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芳桂皮影戏《四岔捎书》关中方言词举例

时间:2024-06-19

田 晓 荣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秦地文化研究】

李芳桂皮影戏《四岔捎书》关中方言词举例

田 晓 荣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四岔捎书》又名《忙识字》《四岔》,眉户传统剧目,作者为清代著名的陕西皮影戏剧作家李芳桂。《四岔捎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反映了当地人衣食住行方面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上的遗传根基,为研究关中文化、近代汉语等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财富。

《四岔捎书》;方言;释义;用例

《四岔捎书》又名《忙识字》《四岔》,眉户传统剧目。碗碗腔皮影戏、秦腔、汉调二簧、同州梆子等剧种亦有此剧目。原剧本已散佚,现有的几种剧本多据民间戏曲艺人李卜的口述本加以整理。据说是“李芳桂根据发生在家乡的一件趣事进行巧妙构思,创作了这出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讽刺粗心大意、故作聪明的喜剧”[1]433。此剧除在舞台上演出外,还以眉户拍成电视戏曲片播放,深受观众喜爱。李芳桂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陕西省著名的皮影戏剧作家,原籍陕西华州(陕西渭南华州区)大张东街人,从家谱看,其父李增敏以上,直系的十二代列祖列宗,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2]5,李芳桂也是在乡村教书度过了他的一生,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对当地方言非常熟悉;另外,皮影戏属地方剧种,剧本主要是供民间的碗碗腔皮影戏艺人演唱的,而陕西渭南华州区、华阴是碗碗腔皮影戏的发源地,因此,他的剧本语言吸收了大量的当地方言。这些方言资料保留了历代汉语的众多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摘录了李芳桂皮影戏剧本之一《四岔捎书》中的一部分方言词语,例句均出自《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王相民,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选词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普通话中没有的词,二是与普通话词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每个词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1)国际音标注音(注音取自“渭南方言音系”,此音系见张崇著《陕西方言词汇集》)。(2)释义。(3)列举《四岔捎书》中的例句。(4)现代关中方言用例。(5)其他作品用例。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词语的渊源,尽量列举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用例,如果没有找到,有时也列举现代作品用例。有些词条若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加按语提示。

方言用例:这条路一岸是你家的地,一岸是我家的地。︱我屋前岸(读轻声)是一条河,后岸是一座山。︱你往偏岸(旁边),别挡我的路。

按:方言中“岸”比普通话语义范围大,普通话的“岸”仅指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此外,关中方言中有名词“一岸(an55)子”,表示很远的地方,如:“他是从一岸子来的。”

方言用例:你把他的,走了半天才走到这。

其他用例:李芳桂《玉燕钗》第十六回:“禁子:把他的,世上有这事。”《白玉钿》第三回:“董寅:把他家的,竟然辞弹脱了。”《渭南市历代戏曲剧作精品选》第一卷(高培支《夺锦楼》):“这、这、这,把他的,不看咱们,去看老爷去了。”[4]342《渭南市历代戏曲剧作精品选》第三卷(赵静铭《涝池岸边》):“老子非去不可!把人管死咧?把他的!”[4]395《渭南市历代戏曲剧作精品选》第三卷(李群芳《白玉楼》):“把他家的,未曾拜堂先喝一盅对口酒,真真喜煞人也!”[4]97

方言用例:今天真败兴,一出门就跌了一跤。

其他用例:李芳桂《古董借妻》第五场:“知县:你看这个败兴不败兴。”[3]468

按:普通话中也有这个词,但意义与方言稍有不同,意为因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情绪低落,如“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毕】pi21(动词)完;完蛋,没救了。《四岔捎书》第四场:“纪明母:请你和叔与我把信看,看毕信我婆媳才了然。”[3]481

方言用例: 你吃毕了赶快去学校。︱我看你这辈子毕了,等下辈子吧。

其他用例:《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汉书·王莽传上》:“原诸章下者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西游记》六十八回:“国王看毕,十分欢喜。”《金瓶梅》七回:“薛嫂说毕话,提着花厢儿去了。”《红楼梦》一回:“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踪影了。”清代周容《芋老人传》:“老人语未毕。”清代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李芳桂《香莲佩》第十一回:“诸葛暗:把呆迷尸首借去,支应一时,等官验毕,着我官人埋了,省得你叫人打墓。”第十四回:“(牛二)我车户牛二毕了。”《十王庙》第十七回:“零干:只把她的头割下来还他,一场事岂不毕了。”

