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郭千钰,刘 峰
(渭南师范学院 a.图书馆;b.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言语偏向(Linguistic bias)的研究揭示,在个体通过言语表达刻板印象信息时会经常表现出言语偏向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作言语期望偏向(Linguistic expectancy bias),刻板印象相关的信息在通过言语表达时,相比较刻板印象不一致性质的信息而言,人们会使用比较抽象的言语表述刻板印象一致性的信息。[1]
研究发现,这种言语偏向对刻板印象的传递与维持起重要作用。当我们谈论关于某一靶子群体的刻板印象一致行为和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时,我们的言语使用表现出系统性的差异变化趋向。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依据对于不同群体的先验印象和态度在描述或表述这些群体的行为时,在言语上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刻板印象的心理实质。具体就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而言,人们会相对采用抽象性高的言语去描述,而描述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时个体使用言语的抽象性水平较低,例如,描述一个与男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他哭泣了),人们可能会使用具体的言语来描述(他的眼眶里噙有泪水);与之相对,对于一个女性刻板印象一致性的行为描述时(她哭泣了)或许被表达为抽象性水平较高的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研究者通过言语类别模型(Linguistic category model,LCM)把言语的表达划分为四种类别,实现了对于言语的测量,同时赋予不同抽象水平的言语一定的分值,实现了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言语表达的量化评价,具体如下:使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描述具体的、特定的某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感知到的,例如张三和李四拍手;描述性的行为动词,用来表述某一类行为或行动的动词,例如张三侮辱李四;描述某一情绪、情感状态的动词,表述情绪的基本形态,例如张三同情李四;描述个体或事件的形容词是最为抽象的,表达人或事物的性质、特质,例如张三、李四是热情的。前两类行为动词是描述具体行为的,后两类词是描述一类行为或情感状态,相对而言,其言语的抽象性水平后两者的水平高于前两者,通过在文献中,第一类行为被赋值为1分,第二类行为被赋值为2分,第三类行为被赋值为3分,第四类行为被赋值为4分,基于此,通过对靶子群体行为的言语描述得分情况就可以来了解个体对靶子群体的刻板印象程度。[2-3]
言语期望性偏差不仅出现在人与人交际之间,也出现在群体与群体交际之间。在群际背景下,言语偏向的出现受到动机机制的调节,表现出言语的策略性使用,这一机制认为在群际背景下,这种使用言语的方式可能反映的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沟通目的。当激活群际沟通的目的,即美化或贬损靶子个体,沟通目的会影响评价靶子个体时言语使用的抽象性。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描述靶子的刻板印象一致和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特征,在实验条件下,要求被试以创建误导性的靶子印象方式描述靶子的行为特征,在控制组条件下,要求被试仅仅描述靶子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相比较靶子群体的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特征,被试使用更加抽象的言语水平来描述靶子群体的刻板印象一致行为;在实验组条件下的结果与控制组条件下的结果不同,相比较靶子的刻板印象一致行为特征,被试采用了更加抽象的言语水平描述靶子的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这一研究表明,即使言语预期偏差一个系统的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在某些具体的背景条件下,它可能消失或甚至被颠倒,表明沟通的目标可以调节言语预期偏差。[4]
研究表明,群际沟通的背景也许决定了刻板印象知识是否激活,即言语期望偏向受到群际沟通背景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群际沟通的背景可能影响言语期望偏向的出现。[4]也有研究表明,关注群际之间的共同点能分散群体成员对群际差异的关注,相比参与群际差异为内容的群际接触,当被试参与一个群际共性为内容的群际接触后,高地位群体成员和低地位群体成员对群际之间差异程度的评定变小,低地位群体成员看待高地位群体成员更加平等。[5]当群际成员关注群际之间共性时,单独的群体成员会把自己视为一个大群体内的一员[6],群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这使得人们的关注点偏离群际之间的对比,群体成员各自的社会认同和相关的群体差异就不那么凸显了,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可能变得认同外群体,外群体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社会和情绪意义,那么对外群体就会带有积极情绪的色彩;而关注群际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群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晰和凸显,个体可能会对外群体的认同降低,那么对外群体就会带有消极情绪的色彩。[7]
另外,在想象群际接触理论的解释框架下,研究者认为,想象一个积极的群际接触会激发与外群体成员成功互动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舒服感、信任感,这些观念提高了与社会情境相关抽象概念的通达性,可以减弱负面的群际态度。[8-9]
再者,刻板印象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们表达刻板印象知识也会出现差异,相比积极情绪状态,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更少地表达刻板印象。有研究通过诱发不同的情绪,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减弱了个体刻板印象的表达[10];其他的研究也发现,积极心境下的人们表现出较多的刻板印象激活[11]。
