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国成语大会》的传播技巧

时间:2024-06-19

曹熙斌,刘 洁

(1.渭南师范学院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 710032)



论《中国成语大会》的传播技巧

曹熙斌1,刘洁2

(1.渭南师范学院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 710032)

摘要:成语被誉为文化的活化石,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以成语为题面,通过选手竞猜与学者点评等环节,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传播。节目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形成高雅的趣味,寓教于乐,与纯娱乐的综艺节目形成鲜明对比。在传播内容上,节目挖掘成语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既传播了古典知识,又达到了以成语为媒针砭时弊、弘扬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在形式技巧层面,节目通过设置明确多元的赛制规则,在主持人、嘉宾和选手之间展开多元互动,从而营造了活跃的节目气氛。在传播策略层面,节目以文化营造趣味,培育内涵与外表兼修的文化偶像,增强了受众黏性,从而获得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这种传播技巧值得综艺类节目借鉴。

关键词:综艺节目;传播技巧;偶像策略;受众黏性

综艺节目是当下电视节目中最受瞩目的节目样式,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节目类型。自1990年的首档综艺节目《综艺大观》诞生以来,我国的综艺节目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繁衍出了多种多样的子类型。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了益智类综艺节目《幸运52》、谈话类综艺节目《艺术人生》、歌唱选秀类节目《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冲关节目《幸福账单》等。在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始终走在前列,从1997年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到2004年具有开创意义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再到2013年播出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明星对抗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此外,浙江卫视的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户外明星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也备受关注。江苏卫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已成为品牌综艺节目。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也因收视率的迅速飙高被誉为“现象级综艺节目”。

在综艺节目众声喧哗的背后,有需要冷静思考的话题。“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转型期,以往因盲目跟风而造成的极大人力和财力浪费不仅影响了节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价值,而且导致受众和市场的审美疲劳。”[1]综艺节目如何更好地开发本土的文化资源,走出竞相模仿、同质化的怪圈?在为观众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的同时,综艺节目能否挖掘更深层的内涵,从而使得节目具备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厚重的价值感?文化类综艺节目就是在趣味与知识、娱乐与教益之间达成完美平衡的综艺节目类型。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的主流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积极探索开办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综艺节目,1998年推出的《幸运52》以及2000年开办的《开心辞典》,都是明显带有文化属性的综艺节目。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知识普及,因此被称为“益智类”节目,但这两档节目以游戏化的方式吸引观众,在文化价值的引领方面还有明显欠缺。

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将全球流行的民间游戏猜词引入节目中,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现场比赛形式,产生互动、耐看和充满戏剧性悬念的独特效果。”[2]这是一档典型的文化类综艺真人秀节目,不论是内容设置还是形式包装,都做到了匠心独具,体现了娴熟精湛的传播技巧。

1 传播内容——挖掘成语魅力,弘扬文化精髓

在当下中国综艺节目的真人秀大潮中,“文化类真人秀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既要严肃,又要轻松,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娱乐大众。”[3]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上要突出文化元素,以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成语大会》以成语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考题,设置多元化的竞技规则,在选手结队比拼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赛程。从内容上来看,成语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最大亮点。以成语为题面,台上台下的选手、荧屏内外的观众都以猜词为乐趣,文化成了真正的看点。在题面的选择上,所考核的成语均出自中国经典的古代典籍,如《史记》《论语》《庄子》《尚书》《周易》《世说新语》《三国志》《红楼梦》《魏书》《晋书》等。然而比赛不是学术讲堂,以猜出成语为目标的选手们会在节目规则限定的范围内想方设法给搭档更多简易明了的提示,在为荣誉也为奖励而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或是对成语的阐释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一个权威的声音予以矫正。节目组设置了嘉宾点评,邀请学者郦波、蒙曼、杨雨以及作家毕淑敏等,在选手答题的间隙对相关成语给出权威而又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以简练的语言引出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故、名人轶事等。这一环节对提升整个节目的文化含量而言是画龙点睛之笔。

1.1揭示成语蕴含的文化精髓

许多成语由于年代久远,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对这一词汇的出处、原意缺少明确的认知,遑论汲取成语背后的文化精髓了。成语在当下的尴尬境地恰好成为《中国成语大会》追求节目深层价值的原点,通过对成语来龙去脉的解析,揭示成语背后的文化精髓。

