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一种形态到另外一种形态,在其分岔的临界点上,竞争力与协同能力的共同推动下,从而不断实现从量到质的变化。当连续的渐变到了一定程度,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将远离之前的平衡,使系统之间不断的跳跃,进而在渐变与突变在双重作用力的推动下,不断的演化。即连续变化的突跳行为。

二、篮球教学中渐变到突变的演化

(一)渐进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

小威廉姆[5]说过“当代的教学课程材料是以一种结构化的形式来展现,运动员的的学习不是以他们自身的自组织过程,而是以一种突变的形式,完全是按照他人的逻辑设计,以及有序的步骤和简单的排列来得到结果的一种方式来界定。”那么在长期以往的篮球教学过程中,渐变式还是突变性到底哪个在教学中更有效果,这是一個一直存在着的普遍话题[6]。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基础的课程内容为主,技术体系为信条,秉承着确定性的科学观以及体育教学的理念来支持渐进论,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都是一环扣一环,基本都是重复和毫无变动的,教学内容也是逻辑性非常强,步步深入,不能中途被打断,也不能具有跳跃性。这一点从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和斯金纳的教学机器之中都有所体现。

(二)渐变到突变

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自组织理论以及来自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巨大且强有力的挑战。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认知论就证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讲,现在的教学就是一种接受的教学,基础知识相当的扎实,但是创新与开拓性不足,课程内容掌握的相当精准,但是超出了课程内容,就显得能力不足,传递,则成了现在教学中唯一的状态。

普利高津,哈肯等自组织理论家也相继指出:导致复杂系统演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连续和渐进的,而是相变的,间断的,突变的,具有不稳定性。为了保持在篮球教学当中的稳定性,对于运动员来说,即使是在最初级的阶段,状态也都是连续变化的,但往往坚持的时间不会很久,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出现裂痕或者是缺口,这种状态就会停止,连续性也会随之被打破。

三、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的突变方法

传统意义上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一个要在既定的训练轨道上,严格按照科学统一的训练方法,逐步分解,层层细化,相信“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训练状态也要严密监控,要服从安排,在时间与周期的把握上,也要教练员管控,秉承着多训练多流汗多投入坚持不懈,就是实现目标的不二之选。托姆的观点显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以突变理论的视角来看,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按照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远动员初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状态逐步的转化到另外的关键点与分支点上,分支点也就是所谓的临界点,但能否达到临界状态,还要看突跳能不能够满足分支点,无论是整体的技术水平还是训练体系,都会被打破,出现断裂,间断,不连续性,这种过程一旦出现就会持续发生,突变性也会随着出现。

四、结语

渐变孕育着突变。突变理论运用在篮球教学中,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实现突跳,教学中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对体育系统整体的发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袁晓毅,李铁录,郭元奇.论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及其网络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 (6):114-119.

[2]李国强,吴畏,王祥全.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5):62-64.

[3]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 (2):113-116.

[4]宋会君.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 (3):49-53.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8-213.

[6]邵桂华.渐变与突变的整合:突变论的体育教学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2):104-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