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 欢,戴 冕,胡 瑜
(温州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35)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1]耐挫力是指人们在耐受挫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力,包括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耐挫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包括接受、容忍、超越和取消.[2]随着社会的急速进步,原本的高校学习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挑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耐挫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值得关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挫折承受力.[3]国内学者对耐挫力已有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挫折教育上,较少从实证的角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耐挫力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耐挫力问卷,对某大学400名学生进行耐挫力状况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耐挫力及其相关因素,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耐挫力水平提升活动,从而使大学生从容地应对大学生活及今后的各种挑战.
采取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温州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调查学生中,男性191人,女性194人;一年级98人,二年级97人,三年级96人,四年级94人;文科106人,理科127人,体育93人,艺术59人;经济状况良好70人,一般269人,差的46人;双亲家庭353人,单亲家庭25人,重组家庭7人.
本研究使用自编“大学生耐挫力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是参考射炳清等人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4]和张丽霞的硕士论文编制[5].该问卷共28个项目,分为生理因素、挫折认知、情绪调控和他人支持四个维度.包括生理因素8题,挫折认知7题,情绪调控6题,他人支持7题.题目答案分为“是”“否”两个选项,其中正向计分12题,反向计分16题.总分范围在0~28分之间,分值越高代表耐挫力水平越高.经检验,本问卷Cronbach’s ɑ系数为0.699,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对问卷数据进行赋值量化[6],根据调查记录,采用0、1计分法,以“是”和“否”的方式作答.第2、4、5、9、11、13、14、17、22、24、25、28 题,为正向计分,即若答“是”记 1 分,“否”记 0 分.其余各题,均反向计分,即答“是”记0分,“否”记1分.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分别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F检验.
本研究使用的耐挫力问卷总分平均分为14分.经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的平均值是18.54,最大值27,最小值 7.
图1 大学生耐挫力得分情况
从频数分布图来看,大学生耐挫力水平(18.54±4.214)大体呈负偏态,由此可见,大学生耐挫力水平偏高,见图1.
经t检验,不同性别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见表1.
表1 男女大学生耐挫力比较(M±SD)
由表1可知,在耐挫力状况总体水平上,男生高于女生,可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t=2.269;p>0.05).在其他分维度上,也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生理维度(t=1.23;p>0.05),挫折认知(t=2.32;p>0.05),情绪调控(t=4.39;p>0.05),他人支持(t=-1.85;p>0.05).其中,生理因素、挫折认知以及情绪调控上,男生耐挫力状况也高于女生.
经F检验,不同年级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耐挫力比较(M±SD)
由表2可知,在年级上,大学生耐挫力水平从大一到大四分数呈递减趋势,经F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大一得分最高,大四得分最低.其中,在分维度生理因素上,各年级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大一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二较低,大四得分最低.对生理因素和总分进一步进行LSD检验,结果,生理因素上,大一与大四有显著差异(t=3.410;p<0.01).
经F检验,不同专业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见表3.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耐挫力比较
由表3可知,在耐挫力总体水平上,不同专业学生得分呈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体育学生得分最高,理科生次之,艺术略低,文科学生得分最低.在分维度情绪调控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得分差异非常显著(p<0.001),得分由高到低依此为体育、艺术、理科和文科.对情绪调控进行进一步LSD检验,在分维度情绪调控上,体育专业与文科(t=-4.707;p <0.001)、理科(t=-3.960;p <0.001)和艺术(t=-3.056;p <0.01)专业,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除他人支持外,在其他分维度上,体育专业得分均高于其他专业.
经F检验,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耐挫力状况见表4.
表4 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耐挫力比较
由表4可知,在家庭结构上,耐挫力总分从双亲到单亲,再到重组,得分依次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维度他人支持上,家庭结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由LSD检验,在分维度他人支持上,重组与双亲(t=3.478;p<0.01)、单亲(t=2.654;p<0.05)的得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总分上,重组与双亲有显著性差异(t=2.015;p<0.05).
由图1可知,大学生耐挫力整体水平较高,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不同.[7-8]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第一,大学生的生活范围较为狭窄,还未接触到社会深层次的压力,因此,大学生面对的挫折相对好解决,使得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与解决能力相对较高;第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普遍较过去有所提升,在处理挫折时,有更多的家庭、社会资源可以利用,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所产生的压力有所降低;第三,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步加强,这也有利于大学生耐挫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目前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下,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情况良好,有更多的资源与能力面对挫折的挑战,因此,大学生耐挫力程度整体水平较高.
由表1结果看,耐挫力水平在性别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耐挫力水平高于女生.这与董晓倩的研究不大一致.可能原因是,相比以前,现代社会对男女的角色期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女在教育培养、生活经历等方面趋于一致,女生的耐挫力也逐渐提升.