现代关中方言中有两个义项:①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如:“你个白日鬼,连这个字都不会写。”②糊弄人。如:“那人做啥事不想摊本,只想白日鬼哩。”

按:近代汉语中也有这个词,但意义不同,指行动诡秘,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的骗子。 如:宋刘跂 《暇日记》:“浙江贼号曰白日鬼,多在舟舡作祸,彼中人见诞谩者,指为白日鬼。”

方言用例:你到我边前来,我给你说句悄悄话。︱你往路边前走,小心被车撞了。

其他用例:《西游记》第十三回:“那条汉到边前,放下钢叉。”《西游记》第九十六回:“说话间,不觉已至边前。三藏下马,过吊桥,径入门里。”

方言用例:他吃烟把人熏的。

按:“吃烟”一词在安徽、山西等方言中也用,如:“在我的老家皖南,人们管吸烟叫吃烟,更多时候说的是漆(音谐)烟。你要说吸烟他们不习惯,说抽烟他们就笑。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你以为神仙是做什么的?其实就是专等着吃现成烟的。”(《今日生活报》2010.4第B11版)“万荣农村形成的习惯是男吃烟,女不吃烟,吃烟是男人的专利,是展示成熟男人风采的一种方式。女人吃烟多半会受到非议。”(杜峻晓《百姓阅览》www.baixingyuelan.com.2011-11-6)

【大】ta24(名词)爹,父亲。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父曰爹,又曰别,又月大。”《四岔捎书》第一场:“杨明胜:你看你大给你妈都捎银子捎信呢。”“杨明胜:没钱,你就不敢把你大口外柜打开弄上几两银子呀?”[3]478

其他用例:李芳桂《玄玄锄谷》:“玄玄:他大三年,他妈三年,两事搭一事,岂不是六周年。”

按:在今天的方言中,父亲称呼“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河南等地都有,呈片状。杜鹏程《延安人》二:“我大我妈,都在这里哩!”

【逮住】tai21·tʂh(动词)接。《四岔捎书》第四场:“和四有:唔,好好好,你把你这茶杯先逮住。”[3]481

方言用例:我往下扔,你在下边逮住。

方言用例:你把草根根都挖出来了。

按:单音节名词的重叠使用,是关中东部方言的一大特点。虽然普通话也有词的重叠,但方言中重叠的对象以及重叠的方式和意义与普通话不同。如名词的重叠:车车、勺勺、管管、坑坑、虫虫、草草、棍棍、铲铲、窝窝、房房、眼眼、本本、花花、壶壶、瓶瓶、盆盆、碟碟、柜柜、影影、筛筛、根根等。这些词重叠后大多含有小、轻的意思。

【好】xau52(副词)便于。《四岔捎书》第一场:“景纪明:路过我家是顺径,他好与我把信通。”[3]474“景子桐:我急忙大街请上位先生,到铺内他好与咱把信通。”[3]475

方言用例:你把钱给我,我好给咱买饭去。

其他用例: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白居易《寒食日寄杨东川》:“兜率寺高宜望月,嘉陵江近好游春。”《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你倒别混想了,养养神,明儿好念书。”李芳桂《香莲佩》第十四回:“折杯:教我大叔提携你,出些本钱开烧锅。咱的好喝。”《春秋配》第六回:“石径坡:待我替你解下来看过,我好扶你上涧。”

方言用例:棉花叫冷子打了。

其他用例:王汶石《米燕霞》:“这是一场冷子。大树不要紧;小花小草可就毁了,经这一打,难得还阳了。”