选手在竞猜“手足无措”一词时,出现了望文生义的情况。学者郦波及时予以纠正,指出这一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郦波解释说,这一成语“指的是顶层设计一定很关键,要不然老百姓无所适从,所以这个成语包含中国儒家的法治精神在里边”。经过解释,观众就会明白,手足无措不仅形容个体的慌张不知所措,而且与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有关联。保证黎民百姓不会陷入无所措手足的境地,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底线。这样的片段在节目中比比皆是,文化嘉宾对成语进行深层解析,目的就是深化观众对成语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古人智慧的理解,这样一来,成语竞猜游戏就上升到了文化类节目的层次。

1.2破除人们对成语的错误认知

古语中的字词与现代的用法和理解往往存在偏差,选手们理解成语时的偏差恰恰是成语在当下的生存状态的表征,因此,点评嘉宾也会适时发声,纠正选手对成语的不当认知。选手王帆在描述“囊中羞涩”一词时,使用了一句极为生活化的话语“没钱了”,搭档唐蕊会错了意,猜成“穷途末路”。“没钱”的确容易让人想到“穷”字。郦波点评时就对古文中的“穷”与当下用语习惯中的“穷”进行了辨析。他解释说“这是我们大家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没钱了,就是穷。在古文里,贫才是没钱。穷是尽,尽头的意思。走到尽头没有路可以走了,叫做穷途末路。但是,虽然没有路可以走了,我还要怎么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好多人认为是没钱要独善其身,不是,当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不与天下苟合,那才叫独善其身。”嘉宾由穷字在古文中的含义延伸开来,引出了古人的生存智慧与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则,在纠偏的过程中,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成语知识。

1.3以成语为媒,针砭时弊,树立正确价值观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年代久远,《中国成语大会》以年代久远的成语为切入点,直指当下社会的种种弊病,开掘成语的当代价值进而赋予成语以新生命。以“蓬头垢面”一词为例,如今通常用于指一个人衣衫不整,头发凌乱,面容不洁净等,用来形容个体外在形象。郦波老师此处做出点评,“这个词出自《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它原来讲的是儒家的君子。我觉得这句话在当下非常有意义。有些人喜欢作秀,古人说,不要简单地从表面形式去作秀,然后以便让人看出你的不一样来。其实真正的一个贤者,应该是内外如一,自我境界的升华。”这一点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一段落的分量。由外在面容上的不整洁,深化到君子为人处事的原则,再联系当代的浮泛作秀之风,让成语成为当代人正衣冠的有益镜鉴。

学者担任嘉宾,在比赛过程中揭示成语背后的文化精髓,矫正人们对成语的错误认知,借成语树立具有当代意义的正确价值观。除此之外,在比赛进展过程中,选手描绘相关成语的同时,在屏幕上还会以文字的形式标出成语的“标准释义”,让观众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为观众送上文化盛宴,在众多娱乐性综艺节目的夹击之下顺利突围,这就是《中国成语大会》在内容上的最大亮点。

2 传播形式——创新节目形态,展开多元互动

在综艺节目类型多元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一档文化节目除了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挑细选进而获得稳固的内在价值之外,还需要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节目的外在包装、赛制规则与环节设置都是影响节目生存的重要因素。“节目形态创新已成为当前各类节目相互竞争、吸引观众、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4]作为央视推出的首档带有真人秀色彩的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后起之秀《中国成语大会》大胆创新,在形式技巧上实现了更多突破,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1明确多元赛制规则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环节设置相对简单,赛制规则明确。由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担任主考官,宣读考题。选手逐一登台,根据词语的发音、解释或例句,书写相应的词语。评委通过指示灯进行评判。节目还设置了第二现场,邀请文化学者对考题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点评。明确的节目规则有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但本节目的赛制规则过于简单,从初赛、复赛、个人晋级赛到年度总决赛,场上的比拼方式只有一种——考官念题,选手写字,评委按灯,现场单调乏味,缺少足够的看点。

