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及其实践路径

时间:2024-06-19

屈 桃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及其实践路径

屈 桃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指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现实世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的教育模式。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理想追求,既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找准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契合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也是一项强基固本的战略举措。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165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终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这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实践方向。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是教育对象和教育客体;与此同时,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主体。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领域已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日常生活实践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依据,也是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与切实践行的场域和载体。旨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自然应该以大学生为价值主体。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加速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既是迫切需要也是必然选择。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3]“当前意识形态呈现理论上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多样意识形态状态”[4],加之生活的多样化转型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进一步彰显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要性。

生活是历史的出发点,也是价值观构建的支撑点。赫勒把人类生活分为三个领域,即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自在自为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及自为的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而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是自在自为的政治经济领域以及自为的科学、艺术、哲学领域的基础。[5]78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在场域上偏重政治世界,在方法上偏重 “说教”,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生活世界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关注的焦点应该延伸至日常生活领域,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其培育和弘扬也应扩展至生活领域,推进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高校而言,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仅要注重课堂“灌输”,更要重视日常“熏染”,这是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提升价值观教育亲和力的必然选择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指导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谈到人类意识的发展历程时指出,伴随着人运用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的“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影响某些个别的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条件的自然规律的理解”[6]274。这一科学论述揭示了人类意识的产生、演化的历史进程,即从“对影响某些个别的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到“对制约着这些条件的自然规律的理解”。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时,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发展历程的基本判断,不仅要关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效果,而且要重视教育结果对教育客体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程度。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追求。在当下价值多元的社会条件下,青年群体在价值观上存在“迷茫”,有“发展”的价值诉求。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关键在于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发展的规律。然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的直接效果,对学生成长规律眷注不够,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推进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关注青年现实需求,由情入理、由理致行,从而达到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践履。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提升价值观教育亲和力的必然选择。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理想追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的循环往复的系统过程。其中价值认知是价值观形成中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了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实质内容,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价值观念形成基本的批判标准,并支配和制约自身的思想状态和实践形态,进而促进价值观念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际行动。

西方心理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知、情、意、行等四个主要环节,当个体对现实环境的观察及自我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建立起相应的个人预期和价值目标,个体为了达到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理想追求,就会不断克服遇到的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形成新的认知,循环往复,并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的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最显著的优势恰恰在于它能够在多元价值观念横行的时代,剥离不良、腐朽、落后的价值思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藉此提升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妥善协调价值观冲突,积极进行价值观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得心理愉悦感、心理自由感、心理充实感等,并最终形成一种情感上的 “心理定式” 倾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进取精神的群体,不仅易于接受新的知识、科学、技能,更易于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并渴望得到社会认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追求。通过在校学习、生活、交往等过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培育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价值理想,促使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将志趣、情感、理想等精神活动统一到同一方向或思维上,杜绝不良价值观的浸染,排除杂念、专心一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疑惑,这不仅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道德培育理念,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理想追求。

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 生活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澄清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科学内涵的认识和实践去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落地转化。

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不仅要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管理会计实践发展,超越单纯“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融合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强化管理会计理论创新和机制完善,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促进管理会计实践深化与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对生活世界科学内涵的诠释是理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现实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7]17。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中心和主体的、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同时,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生活世界,又影响和制约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即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112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一方面,生活世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涉及与人有关的一切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包括了生活领域;另一方面,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一种教育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生活化的要义在于教育必须立足于影响制约人们思想观念的生活世界。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则是指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生活世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增强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9]528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弊端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高校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解决教育空心化的困境,其策略主要是:第一,教育场域要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也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场域要从课堂的正式渠道实现到生活世界的非正式渠道的拓展。第二,教育内容要关照大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抽象、概括和提高。要用贴近青年大学生实际的教育素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抽象的价值理念形象化、日常化,指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诉求,解决青年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要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改革、反腐、法治、就业和创业等问题,让青年大学生不仅通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也理解对于青年大学生个体发展与普通百姓福祉的意义,这必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改变自己的精神风貌,投身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第三,教育方式要实现根本转型。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式注重“价值灌输”,重视宏观叙事,但这种抽象的说教,难以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共鸣。因此,要力争教育方式从“价值灌输”向“价值陶染”转变,找准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转化。

三、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有益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可以从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青年生活世界的契合点、注重文化熏陶和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

***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青年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生活的契合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动力在于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充分顾及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奠基其一生,这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关键。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10]93蕴含正确的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环境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认同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建文明校园,既要重视优化校园硬环境,也要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知雅识礼、崇德尚美的风气。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优化制度文化,从制度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中,这是对高校环境最根本的优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发挥好制度的育人功能。

第二,优化环境文化,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构的各个层面。校园文化承载着强大的育人功能,高校应注重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软硬件建构之中。 一方面,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11]157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譬如人际文化、活动文化等。软环境相比硬环境,具有隐形性的特征,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重视软环境建设,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第三,优化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深刻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也不例外。“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157,把健康有益的价值观通过网络虚拟空间传导给青年学生,提升网络内容的价值观内涵,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实现虚拟空间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的引领与倡导。

(三)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价值观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遵循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还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体来说就是要:

第一,注重微观叙事,创新话语表达。话语表达不仅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也承载着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身边具体的场景,结合青年学生身边具体而生动形象的故事,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把核心价值观阐释清楚。要把知识灌输与情感激发结合起来,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由情入理、由理致行,以期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践履。

第二,增强教育体验,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停留在学术探索,而应走进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研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实践、“接地气”,不能局限于书斋和“象牙塔”,也不能过分专注于理论思辨。同时,要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而这些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体验中把价值观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第三,注重网络育人,创新网络工作方式方法。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青年 大学生更是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引领网络就引领了青年,赢得网络就赢得了青年。因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就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主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需求,实时掌握大学生实际情况和相关诉求,结合网络特点和优势,重点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积极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虚拟校园、网络思政课等项目,重视发挥传统价值观教育方式的优势,也不能疏忽网络虚拟空间的“价值陶染”。可以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健康向上、生动形象的网络作品、创新网络表达方式等途径,在网络虚拟世界弘扬核心价值观,从而强化网络育人的价值功能。

总之,从生活化的视角推进高校主流价值观认同教育,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师生心田,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怎样贯穿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如何实现“生活化”,值得学界更多的关注。

[1]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张红霞,谭春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22):8-10.

[4] 赵勇,陈锡喜.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44-47.

[5]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6]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第2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10] 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马俊】

TheLife-basedCoreValuesEducationandApproach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QU Tao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The life-based core values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core values into the life while being human-oriented and life-centered based on the real world. To promote the life-based core values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dovetails with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ambition pursuit of students in contemporary times. It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work at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Starting with finding the reconciliation point between the core values and the life world of the youth, and enhanc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nnovative way, it strives to make the education of the values more accessible and targeted, and realiz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tting high moral val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t universiti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lifestyle

G641

A

1009-5128(2017)22-0027-05

2017-07-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及其建设研究(16BKS096);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实践性知识的内涵解读与生成机制研究(16JDSZ3029)

屈桃(1979—),女,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