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时间:2024-06-19

王博恺

摘要: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基本模式简单,教学班级和教学时间安排固定化,忽视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场地需求不均衡,教师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了制定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时间和班级的分配,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场地资源,加强课程信息的公开化和互动性,开发利用教师资源等对策,以实现俱乐部教学模式,提高和发展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均以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主要指导思想。遵循《纲要》的主要指导精神,许多高校为了让课堂体育教育的效果能最大化延伸,达到使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纷纷选择了将传统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转变。体育俱乐部本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团体,其作用是让人们有组织地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则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来组织体育课程教学,它不受传统教学模式中固定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束缚,具有开放、创新、随机、自主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主体做到“育其所兴、择其所好、给其所需、行其所能、展其所长”[1]。目前我国不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学校间必然存在着教学条件、师资状况、管理方式、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的差异。本文借鉴我国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结合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况,针对其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探讨合理利用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大学体育教学的途径,为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一、长江大学现阶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教学基本模式简单、粗糙,影响学习效果

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传统的“必修+选修”模式,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阶段为必修课阶段,大学三、四年级为选修课阶段。在必修课学习阶段,每个学生需要在每个学年中选择一个运动专项进行专门的学习,而在选修课阶段则根据学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状况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从形式上看,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必修课阶段能接触到不同的专项,并且在选修课阶段使体育课程的学习得到延续。但在实际教学中,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是固定的,都是从项目的基础掌握到初步提高,并不是根据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程度来制定的,学生在选择专项学习时也不知道自己将学习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对某一个专项进行一学年的学习后往往出现一些状况,如有的学生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有的则可能不适应学习内容或者学习前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所有教学内容,觉得浪费了一学年的课程学习时间,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在第二年必修课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允许学生继续选择同一专项进行学习,但是教学大纲中又没有明确安排学生学习同一个专项第二学年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性;更换了专项项目的学生也面临着在剩下的一学年时间里能否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项课程,并能有良好学习效果的局面。在后续的选修课方面虽然其设定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但毕竟没有做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进行设计,其课时、项目、内容安排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继续提高自身水平的要求,使得前两学年的体育课程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延伸。

(二)教学时间和班级分配固定化与学生个体差异间的矛盾

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先由体育学院先提供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段,再由学校教务处根据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段安排不同数量的自然班级到教学时间段,然后体育学院再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自然班级来安排不同数量的教师进行教学。虽然体育课的教学班级打破了原有自然班级的组成,以学生所选择的专项来进行分班教学,并在各时间段也尽量安排较全面的学习项目供学生选择,但由于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多年未实行学生提前进行网络选课,都是在开学后进行集中现场分班。由于每个时间段的公共课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学生男女数量比例和身体素质条件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不仅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性别、体能差异,还受到对项目和课程了解程度、体育项目流行趋势、场地器材要求、以及不同项目考试难易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现场分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时间段某些项目班级学生过于集中,某些项目班级学生太少,而另一个时间段情况则相反;特别是女生在选择项目时又比男生选择面窄,女生的数量在不同的时间段时多时少。这样,在分班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平衡各班级的人数及男女比例,甚至以强制的手段将一些班级中过多的学生分配到其他人数少的项目班级中去。这样不仅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并且对一些不适合男女混合教学的项目如足球、篮球来说,教师在对同一个班级进行教、考、评的过程要使用双重标准,既影响教学效果又影响学生考试时的心态。

(三)场地需求不均衡对课程开展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场地的需求,以长江大学学生数量最多的东校区为例,可供公共体育课使用的场地主要有篮球场15片、排球场13片、标准足球场1片、室内乒乓球馆1个,室内羽毛球场9片。不同体育项目由于本身的特点所需的场地面积及标准就不同,不同项目的体育课教学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场地的需求实际也是不同。长江大学体育教学班级通常在30至40人,从数量上来看篮球项目可使用的场地数量最多,体育舞蹈、健身操、武术等项目则没有专用场地,但后者在校内很多空地都可以开展教学。而足球这种项虽然只有1块场地,但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依然是可以保证2-4個班级同时开展有教学活动的。羽毛球场地虽然有9片,但要保证有效的教学活动,只能同时安排2个班级教学。体育教学的场地除了要满足正常公共课教学外还要满足学生课外活动及校内外群众业余锻炼的需求,因此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内能够进行体育教学的班级数量、项目种类和教学环境会受到限制,比如在下午四点后到晚间九点半是学生课后锻炼和群众业余锻炼的高峰期,数量少需求高的场地和可提供夜间灯光的场地必然是人群更加密集,此时的场地状况就大大了影响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无法开展教学活动。