总结以上研究,得到的启示就是,通过操纵群际之间接触方式和互动的内容,即群际接触内容涉及群际双方的共性和想象积极的群际互动时,群际内容涉及群际双方的差异和想象消极的群际互动时,在这两个群际接触的条件下,可能会诱发人们对外群体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见,人们的情绪反应的不同,可导致人们对刻板印象知识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刻板印象有关信息的言语表达中,人们的言语期望偏向也可能会表现出差异。
传递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言语期望偏向。据此,本研究借鉴群际接触的方法,通过群际接触任务的不同,诱发被试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状态,考察不同的群际接触任务能否影响被试对外群体成员的言语期望偏向。
在本研究中,我们操纵的靶子群体为富人群体,这是因为在我国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差距扩大,富人太富,所以人们形成了对富人的刻板印象,对于富人的固定看法和态度构建了人们对富人群体感知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某些场合和情景中会放大和过度渲染,造成了符号化、标签化的认知。
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0名,女生40名,年龄从18~24岁,此前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视力正常,都能熟练地利用QQ聊天,利用公共心理学实验课完成实验。
采用2(行为类型:刻板一致、刻板不一致)×3(接触类型: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关注差异性和想象消极互动、无接触)的混合实验设计。
通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式问卷结果统计分析,选取大学生和富人共同点和差异点的内容各5条。另外,通过开放式问卷,结合5点量表,统计分析选取4张图片,其中2张是富人刻板一致的内容,另外2张是富人刻板不一致的内容,比如富人刻板一致的内容为“富人住豪宅生活奢侈”,富人刻板不一致的内容为“富人在大街上捡垃圾”,并通过预实验选取对图片的描述内容,为每幅图片配4个描述句子,分别对应4种抽象水平。
首先把60名被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人,随机安排一组被试接受3种接触类型中的一个条件,在关注共性和关注差异性条件下,告诉被试要通过QQ聊天工具和另外一个富人聊天,因为时间限制,被试需要向这位富人通过QQ提5个问题,让他回答。实际上,与大学生交谈的富人不是真的富人,然后依据实验前收集好的答案对被试的问题予以回答,以此来操纵接触的类型,在共性接触条件下,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强调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的共同性;在差异性接触条件下,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强调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富人在好多方面都处于优势;控制条件下,则告诉被试由于网络出现故障,QQ无法登录上线,没办法聊天。
随后前两组被试完成一个想象任务,关注共性的实验组被试想象一个和富人交往的场景,指导语为“在5 min时间内去想象一下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你和一个陌生的富人相遇交往,这个交往的过程让你感觉到积极健康向上,没有一点压力和焦虑、紧张,在想象完了之后,请你写下整个想象内容的详细过程”;而在关注差异的实验组被试想象一个和富人交往的场景,指导语为“在5 min的时间内想象你遇到一个陌生的富人,整个交往过程和氛围让你感觉到紧张、不快、难受,充满了厌恶和反感,在想象完了之后,请你写下整个想象内容的详细过程”;无接触的被试则没有想象接触的任务,让他们完成一个5 min的连连看游戏。要求被试认真完成实验任务,如果不按照指导语完成任务,那么这门课的平时成绩会受到影响。
接下来,考察被试的情绪反应,要求被试完成一个情绪的评价任务,情绪评价任务的测量采用张卫东、刁静和Schick修订的中文版情绪自评量表(PANAS),这量表包括了20个描述情绪状态的形容词构成,被试可以通过当时体验到的情绪感受进行量化分值评价,得分赋值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标准。[12]统计得知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2,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内容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5和0.83。本研究在实验任务完成后再让被试报告自己的情绪状态。
完成以上任务后,立即通过电脑给被试呈现4幅图片,指出图片描述的主人公为男性,是一位富人,依据图片中富人的行为表现,请被试依据图片呈现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行为描述句子,只能选择一个句子作为答案。其句子的赋值得分标准依照言语类别模型的规定完成。
在计算被试PANAS量表得分时,以接触类型为自变量在被试PANAS测验中的得分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描述统计的指标如表 1 所示。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F积极情绪(2,57)=119.46,p=0.00,η2=0.8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积极情绪的得分上,关注共性组的得分高于关注差异组的得分、无接触组的得分,差异显著,p=0.00;而无接触和关注差异组的得分之间没有差异,p=0.95。F消极情绪(2,57)=45.07,p=0.00,η2=0.61,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消极情绪的得分上,关注差异组的得分高于关注共性组的得分、无接触组的得分,差异显著,p=0.00;而无接触和关注共性组的得分之间没有差异,p=0.48。由此可见,本实验中通过接触任务可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表1 不同接触条件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分数的M和SD
