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

时间:2024-06-19

吴振

摘要:在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已经成为了关键内容。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形势下,田径运动也在不断发展,而确保田径运动良好发展的关键动力就在于加强高校学生的田径训练。田径运动的训练方法和强度都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以及训练方式已经跟不上田径运动的发展了,因此,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指定合理的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以促进田径运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训练量;训练强度

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训练量,不能让学生过度训练和超出承受能力的高强度训练,不合理的训练方式方法不仅完成不了田径训练目标,也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控田径训练的量,合理设置田径训练强度,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体系

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是否科学,和田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保证高校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校就必须更新田径教学训练理念,充分认识到田径训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高校必须制定并且完善田径训练制度,田径训练严格按照训练制度开展,另外,完善的田径训练制度需要和高校文化教学相结合,因为文化课不仅可以缓冲训练疲劳,教师还可以将田径训练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文化课中,这样学生在缓解训练带来的紧张感和疲劳的时候,增强对田径训练的认识,提高对自身生理机能的认识,而学生在充分认识之后,会在训练中更加自主和积极田径训练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在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生理机能基础上制定出合适的训练方案。而传统训练课程制定的依据一般是由体育教师的经验决定,相反,制定科学的田径训练体系是充分考虑学生或者运动员的素质。因此,制定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体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具体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身体健康情况,而根据学生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在不断观察、了解、试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整体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提升训练效果。

二、合理安排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在传统训练模式下,训练一般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集中进行,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一般是在冬季。安排的日常训练,也普遍是对量的训练,等训练达到一定的量时,才会发生质变,因此,在临近比赛的时候,然后对田径运动员实行高强度的突击训练,促使运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这样的训练方法其实是合理的,运动员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很容易过度放松或者肌肉过早疲劳,不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而在传统训练模式下,日常训练注重的是累积训练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的强度,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很有可能就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无法有效突破。而且这样的训练,也无法训练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应对能力,一旦参加真正比赛时,身体和心理都必须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不利于在比赛中发挥出自身的水平,进而影响比赛成绩。但是如果为了提高比赛成绩,临近比赛时的高强度训练,也会让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运动员也无法在比赛前的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比赛也会受此影响,另外,临近比赛的突击训练,本身时间就比赶,运动员的水平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此,在比赛前对运动员进行突击高强度的训练,不仅达不到提高水平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在日常训练中,为了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惯性,教师就要设置类似比赛的训练模式,指导运动员进行合理训练,因而在比赛的时候,运动员不会产生过度的紧张情绪,影响比赛成绩。另外,在平时就进行反复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运动员成绩的稳定性,也正是稳定的水平才有助于在真正比赛中取得预期成绩。

三、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有效结合

设置日常训练时,不仅要注意合理配置训练的量和质,还要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主要是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强化训练主要是稳固和保持运动员身体的较高机能。专项训练的不足主要在于训练范围太专或者太宽泛,太专的专线训练不利于开发运动员身体的全方位机能,因为运动员的肌肉反应过度集中,发展会出现不平衡;相反,太泛的专项训练又会导致肌肉反应过于分散和混乱,同时,如果设置太泛的专项训练,教练的训练日程就会出现混乱,也无法设置循序渐进的训练,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水平。因此,必须将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有效结合,在专项训练完成一定的量之后,运动员需要强化训练,以便实现巩固和提高的目标,通过这样的训练,运动员才能发挥出身体极限。教练设置强化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专项动作,在强化训练设计中融入专项动作,而不是抛开专项动作,进行单纯的强化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在分解专项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分解的太过繁琐或者太过分散,要体现合理性。

四、科学调控训练恢复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田径训练很容易忽视训练之后的恢复。运动员持久竞技能力的保持需要处理好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恢复问题。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都是身体在超负荷工作。而恢复超负荷工作的身体一般有两种方式,即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自然恢复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人为恢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恢复效率。所以,在田径训练中,运动员在训练之后要注重人为恢复方式,保持身体高效运作能力。人为恢复要注意参考训练过程,恢复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部分恢复、完全恢复、超量恢复和累积恢复。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超量恢复提前,即指在完成高强度田径训练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补充大量能源,让身体在短时间内恢复,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身体自然恢复的能力,长期如此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必须依靠人为恢复否则无法自然恢复的情况。所以,为了真正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就要科学制定合理的训练恢复方案。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要注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进行科学训练,才能促进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光利.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5(09).

[2]李申.关于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

[3]梅庆芳.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J].田径,2015(02).

[4]谭广.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

[5]羅超毅.田径训练观念创新——关于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