(四)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最大化利用教师资源

对大学体育教师来说,本身就具备一专多能的特性,许多教师不仅是专精于一个项目兼备于其他项目,而且是专精于多个项目。年长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善于应对各种教学对象的需求,并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年轻教师虽然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但在多媒体教学、新兴项目的开展等方面比年长的教师更具备优势。近年来长江大学体育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开辟新的教学项目,许多教师也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培训。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学课程内容安排的固定化,教学时间、班级分配和场地冲突等原因,限制了新老教师特性和优势的发挥,束缚了教师一专多能和开辟新项目的能力。同时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途径也仅限于数量很少的相互看课,无法有效整合个体教师资源使之发挥整体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面对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配套的课程内容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公共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得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且平衡发展[2]。根据该特性,在同一个项目的教学中应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互评、自评为辅的多维评价体系,做到遵循多元性、多维性的原则,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多个领域着手共同发力[3]。并且要丰富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并且将技能学习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相互结合,从而让大学体育教育从课程学习转变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强身健体、磨炼意识、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还要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让学生在一个时期的学习后能达到一个较完整的学习结果,并在下一个时期继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程内容设置可打破原有的必修与选修两个阶段的界限,使之能够延续必修阶段的教学,提升选修课的可学性,激发学生在三、四年级继续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完善学院与学校教务系统的对接,优化教学时间和班级分配

加强与教务系统的对接,详细了解可支配的体育教学时间和学生人数、男女分布等信息,让不同时间和不同群体的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到相应的班级中去学习。且增加体育课程的学习的弹性,时间不固定在每周一次、连续十五周的状态下,可结合学生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安排与场地可用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周若干次或隔周若干次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时间安排。让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既能连续进行学习,也能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或自己的课外体育活动间来进行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学习。这样不仅减少了体育课程影响学生其他课程学习的几率,还能实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公共体育课程结合的目的,进一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三)合理开发利用有限场地资源满足课程需求

每个学校都存在不同类型的体育场地数量不足及不均衡的状况,体育场地的建设不仅要占用学校的校园面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想通过提高场地数量来满足教学需求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应该通过开发单个场地的多用途性来扩展场地的适用面,如在篮球场内设置简易可移动式球柱、球网以达到篮球场和排球场或小型足球场的转换,这样通过不同面积场地的套用、公用和简易临时移动设备的使用,既是一定程度上在有限的校园面积内提升了场地的数量,也大大降低场地开发的投入。结合学生不同项目体育课程教学时间的合理交错安排,不仅能降低场地使用冲突,还能通过合理引导缓冲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场地不均衡的现象。

(四)利用网络平台促进课程信息公开化和互动性

现在的各种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个人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使学生不仅是在电脑前而是在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就能随时能获得所需求的信息,市场上各种为高校体育教育而制作的应用软件也非常丰富。因此收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开放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他相关信息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难事,而且随时可以动态更新、提醒、实时交流。这样不仅能让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的方式更加简便快捷,也为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分配教学班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能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师的个人信息与之互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时信息到现场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师生间的双向选择。

(五)以灵活的教学模式充分开发教师资源

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同一项目的课程教学可安排多个教师联合或交替教学,发挥新老教师的特色优势互补。不仅增加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激发课堂的趣味性,还促进了从事同一项目教学的教师间相互的交流、促进、成长。灵活合理的教学时间和场地安排,也便于教师发展新项目的教学,让新兴项目的教学以更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来开展,而不是局限在原有必修课或选修课,学习时间固定、学期周期固定、场地难找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

针对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要运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学模自身的特点,体现国家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需结合长江大学体育公共课程教学的软硬件资源,结合时代特色,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在关键部位进行改革,并对教师和学生加以正确的督促和引导,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让长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得到提高和发展。

參考文献:

[1]白建超.陕西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杨凌技术学院学报,2015(2):21.

[2]魏勇.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2):100-104.

[3]代春梅.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对策[J].创新教育,2011(2):34.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