这些问题在《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中国成语大会》的赛制规则明确,形式多样,保证了节目进展过程中的节奏感与交流感。在成语竞猜这个总的比赛模式之下,设置了目标计时、双音节同题、单词限猜、限时竞猜四种比赛方式。目标计时即两组选手比拼同样数量的成语竞猜,用时短者胜;双音节同题是指两组选手共用同一题面,每次只能提示搭档一个双音词,交替作战猜中为止;单词限猜则是规定时间内描述者可多次描述,竞猜者有两次试猜机会;限时竞猜则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猜出尽可能多的成语。选手比拼的过程紧张激烈,总决赛中权春燕、高瀛对阵徐源、邢正,限时竞猜环节,出现了47″2对47″3的胶着战况,令人拍案叫绝。当然,一个好的节目应该做到张弛有度,因此,除了上述明确而又多元的比赛方式,在各组选手比拼的间隙穿插着主持人张腾岳的插科打诨以及点评嘉宾对关键成语的权威解读,这样一来,节目形成了一张一弛紧张有序的比赛氛围,既能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又让观众获得了充足的知识滋养与观看乐趣。

2.2充分的互动交流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场上缺少互动。舞台上,选手依次单人上场听写,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评委与选手之间同样没有语言交流。尤其是当选手写错的时候,镜头切过去,三个评委端坐在评判席上,缄默不言,几秒钟之后,大家发现灯没有亮,才明白选手答错了。这种环节设置上的生硬实在是一个败笔。从视觉感受上来讲,节目现场太像一个听写汉字的考场,而不是舞台。

《中国成语大会》在荧屏上展示的与其说是一场严肃认真的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比赛为名的文化狂欢。作为一场比赛,它有紧张激烈的气氛,身怀绝技的高手们狭路相逢,以智慧为刀剑,一比高下;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它更是通过节目环节的巧妙设置制造多样的看点,让场内外的观众乐在其中。寓教于乐,首先要营造充满趣味与可观赏性的节目现场,吸引观众,然后才能把节目蕴含的教益传递出去。在如何营造看点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显然不及《中国成语大会》,后者的看点之一就是场上展开的多元互动,选手、主持人、嘉宾之间形成了充分的交流。在选手们比拼的过程中,针对某个有趣味的成语,或者针对某个选手的表现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和讨论既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分量,又以妙语连珠的特色活跃了舞台上的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这是节目创作者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基础上实现的重要突破。电视节目归根结底是人和人的交流,不论是荧屏内、舞台上的人与人之间,还是荧屏内外的人与人之间都要形成充分的有效的交流,这样的节目才有可观赏性,才能抓住观众。除了场上的互动交流之外,“与新媒体联姻是《中国成语大会》的另一特点。借助‘央视悦动’客户端、节目官网、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节目积极加强与观众的互动。”[4]体现了节目创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

2.3雅致得体的包装

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的外在形式简约而又透着巧思。三个战队分别命名春秋、尔雅、国风,包含传统文化的雅致韵味。舞台设计也返璞归真,由成鼎足之势的三个圆形区域组成,分别供主持人、两组比赛搭档站立。在比赛过程中,每一小节都以俯拍镜头开场,圆形斑点组成的光圈环绕在选手区域,然后在双方交替的瞬间来回移动,作为赛程中的间隔示意。此外,在音乐的选择上,也是秉承着雅致得体的原则。选手猜中成语时配以干脆利落的音乐,在战况胶着时,配加悬疑感十足的音乐,灯光和音乐的使用强化了观众观看节目的视听愉悦感。

3 传播策略——营造文化趣味,打造文化偶像

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讲,综艺节目应力求寓教于乐,以文化营造趣味,以趣味稳固受众。“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这个目标甚至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运行的一个规则。”[5]在综艺节目中,偶像对受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挖掘选手的文化亲和力和个性禀赋并进行包装设计,打造文化偶像,是有效的传播策略。