【哩吗(么)】li21·ma(·m) 语气词连用。“哩”在汉语史中有“理”“俚”“裏”“裡”“哩”等多种书写形式,元明以来,“哩”作为标准用字固定下来,在一些方言中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呢”兴起并逐渐取代“哩”。“么”来源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在汉语史中,先后有“无、磨、摩、末、吗”等多种书写形式。“么”最终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吗”。[5]“哩”“么”(吗)连用,在《李芳桂剧作》中多次出现,在今天的陕西方言中也普遍使用。大多含有责备、嗔怪的感情态度。

(1)表疑问,用于选择句中。《四岔捎书》第七场:“纪明舅:哎,闲话少说,你是日弄你哩么还是日弄我哩。”[3]491

方言用例:你到地里去哩吗还是在屋里。︱ 你到底是学习哩吗还是睡觉哩。

其他用例:李芳桂《香莲佩》第十回:“牛二:吕相公,你在石桥寨东头哩吗,西头哩?怎么不言喘。”《古董借妻》第四场:“粮差:你浪哩么,是我浪哩?”

(2)表陈述,加强肯定语气。《四岔捎书》第五场:“景子桐:口外在地里头长哩么。”[3]485“袁相公:看你这,给人报喜不报愁哩么,看你跑我铺里给人家报丧来了!”[3]486

方言用例:他做得对着哩吗,你不要老骂他。

其他用例:李芳桂《香莲佩》第十一回:“蒋松:我问你,席下尸首哪里去了?诸葛暗:在席下哩么,都走得了?”《十王庙》第八回:“零干:你只言喘一句,我把他搬过来,就横他哩么。”《清素庵》第十七回:“囊斋:原来才是换种儿哩么。”《古董借妻》第一场:“李春生:呵!不过夜,挣回东西咱俩停半分哩么。” “张古董:发财哩么咋使不得?”《玄玄锄谷》:“玄玄:瞅尻子不着,立到粪堆上看哩么。”

方言用例:把手里剩下的这些货处理完就零干了。︱把我赶跑了,你就零干了。︱屋里的人都走零干了。︱我把这些活做零干了就回来了。

其他用例:李芳桂《十王庙》第十六回:“吴绛仙:误事处都只因上截一半,因此上弄了个不得零干。”《紫霞宫》第五回:“吕子欢:省得忍饥受饿,我也零干了。”第九回:“夏凉:我老汉平日爱零干,说话干脆不滋蔓。”《古董借妻》第三场:“老丈人:你先哭得不得零干。”《古董借妻》第四场:“张古董:把咱二人弄到这城门洞子里了,这出入不得零干。”《玄玄锄谷》:“玄玄:咱把人家地锄咧,人家把咱饭吃咧,还不得零干。”

【冒】mau55(形容词)表示行为未经深思熟虑,或无把握。《四岔捎书》第三场:“杨明胜:来时可没问人家这门朝北么还是朝南安着哩,巷口连一个人也没有,我冒喊叫一声:‘景大嫂开门来!’”[3]479

方言用例:我冒说哩,不一定对。

其他用例:马可《夫妻识字》:“刘 :‘娃子妈,你看这两个字,一个是学字,一个是习字,你说是不是?’妻:‘这算你冒说冒猜碰上了,不算!’”赵树理 《登记·眼力》:“燕燕姐 !我给你敬个礼!不论行不行,冒跟我爹提一提,不行也不过是吹了吧?”

方言用例:这几天还有两个门户没行哩。

其他用例:吴忠民《行门户》(《延安文学》2011.5):“南山人不能有个事,不能有大事,比如婚丧嫁娶,……你十块我八块的赶来凑个份子,也叫随礼,南山人叫行门户。”

其他用例:李芳桂《火焰驹》第十回:“田氏:悔不该命你去花园门上,到今日只落得悔煞老娘。”吴组缃 《山洪》五:“豆腐店的门上和店堂里挤了许多人,进进出出,很是杂乱。”

按:关中方言中还可泛指屋外,如:你到门上玩去,别老呆在家里。︱去到门上看你爸在不在。

【哪搭】na51·ta (疑问代词)哪儿。也写作“哪嗒”“哪哒”“那搭”。《四岔捎书》第七场:“和爱香:你说他现在,他现在哪嗒?”[3]489“景纪明:那你在哪嗒闹事哩?”[3]491

方言用例:你家在哪搭哩?

