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小娟,赵 元
(吕梁学院学报编辑部,山西 吕梁033000)
高校学报是高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教科研成果的一个主要窗口.因而,整合学报资源、坚守学术本色,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当务之急.
高校学报是依托于高等院校,是由高等院校主办,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高校学报在推进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报具有下列特征:第一,高校学报以学术性为其办刊宗旨,注重刊发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优秀稿件.第二,栏目多样化.除文史哲、数理化等大学科外,还开辟了特色栏目.如《山西大学学报》开辟的晋文化研究、科技哲学与科技史栏目,《运城学院学报》的河东文化研究,《大同大学学报》的云冈文化研究等(见表1).第三,学报规范化.学报的封面、目录、内文、参考文献、注释编排具有同一的格式规范.第四,稿源作者群范围狭窄.大多数高校学报的稿件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者.第五,读者范围有限.学报的读者群主要是高等院校的教科研工作者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等,阅读范围有限.
表1 山西省部分高校学报基本信息调查表
学报注重学术品位、服务教学科研、阅读范围有限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营情况.学报的主要功用是进行学术交流、传递学术信息.所以,学报依靠推销期刊为赢利手段,维持学报的正常运行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以山西省部分高校学报为研究案例,发现绝大部分学报办刊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划拨,自筹经费仅占很小的比例.高校学报的订阅数量也极为有限,主要用于学术交流、互相赠阅.除少数知名高校学报依靠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科研机构的资料室订阅外,个人订阅数量有限.期刊的生存主要依靠的是销售量,读者对象多、阅读量大.但学报注重学术效益,根本谈不上营销量,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编辑人员是高校学报提升办刊质量、适应体制改革的根本所在.但目前,编辑人员队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多数编辑学历参差不齐,高学历高职称者数量偏少,编辑的编校水平、审读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其次,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数量相对少,尤其是专职编辑少之又少.由于学报在学校所处的边缘化地位,很少有教学研究人员乐意从事编辑工作,只是业余时间担任兼职编辑.相比较而言,兼职编辑的责任心稍差一点.再次,学报的编辑人员待遇偏低,仅凭热情从事工作,久而久之,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报的发展.
2012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精神,依照《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报刊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对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指出了三条可以走的路子:一是组建出版企业,二是并入本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三是并入其他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
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学报编辑部走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基本途径,对高校学报而言是新的挑战.首先,高校学报的生存面临困境;其次,高校学报的性质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再次,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何去何从,是归属学校还是转变为企业人员,成为出版界热门话题.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对高校学报而言也是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高校学报体制改革有利于改变学报“散、弱、小”的现状;其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使学报的营销现状有所好转;再次,编辑部的体制改革,迫使编辑人员更新编辑理念、提高业务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趋势和学报要求.
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学报应走一条既恪守学术本色,又能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的道路——半市场化.即高校学报的经费来源主要依据学校划拨,同时,学报也应适应时代潮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自筹经费.学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部分经费资助:第一,经营广告业务.[1]在获得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批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学报封二封三刊登广告,收取广告费用.第二,出版专刊.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学报应承担起宣传地方特色的任务,集合具有影响力的资源,推出专刊,加大宣传力度.如《吕梁学院学报》可推出柳林民俗文化研究专刊,贺昌中学专刊.第三,开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专栏.学报可以为地方的工矿企业、大中学校、文化行业开设反映本行业工作特点的专栏.
我国目前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发表论文达18万篇左右.除少数外,学报中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大量学报和论文甚至被称为“学术垃圾”.[2]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应在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办刊.第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普及推广,大多学报编辑部采用数字化办公,个别编辑部还加入了局域网络.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学报界编辑工作现代化的进程,也迫使编辑人员不断更新传统的编辑观念,逐步树立新型的编辑理念,学习现代知识,掌握现代技术.同时,中国知网稿件系统和数字化平台的形成,都为联合办刊提供了硬件支撑.第二,要改变高校学报“散、弱、小”的现状,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必须改革现行的办刊模式,按照地域文化特征走联合办刊之路.如山西省以河东文化、云冈文化、晋商文化、太行文化、吕梁地方文化为依据,划分若干文化片区,在这些文化片区内,只设置一种学术刊物.这样更有利于学报的发展前景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学报的现状.第三,文化改革的大趋势迫切要求学报走联合办刊之路.笔者认为,高校学报要在市场化的潮流中,既不失学术本色又能妥善经营稳步前进,必须在依靠一定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资源优势包括人才优势、稿源优势等,联合办刊,整合资源.
“夫学报者,荟萃大学科研成果,传播学人研究心得也,刊曰学报,实奉学术为生命,抒创见卓识.”[3]原《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先生对学报的学术性质做了精到的概述.“学术乃天下公器”[4],既是公器,也即是社会的、人民的.但在改革的大潮流之下,高校学报尤其地方性高校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学报的学术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要改变学报的生存困境,笔者认为,除了走半市场化和联合办刊之路外,还必须坚持走出一条专业化之路.在《文史哲》60周年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仲伟民认为,“近年来综合性社科期刊因为内容过于庞杂、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而屡遭批评.国外学术界除极个别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外,最普遍和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都是专业期刊.专业期刊比较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分科学术是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规则的主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学术同西方学术接轨起了巨大作用.但这种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造成了极大的割裂和伤害.文史哲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中国学问要立足并走向世界,必须回归到大专业的传统中.”[5]仲伟民先生提倡期刊回归传统大专业中,作为高校学报,更应走一条专业化之路.
首先,高校学报要打破千篇一律的陈旧命名模式——在学校名称后冠名学报,应根植于高校,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优势,创办专业期刊.如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齐鲁学刊》,山西大学主办的《科技哲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其次,专职编辑队伍的专业化.高校学报编辑部应进一步充实专职编辑队伍,吸纳各学科优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促使编辑队伍专业化.与此同时,选派优秀的专职编辑赴学术影响力深远、特色鲜明的学报所在院校的编辑部观摩学习,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栏目、《吉首大学学报》的“沈从文研究”栏目等,提升专业素养,为学报的专业化储存正能量,总之,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走专业化之路高校学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李小娟.市场语境下高校学报的生存危机及其路径选择[J].吕梁学院学报,2011,1(5):51-53.
[3]龙协涛.学报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3):封二,封三.
[4]冯天瑜.学术乃天下公器——答沈国威君[J].社会科学论坛,2005,(4):95-99.
[5]刘成友.《文史哲》研讨会专家呼吁:高校学报 亟待突围[EB/OL].(2011-05-19)[2012-12-18].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105/t20110519_431415_2.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