对图片的赋值分数,即抽象描述分数为因变量指标,进行2(行为类型:刻板一致/刻板不一致)×3(接触类型: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关注差异性和想象消极互动/无接触)的方差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行为类型这一组间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57)=12.05,p=0.001,η2=0.17,刻板一致条件下的抽象描述分数M=4.58,SD=0.22,刻板不一致条件下的抽象描述分数M=3.53,SD=0.18,如表 2 所示。
接触类型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2,57)=3.39,p=0.04,η2=0.16,接触类型因素的多重比较发现,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条件(第一种条件)下被试的抽象描述分数M=4.35,关注差异性和想象消极互动条件(第二种条件)下被试的抽象描述分数M=3.55。
无接触条件(第三种条件)下被试的抽象描述分数M=4.27,第一种条件下的均值和第二种条件下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p=0.02),第一种条件下的均值和第三种条件下的均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83),第二种条件下的均值和第三种条件下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显著(p=0.04)。
表2 不同接触条件下行为类型的抽象描述分数的M和SD
行为类型和接触类型两个因素之间的方差分析表明交互作用显著,交互作用结果如图1所示,F(2,57)=10.56,p=0.00,η2=0.27,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行为类型因素在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条件下的处理效应显著,F(1,57)=26.56,p=0.00,η2=0.32;行为类型因素在关注差异性和想象消极互动条件下的处理效应不显著,F(1,57)=1.78,p=0.19,η2=0.03;行为类型因素在无接触条件下的处理效应显著,F(1,57)=4.82,p=0.03,η2=0.08。
图1 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图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接触类型为关注差异性和想象消极互动条件,言语期望偏向更有可能在接触类型为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条件下发生。
依据情绪、信息等价理论(Affect-as-information theory)[13],情绪状态具有信息功能,有助于创设一定的心理情景,积极的情绪让人们感觉到安全,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情绪影响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人们不需要展示过多的认知资源付出,认知者使用相对经济省力的启发式信息价格策略。与之相反,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让人感觉到他所面对的情景是有威胁的,需要寻找逃离的办法和思考所有可能的结果,这反过来会刺激一种详细的和分析信息的加工方式。这也就是说,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依靠普通的知识经验去进行信息加工,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们采用了细节和具体的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不依靠常见的知识经验或信念去加工信息。新近的研究已经表明,情绪状态影响言语的抽象性表达,具体而言,负性情绪状态诱发细节为导向的加工方式,促进了具体化言语的使用。然而,正性的情绪诱发整体加工的方式,促进了抽象化言语的使用。[14]
结合本研究中群际接触的实验操纵,相对于关注群际差异的群际接触,当群际接触关注群际之间共性时,群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群体成员各自的社会认同和相关的群体差异就不那么凸显,可能会产生安全的情绪状态。再者,通过心理上的想象,在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情绪和言语描述行为的通达性,通过冥想虚拟的互动情景就有可能让被试产生与实际互动相类似的心理过程。有研究表明,积极、肯定的想象接触导致正面的特质投射到外群体,那么,通过对高地位群体成员的积极想象情景的操纵,被试有可能会把积极特质投射到高地位群体成员的身上。研究发现,通过对外群体的想象群际接触,被试对外群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和积极感情。[15]但是在本文中,大学生被试相对于富人而言,他们实际上更像“中性群体”,一部分人可能成为将来的富人群体,大学生中也有富人家庭背景出身的人,所以对富人的刻板印象没有社会上实际的低地位群体那么清晰和稳定,他们与富人群体的群际边界可能会比较模糊,那么对富人群体容易给予比较积极的想象和特质投射,导致被试对富人群体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实验结果也可能反映了这种效应。关注群际共性和想象积极的条件诱发了被试对外群体的积极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导致被试对信息的加工采用启发式的加工,所以在此条件下,对刻板一致的行为采用更多的抽象性言语描述,对刻板不一致的行为,采用更多的具体性言语描述,表现出言语期望偏向。那么操纵想象消极群际接触和凸显群际差异会恶化群际关系,对外群体成员产生负面情绪,产生不安全和焦虑,诱发了被试的消极情绪,所以在此条件下,被试对信息的加工方式采用系统式的加工,表现出更少的言语期望偏向的出现。