3.1营造文化趣味,提升节目内涵

《中国成语大会》在趣味性上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胜一筹,这一方面与成语包容的典故、轶事有关,另一方面更与选手们在压力之下的即兴发挥密不可分。陈江宇描述“轻于鸿毛”这一成语时,提示“泰山是重的,那个不重的就是?”单计环果断地回答:“鸡蛋!”这样引人捧腹的段落在比赛中比比皆是。随着赛程的推进,组队比赛的搭档之间的默契度迅速上升,经常会出现令人拍案的场面。双音字猜词过程中,李凡只说了“女人”,达吾力江就猜出了“风姿绰约”;单计环提示“知否”,陈江宇一举猜中“绿肥红瘦”;邢正提示“十三”,恰好只有十三岁的少女选手何欣航猜中“豆蔻年华”。这些心有灵犀的场面屡次赢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这种文化元素营造出来的富有趣味的场景恰恰印证了《中国成语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在功能定位上的准确,既具备教化的功效,又具有娱乐效果。“以往许多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大都经历了阳春白雪式的尴尬,无非是由于内容生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以牺牲广大收视群为代价打造高端精品,不但难以达到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作用,还终因收视不佳、制作成本难以收回而难逃被淘汰的命运。”[6]显然,《中国成语大会》在文化价值与观看趣味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3.2打造文化偶像,增强受众黏性

纵观当下的综艺节目,制作者通常会借助明星效应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从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到音乐节目《我是歌手》,再到大热的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邀请的都是知名度颇高的明星,节目借助明星的人气获得高的起点。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的选手都是在校学生,初登荧屏的他们对观众来说是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这是节目开播之初的劣势。如何将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这是以“素人”为选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做了一些努力,结果差强人意。节目组根据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相貌、习惯动作等,为选手取“绰号”,如“小胖”“战神”“秦哥”等。但选手在台上只有写字以及偶尔的发问,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缺少更鲜活的个性色彩。在塑造偶像的过程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显然未寻得章法。

同样是由普通的在校学生充当选手的《中国成语大会》在偶像策略的运用上明显技高一筹,选手们借助自身的文化实力和个性禀赋逐渐实现了由路人到偶像的华丽转身。才貌俱佳的李凡、沉稳儒雅的徐源、潇洒大气的王帆、处变不惊的高瀛、感性聪慧的陈江宇、腹有诗书的唐蕊、举重若轻的邢正、年少多才的何欣航等等。这些集青春、智慧、锐气于一身的学子堪称新时代的青春偶像。固定搭档李凡和达吾力江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才子佳人。因此《中国成语大会》是成功运用偶像策略的典范,而成为偶像的前提是雄厚的实力。这些参与节目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实现由路人向偶像的跨越,一方面与选手自身的知识积累、个性气质有关系。在参赛之前,他们就是学富五车的高校学子。参与比赛之后,他们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准备,这样一来,才有了台上的舌灿莲花,才有了各搭档之间默契的应答如流。

另一方面,这种偶像化更是节目包装设计的结果。这里的包装包括外在形象的设计,服装、发型、化妆等视觉效果的美化,也包括通过节目流程设置层面对选手优点的凸显。《中国成语大会》在选手的数量上控制得当,春秋、国风、尔雅三个战队,经过初赛、复赛到总决赛,台上的选手有充足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魅力。另外,除了何欣航和韩韬之外,本节目的参与者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个别选手还是硕士、博士,他们的成熟、睿智以及深厚的学识都为节目的顺利展开增光添彩。相比之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选手年龄小,人生阅历有限,在单调的赛制规则和严肃的舞台上表现得不那么轻松自如也在情理之中。《中国成语大会》的舞台造就了自己的偶像,参加决赛时的陈江宇在形象气质上与海选时已经有了很大差异,量身打造的妆容和发型烘托出一个文雅大方、知性可爱的女生形象。邢正凭借雄厚的成语实力和超强的心理素质一路过关斩将,冲入冠军争夺赛。在比赛过程中,他与徐源彼此守望相助,沉稳的邢正面对舞台上的输赢表现得很坦然,失利时不气馁,得胜时不骄傲,在为观众献上精妙比赛的同时,展现出了不骄不躁的君子风度,成为《中国成语大会》舞台上当之无愧的偶像。不过,这里的偶像是节目自己树立的文化楷模,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丰富和创新传播内容,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民意拥护,成为主流媒体增强受众触媒黏性,借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然选择。”[7]这些偶像化的选手有助于提升受众黏性。