其他用例:《元曲选·合同文字》:“伯伯可又无踪影,伯娘那里紧支吾,可教我哪搭儿葬埋父母。”《元曲选·合汗衫》:“只看张家往日豪华,如今在那搭?”《金瓶梅》第五十四回:“今日在那搭儿吃酒?我们把桌子也摆摆么……”李芳桂《古董借妻》第四场:“张古董:李贤弟呀,你在哪哒哩?”“哎,朋友呀,你从哪哒来? ”《玄玄锄谷》:“贾捏揣:屋里家,与我把饭送着来,我的锄地去呀。老旦:哪搭呢?”“板凳腿:你娃眼窝不要瞪,看你爷外坟在哪搭呢。”

按:在西安等地,“哪搭”又说成“阿搭”。“这当是因为‘哪搭’二字的声母都是舌尖音,说这个词的时候,舌尖必须接连两次前伸抵住齿龈,这样自然有所不便。 于是,人们便省去了第一个音节‘那’字的声母,读成了‘阿搭’。 这样不仅说起来直接方便,而且在意义上也与表示远指的‘那搭’有了明显的区别。 应该说,这是人们利用语音的变化构成新词的一个佳作。”[6]

【闹事】nau55s55(说事,事情的症结。)《四岔捎书》第七场:“和四有:对对对,就在这哒闹事哩。”[3]490“纪明舅:买一个新的,舅我就不在那哒闹事!景纪明:那你在那哒闹事哩?”[3]491

方言用例:你老在嘴上闹事哩!(总想着吃的)

方言用例:你娘们俩干啥去了,屋里没有一个人。︱娃他大不在家,我娘母们老让人欺负。

【泼】pfho21(动词)用开水浇。《四岔捎书》第四场:“和四有:哎呀,进得门来,先给我老汉泼热烘烘一杯热茶,先给我老汉打打寒气。”[3]481

方言用例:你给咱泼些香椿,今天吃饸饹。

其他用例: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老婆婆请小官人于中间坐下,自己陪坐,唤老婢泼出一盏热腾腾的茶。”

按:陕西方言中“泼”也指用热油浇,如“油泼辣子、油泼面”。

方言用例:这个人脑子不清白,做事稀里糊涂的。

其他用例:李芳桂《十王庙》第十六回:“吴绛仙:若要断清,除非我家太太一堂就审清白了。”“李如桂:他们说夫人能审清白。”“李如桂:哈哈!夫人清白了。”

《四岔捎书》第七场:“纪明舅:没弄你把我弄一个光溜溜。哎,不晓得你这屋里咋日鬼着哩。”[3]490

方言用例:你不干正事,成天日鬼啥哩。

其他用例:王汶石《风雪之夜·大木匠》:“你大叔那人啊,肚子里有那么些邪门门横道道,平素爱日鬼个机器啦、新农具啦什么的。”

按:关中方言中“日鬼”也可以拆开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如:“你在那日啥鬼哩。”

方言用例:他约你到这个地方见面,他自己却没来,这不是明显地在日弄你呢么!

其他用例:李芳桂《清素庵》第十回:“囊斋:你在那里谋外快,单单失弄我囊斋。”

按:在关中方言中,这个词除有“戏弄”之义外,还有两个义项:(1)也教唆别人去干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事,如:你让我闭着眼穿越高速公路,你这不是日弄人嘛!︱他被人家日弄了,现在走背运呢。(2)用手玩弄,捣鼓。如:你老在那日弄啥哩么,歇一歇再弄。︱把那个魔方日弄了半天了还没对到一块。“弄”字本身就是“用手玩弄”的意思,《诗经·小雅·斯干》:“载衣载裳,载弄之璋。”引申为“戏耍,游戏”。《左传·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弱:年轻)苏轼《水调歌头》:“起舞弄清影。”

方言用例:不远,咱俩说说话话一会儿就到了。

其他用例:李芳桂《清素庵》第十三回:“囊斋:说说话话来。院子:来到门首。”

方言用例:天气早着哩,不要急。

按:在方言中,这种用法的“天气”常简称为“天”,如:天不早了,快回去吧。︱现在是三更天。

【兀搭】uai55·ta(指示代词)那里。也写作“吾搭”。《四岔捎书》第四场:“杨明胜:我兀搭死了人门上挂这哩,还恐人家这搭给娃娶媳妇门前挂这哩。”[3]484第五场:“景子桐:你来的时节咱兀搭地里的庄稼咋样着呢?”[3]485

方言用例:你在兀搭做啥哩?