虽然,男女大学生耐挫力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除他人支持分维度外,在总分和其他分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原因有:第一,男生在身体素质上要好于女生,也比较注重体育运动和锻炼,体格良好以及运动宣泄更容易调节自己,从而能勇敢对抗挫折;第二,挫折认知分为积极挫折认知和消极挫折认知,相比较女生而言,男生更倾向于积极挫折认知[7-9],主要是角色期待所致,男生更为理性,在遇到挫折时,会采取积极的观念和应对方式调节自己;第三,男生可以通过运动、游戏等方式来调节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女生会比较内敛,倾向压抑情绪,在面对挫折时,情绪比较消极,不能主动处理挫折,因而导致耐挫力水平比较低.而在他人支持维度上,女生高于男生,这个主要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所导致的,一般认为女性相对男性来讲是个弱势群体,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另外女性在感情上的敏感和丰富也使她们更能给予他人支持;相反男性的角色给人以坚强独立、感情内敛和具有竞争性的感觉.当男性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更多的是期望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不是寻求他人的帮助.[10]
不同年级大学生耐挫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为从大一到大四,大学生耐挫力水平呈递减趋势(见表2).而在生理因素分维度上,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趋势可能的原因有:大一学生处在大学生活适应期,尚未接触到较为深入的生活、就业问题,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和挑战,开始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职业规划有所焦虑,到大四时,这些问题更为凸显,导致其耐挫力水平较其他年级要低.除此之外,在生理因素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是由于目前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所致.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逐渐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意识较为淡漠,而学校对此并未重视,使得学生对此关注较少.
由表3可知,在耐挫力总体水平上,体育专业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呈显著差异,得分由高到低的专业依次为体育、理科、艺术、文科.这与董晓倩和宁雪华研究中理科高于文科的结果相一致[11-12].原因有:第一,专业类型的思维方式不同,体育和理科学生重逻辑和理论研究,遇到问题会理性分析并致力解决,艺术和文科学生重情感诉求,遇到挫折时倾向抒发情感,而忽略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二,大学对体育锻炼要求不够严格,而体育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其受到的训练和锻炼比较多,身体素质较之其他专业比较好;第三,体育专业学生经常参加竞技比赛,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比较多,因此对挫折的认知比较客观和积极,能较为熟练地处理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
经LSD检验,在分维度情绪调控上,体育专业与文科、理科和艺术专业,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一方面,体育锻炼能较好地发泄不良情绪,情绪调控会比较好;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受专业性质的影响,情绪敏感性比较高,情绪波动比较大,发泄方式比较含蓄,挫折应对方式比较消极.
由表4可知,在家庭结构上,耐挫力总分有显著性差异,从双亲到单亲,再到重组,得分依次降低.关于家庭结构对耐挫力的影响目前没有相关文献报道,而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来看,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会受到无形的伤害[13],一些家庭重组的学生,在较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承受过多家庭压力,同时遭受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14].并且重组家庭的孩子既要承受家庭破碎的压力,又要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其心理易出现问题,如孤僻、偏执、自卑等.耐挫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特殊家庭结构背景的学生其耐挫力水平比双亲家庭的学生低.
由LSD检验,在分维度他人支持上,重组与双亲、单亲的得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因有:双亲家庭的学生有父母完整的爱护和支持,亲子关系比较协调,由此能顺利发展到同伴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产生自卑心理,较少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较难发展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重组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破碎和重新适应,亲子关系更加难以和谐地建立,与单亲家庭的学生相比,与亲生父母都不能很好地沟通,加上社会的偏见,这些学生更加难以融入集体,发展正常人际关系,从而得到的他人支持也比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维度情绪调控上,重组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原因可能是:在经过父母离异和家庭重组时,这些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情感体验会比较丰富,之后的情绪调控表现会比较好,或许,这些学生的外显情绪会比较好.
(1)大学生耐挫力水平总体较高;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耐挫力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的耐挫力水平比女生高;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耐挫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大学生耐挫力呈逐级下降;
(4)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耐挫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体育生耐挫力得分最高,理科生次之,艺术生略低,文科生最低;
(5)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耐挫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耐挫力总分从双亲到单亲,再到重组,得分依次降低.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15],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挫折,要接受它并且正确地处理;其次,适度的挫折有积极的一面,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在实现目标后,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最后,面对挫折,要能够正确归因,客观地分析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加强体育锻炼
对于除体育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自如地面对各种挑战.此外,体育竞技中的团队精神也将有利于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友谊,在面对现实困难时,能够得到更多帮助与支持.而体育竞技中的成败,将给学生更多的挫折体验与成就体验,有利于大学生耐挫力的提高.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面对的重要挑战就是择业与就业,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有利于学生尽早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提早做好应对就业压力的准备.此外,这类指导活动的开展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信息,在学生面对挫折时,会给其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
(4)开设专题课程
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切合实际又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比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恋爱话题等课程.[16]
(5)家校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
对于一些家庭结构较为脆弱的家庭,通过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能给此类学生获得更多支持,从而促进其面对挫折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支持与鼓励能够帮助其更加从容、镇定地处理困难,获得更多人的帮助,解决其面对的各种挑战与挫折.
[1]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燕国材.论耐挫力[J].上海教育科研,2006,(9):74-7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DB/OL].(2001-03-16)[2014-05-2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
[4]射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26-427.
[5]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郭文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温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2):66-68.
[7]董晓倩.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李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应对的相关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00-102.
[10]Bellman S,Forster N,Still L,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occupational stress[J].Stress and Health,2003,19(1):45-58.
[11]董晓倩.大学生心理耐挫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5):122-124.
[12]宁雪华.大学生挫折容忍力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66-968.
[14]张茂运,何光伟,刘琼.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2):159-161.
[15]赵春霞,眭国荣.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11):15-16.
[16]刘燕舞,赵秀青.论高校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32-3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