作为一档竞技型节目,偶像化的选手之间的心智角逐自然是《中国成语大会》最大的看点。除此之外,主持人以及三位嘉宾也为本节目增添了诸多亮点。主持人张腾岳充分发挥自己的节目主持和成语智慧方面的优势,很好地掌控了整个节目的进展节奏,适时调侃,为节目增添了不少笑点。相比之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持人冀玉华在节目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冀玉华与点评嘉宾的交流是在第二现场进行的,这样一来,主持人难以对舞台上的节目进展进行调控,节目就真的变成了比赛,即考官出题,选手答题,裁判“判卷”。

除了偶像化的选手和老道的主持人之外,《中国成语大会》的舞台上还有另外一个星光熠熠的元素——点评嘉宾。尤其是文化学者郦波,堪称整个节目的画龙点睛之人。一方面,他以渊博的学识对比赛中的成语进行权威阐释,确保节目准确传递成语背后的文化精髓,他讲解成语如庖丁解牛;另一方面,郦波老师以亦师亦友的姿态友善地矫正选手们对成语或是传统文化的误读,春风化雨,温文尔雅,极具学者风范。点评嘉宾在这一节目获得了充分的发言机会,不再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现场里那个负责填充节目空档的可有可无的角色。

4 结语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场域中赢得一席之地,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独辟蹊径。观众观看综艺节目的初衷不外乎寻求轻松愉悦,但一档真正有价值的、有长久生命力的综艺节目不能止于娱乐,尤其是表面的耳目之娱。毋庸讳言,近几年热度不减的音乐选秀节目、户外冲关节目以及相亲交友等传统的综艺节目在火热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追根溯源,这些节目的问题恰恰在于节目形态上的“外热内冷”——热闹有余、深度有限,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所说,这些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是一种只具有瞬间效应的‘焰火’,以五彩缤纷的喧闹场景来娱人耳目,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花样翻新或标新立异来包装自己的产品,但是却不能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求。”[8]精神需求的满足依靠的不是绚烂的灯光、转动的座椅、噱头百出的话题,而是本土的文化资源。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代表的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独辟蹊径,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形式技巧上返璞归真,以简约的包装、张弛有度的赛程设置赢得了观众,同时节目成功地把文化与智慧转化为趣味,运用偶像化策略提升了受众黏性,这样一档原创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技巧的运用方面的确可圈可点。《中国成语大会》的一鸣惊人也说明,对综艺节目制作者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富矿。

在各种版权引进综艺节目百花争艳的当下,综艺节目制作者既可以顺势而为,虚心向已有成功经验的国外节目学习;也可以独辟蹊径,从渊源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元素,借助现代的节目技巧进行包装和转化。由于传统文化元素与本土观众的审美趣味和鉴赏习惯有着同根同源的接近性,这样的综艺节目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不论是立足当下,还是放眼长远,以文化为趣味,在娱人耳目的同时滋养观众的身心,这是方兴未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石艳艳.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的本土化设计理念[J].编辑学刊,2011,(3):39-42.

[2] 李腾林.从《中国成语大会》谈电视文化节目的主流传播价值[J].当代电视,2014,(12):51-52.

[3] 宫承波,田园.试论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中的“三个平衡”[J].中国电视,2015,(1):67-70.

[4] 刘燕南,李翔.《中国成语大会》:模式创新与文化传扬[J].电视研究,2015,(1):61-63.

[5]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李子.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0):103-105.

[7] 张霆.在增强受众触媒黏性中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J].新闻知识,2013,(10):13-15.

[8]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马小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6-0081-06

收稿日期:2016-06-23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14TSXK09)

作者简介:曹熙斌(1966—),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ulture Variety Show:Chinese Idioms Conference

CAO Xi-bin1,LIU Jie2

(1.School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oniz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2.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Chinese idioms are regarded as living fossils. The variety show: Chinese Idioms Conference transforms Chinese idioms contest into a game. In the game, contestants try to guess which idiom is the right answer. Famous scholars serve as judges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show. This show succeeded in sprea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way, it forms a sharp contest to any other entertainment variety show. From the aspect of substance, this show spreads both classical knowledge and correct values. From the aspect of form and skill, this show has strict rules and distinctive pace.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Idioms Conference sets up divers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ost, the contestants and the judges. From th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his show cultivates cultural icons by revealing their talent and charm. This show is both interesting and beneficial because its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culture and amusement. Chinese Idioms Conference set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other variety show.

Key words:variety show; idol strategy; communication skills; audience adhesion

【图书情报与编辑传媒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