其他用例:《白雪遗音·玉蜻蜓》:“吾搭这里是房主房客,要啥个命令。”李芳桂《古董借妻》第一场:“张古董:贤弟呀,你到兀搭可千万不敢过夜。”第四场:“粮差:我从兀搭来。我向兀搭去。”《玄玄锄谷》:“板凳腿:玄玄子还在兀搭手指舞姿的,好像还是不顺气,骂我呢。”“老旦:再不要胡说,娃在兀搭哩。”

方言用例:站到这个地方看得显得很。

其他用例:《诗·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逸周书·常训》:“哀乐不时,四征不显,六极不服,八政不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

按:“显”可以重叠为“显显儿”,如《玉燕钗》第六回:“乜性:老爷你看好明月,昨日为过中秋,你与我船舱门上写的对联,照的都是显显儿的。”

【夜儿】iɛr24(时间名词),昨天,也作“夜里”“夜个”。《四岔捎书》第一场:“景子桐:贤弟,我听纪明说你今天回家去呀?杨明胜:……我夜儿晚睡到半夜,想起家啦。”[3]477

方言用例:你夜儿黑来(昨晚)到哪里去了?今天早上才回来。︱你夜里不来,今天来就迟了。︱夜个开始下大雨,一直下到今天都没停。

其他用例:元代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道姑,敢问这搭儿是何处也?”元代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你是必兴心儿再认下这搭沙和草,哥也你可休不挂意揩抹了这把带血刀。”李芳桂《万福莲》第十六回:“萧九三:妹子,这搭就上当加。”《古董借妻》第五场:“张古董:要银子有的是银子。(从腰里取出,从桌上送过去)这搭,这搭。”马可《夫妻识字》:“哎——看把你兴的!你眼窝长在那里了,你没看见,人家在这搭学习哩!”肖亦农《红橄榄》四:“你把老明大爷扶到我这搭来。”

皮影戏剧本的语言是汉语史研究的活化石,尤其是其中的方言词,是关中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以往学者考求方言本字时,大都列举上古或中古的语言材料为证,而近代语言材料相对较少,有的甚至无近代语言材料佐证。不免让人有‘时间跨度太大’之嫌。”[7]李芳桂作为清代的地方戏剧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当时当地的方言入戏,这些近代汉语方言词汇为我们研究语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近代语言资料。因此,笔者将李芳桂作品中的方言词列举、释义,并找出其相关例证,拟从“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完整的序列中寻求方言词语的印迹。

[1] 张蕻,张崇文.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全集校注[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十三史料研究组.李十三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 王相民.李芳桂剧作全集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4] 谭昭文.渭南市历代戏曲剧作精品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 赵栋.牡丹亭中的语气助词[J].语文学刊,2010,(10):40-41.

[6] 郭芹纳.“这搭、那搭、哪搭、兀搭”疏证——关中方言词语疏证之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50-154.

[7] 曹强.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75-78.

【责任编辑马俊】

Guanzhong Dialects in Li Fanggui’s Shadow Play Sending a Message for Four Times

TIAN Xiao-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SendingaMessageforFourTimeskonwn as Being Civilized or Four Times is a traditional play, written by Li Fanggui, a famous shadow play writer of Qing Dynasty in Shannxi province. The play uses many Guanzhong dialects, which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s in wearing, eating, living and travel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in thought, providing rich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studying Guanzhong culture and modern Chinese. These dialects are treasur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endingaMessageforFourTimes;dialect; interpretation; case study

H172

A

1009-5128(2016)15-0009-06

2016-06-15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秦东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研究(15JK1260);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 秦东地方戏人物命名研究(13SKYB011)

田晓荣(1964—),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