实验结果表明,行为类型因素在无接触条件下的处理效应如同在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条件下一样显著,这是因为,行为类型因素在关注共性和想象积极互动条件下的差异性可以用情绪、信息等价理论来解释。而对于行为类型因素在无接触条件下的差异性就不能用情绪、信息等价理论来解释了,因为依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无接触条件下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6),被试的情绪状态相对处于“中性”情绪条件下。言语期望偏向的认知预期机制(the mechanisms of cognitive expectancies)认为,不论行为的性质如何,只要行为符合刻板印象的图式,对于行为言语表达的抽象性水平也就较高,这是因为符合刻板印象的信息相比较不符合刻板印象的信息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结构,不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由此会使用描述一类行为或个人特质的句子来进行言语表达,其言语抽象性水平就高,而那些与刻板印象图式不相容的信息,会被认知结构过滤,重点照顾,视为偶然或异类,其发生的概率较低,被试可能会在言语表达中采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标识。在无接触条件下,因为被试相对处于“中性”情绪条件下,被试对刻板印象知识的表达不会受到积极、消极情绪的影响,这时,可以用言语期望偏向的认知预期机制来解释行为类型因素的差异问题,相对于刻板一致的行为更符合被试的预期,而刻板不一致的行为不符合被试的预期,所以被试对刻板一致的行为采用更多的抽象性言语描述,对刻板不一致的行为采用更多的具体性言语描述,所以在无接触条件下,刻板一致行为的言语抽象得分高于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言语抽象得分,两者出现差异。
(1)在关注共性和积极想象的群际接触条件下,群际接触的内容诱发了被试的积极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导致被试对信息的加工采用启发式的加工,出现了较多的言语预期偏差。
(2)在消极想象接触和关注群际差异条件下,群际接触的内容诱发了被试的消极情绪,被试对信息的加工采用系统式的审慎加工,表现出较少的言语预期偏差。
参考文献:
[1]Holtgraves T M,Kashima Y.Language,meaning,and social cogni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8,12(1):73.
[2]翟成蹊,李岩梅,李纾.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87-495.
[3]杜卫,张厚粲,刘萍.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研究[J].心理科学,2009,28(1):44-48.
[4]Semin G R,Montes L G D,Valencia J F.Communication constraints on th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3,39(2):142-148.
[5]Saguy T,Chernyak-Hai L.Intergroup contact can undermine disadvantaged group members’attributions to discrimin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3):714-720.
[6]Eller A,Abrams D.“Gringos”in Mexico: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Language School-Promoted Contact on Intergroup Bias[J].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2003,6(1):55-75.
[7]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8]Vezzali L,Capozza D,Giovannini D,et al.Improv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intergroup attitudes using imagined contact:An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with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108(2):203-212.
[9]Stathi S,Crisp R J,Hogg M A.Imagining intergroup contact enables member-to-group generalization[J].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1,15(3):275-284.
[10]Huntsinger J R,Sinclair S,Clore G L.Affective regulation of implicitly measured stereotypes and attitudes: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process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3):560-566.
[11]Huntsinger J R,Sinclair S,Dunn E,et al.Affective regulation of stereotype activation:It’s the(accessible)thought that count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0,36(4):564.
[12]张卫东,刁静,Schick C.正、负性情绪的跨文化心理测量:PANAS 维度结构检验[J].心理科学,2004,27(1):77-79.
[13]Jr R S W,Clore G L,Isbell L M.Affect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9(31):71-77.
[14]Beukeboom C J,Semin G R.How mood turns on languag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2(5):553-566.
[15]West K,Holmes E,Hewstone M.Enhancing imagined contact to reduce prejudice against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J].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2011,14(3):4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